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1讲 文化与社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1讲 文化与社会

资源简介

文化与社会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文化的形式   3.文化的社会作用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5.文化与综合国力 知识经纬
文化的涵义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体味文化
文化的特点 2.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文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与 文化的表现形式

会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文化与政治、经济
(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措施
【知识清单】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________、________。   2.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________。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_________。包括具有____性质的部分和具有_______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_____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文化是人们___的产物。
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______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_______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4.文化现象实质上是________。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_________。人们的文化素养正是通过这些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的。
(三)文化的表现形式及社会作用   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的本质是一种________,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________。   3.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________的成长历史程中,而且表现在________的历史中。 (四)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在经济基础上   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________和________的反映。   2.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________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________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有其自身的________和________。 (五)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1)在经济发展中,________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3)________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1)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________。   (2)世界范围内反对________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六)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______的重要标志。
2.积极搞好文化建设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_____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 2. 文化环境
(二)
1.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意识形态 非意识形态
2.特有 社会实践
3. 社会实践 社会生活
4.精神现象 物质载体
(三)
1. 文化生产 传播 积累
2.精神力量 物质力量
3.个人 民族和国家
(四)
1.经济 政治
2.先进的、健康的 落后的、腐朽的
3.传承性 相对独立性
(五) 
1.科学技术 文化生产力
2.文化素养 文化霸权主义
(六)
1. 综合国力 
2. 文化建设 正确的方向保证 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要点精析】 要点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文化及其作用】(文化是什么)
1.全面理解文化的含义
(1)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狭义的“文化”是专指文化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但我们所讲的“文化”,是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既不是广义的“文化”,也不是狭义的“文化”。
(2)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内涵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从外延上讲,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基本特征
(1)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从文化与人的个体关系来看,人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参与文化活动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文化是抽象的东西,是要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如书、艺术品、文物等)我们每个人要自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主动参加各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感受文化对个体成长的影响,自觉提高文化素养。■
【典型例题】
例1.下列现象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热带植物 ② 桂林的喀斯特地貌 ③ 敦煌莫高窟的飞天画
④ 克隆技术 ⑤《弟子规》中的伦理道德观念
⑥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人们崇拜一千年古树 ⑦ 我国的中医诊疗注重整体性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③④⑤⑦ C. ①②③④ D. ③④⑤⑥⑦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的涵义及其特点。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所特有的。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因此可以排除①②。有人认为⑥应不选,其实是错误的,⑥是说的人们的精神信仰,它属于意识形态的部分,因此也属于文化。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例2.(2019 山东聊城月考)“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内容。”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
C.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两者互不影响
D.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解析:本题材料“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内容”,说明一定的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故A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故B、D两项表述有误,不能入选;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相互影响,故C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A项。 答案:A■
要点二:文化的本质及作用   1.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精神力量 透过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人们的文化活动,我们可以看到,文化作为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一种精神力量而非物质力量。   2.文化力量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二是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特别提醒: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   【典型例题】
例 在中国革命取得重大胜利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下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豪迈诗句,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到底的决心,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上述材料能够说明
A.文化的力量能够直接引起社会发展的变化
B.决定社会发展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D.文化作为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
解析:毛泽东的豪迈诗句,极大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体现了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C项正确。A项错误,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非物质力量,本身并不能直接引起社会发展的变化。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起着引领作用。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优秀文化能鼓舞人们斗志,激励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另一种物质的东西,引起社会发展变化。B、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C
要点三: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 相互影响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举例: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举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
(3)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文化的变化发展和政治、经济的变化发展具有非完全同步性。这种非完全同步性表现为两种情况:其一,文化的变化发展往往落后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这是因为人们对变化了的政治、经济的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而且在阶级社会中,反动阶级总要利用过时的文化为其反动政治目的服务。其二,文化的变化发展先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这是因为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们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作出科学的预见。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融合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相加、拼盘,而是互渗、互动的。出现了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文化、政治和经济—体化的趋势。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表现
①经济文化化。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②文化经济化。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
①从国内来说,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从国际来说,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使得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典型例题】
例 1. (2018 河北张家口期末考)在2017年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一批“文化+”新业态集中亮相,突出展示文化与科技、互联网、金融、商业、旅游、体育、时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这表明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C.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D.我国以文化建设为中心
解析: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在,在经济发展中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事业,培育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建设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材料体现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故本题答案选A。
答案:A■
例 2.(2018 天津高考)“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太湖边上的杨湾村,夜里曾“聒噪”的蛙声,如今成了农民增收的资源。有人根据当地青蛙多的特点,想到在银色月光里听着蛙唱,喝着碧螺春,可能是城里人向往的惬意生活,于是用这个文化创意建起“青蛙村”,搞起休闲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体现了 A.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的一面
B.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C.文化创意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 D.古典文化提升了人的需求层次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和经济的关系。用文化创意建起“青蛙树”,搞休闲游,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说明文化反作用于经济,选项A正确。B项表述错误,经济是文化的基础;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古典文化,D项排除。故选A。
答案:A■
要点四: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综合国力的含义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在综合国力中,经济力、军事力等物质力量是基础,但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2.文化在综合国力的地位
(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
(2)文化竞争力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精神武器。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重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维护文化安全显得更加重要。
3.我国的应对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典型例题】   例 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和附加条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该材料告诉我们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 ②世界多极化发展充满了矛盾斗争 ③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 ④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发达国家通过其产品传播文化、对全球进行“软征服”,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发达国家通过文化传播试图影响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是国际竞争中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故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世界多极化,同时也没有涉及资源的配置,故排除②④。
答案:B 思维拓展
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经济区,应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该区某市政府致力于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吸引了大量投资;充分整合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了“逍遥乡村游”旅游线路;同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培养了各类高素质人才。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上述做法的理论依据。
审题过程:
审设问,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文化生活,问题指向是结合材料分析某市政府发挥文化作用做法的理论依据。
审材料,材料说明某市政府发挥文化作用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①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吸引了大量投资;②充分整合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了“逍遥乡村游”旅游线路;③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培养了各类高素质人才。
对接知识,材料中的三个分句分别说明了三种具体的措施,措施①打造良好人文环境,大量吸引投资,可以对接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措施②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增长,可以对接措施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措施③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可以对接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参考答案: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给经济以重大影响。某市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吸引了大量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某市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3)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某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疑点突破】   疑点一: 文明与文化的关系
(1)区别:
①从起源上看,文化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文明一般是以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等为开端。②从性质特征上来看,文化是与自然相比较而言的;文明是同野蛮、无知和愚昧相对立的。③文明主要是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而文化既有人类活动积极成果,也有其消极成果。
(2)联系:
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文明是文化中积极、进步与合理成分的总和。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程度越高,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相应地也就越高。
疑点二:并非任何文化对社会的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典型例题】
例 针对一些手机网站制作、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活动不断蔓延的情况,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下发了《关于严厉打击手机网站制作、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活动的紧急通知》,要求就手机网站制作、传播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活动进行专项治理。专项治理手机网站制作、传播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活动,是因为
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③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属腐朽文化,对人和社会发展起误导作用,②③正确指出了专项治理手机网站制作、传播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活动的必要性,故答案选B。①是对文化的解释,④讲的是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均与题意不合。
答案:B
疑点三: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并不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典型例题】
例 “重男轻女”本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意识,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财产继承关系的反映,但直到今天,这种思想依然残留在一些人的头脑里。这说明
①文化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 ③文化可以脱离经济而存在 ④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传承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据此可判断,①③说法错误。
答案:D
疑点四: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及其作用】(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2)不同的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作用不同。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②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同要点三)
①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②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科技的作用;教育、人才、劳动者素质;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生产力。
文化与政治:文化与民主政治(素养)、与国际政治(反对文化霸权、文化安全)。
(4)文化与综合国力(同要点四)
①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课外拓展】
文化软实力(“soft power of Chinese culture”)   “软实力”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最先提出来的,经过不断完善,而今已获得全球的广泛认可。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其综合国力强弱有着直接的关系。综合国力由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组成。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软实力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凝聚力、文化价值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实现利益目标的引导能力等。软实力源自一个国家的文化趋向、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是指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或威胁的方式来体现实力和实现目标的能力。   所谓“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内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对外表现为文化精神、价值资源、文化风格与活力对于其他民族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这一概念上讲,文化软实力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只有硬实力和软实力协调发展,综合国力才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国家也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不同学科、不同学者在使用文化一词时含义往往不同。《文化生活》中所讲的文化一词是指   A.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B.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   C.文学艺术、科学知识、思想道德和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D.建筑、道路、文物、工具等一切已经“人化”的自然
2. (2015 太原五中期中考)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的《庐山图》气势磅礴,青绿水墨淋漓,辉映交融。全卷从左上方鄱阳湖,庐山含鄱口画起,从水天一色的鄱阳湖进入云气辉映的崇山峻岭之中。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②张大千创作的《庐山图》体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③《庐山图》是庐山自然美在文化上的反映
④《庐山图》是张大千先生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2019 河北张家口期末考)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中国核应急救援队组建成立
B.首届中法文化论坛在京举行
C.扶贫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D.巴西总统被弹劾停职180天
4.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努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这是因为   ①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③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④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下列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表述正确的是
A.任何文化都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B.一定的经济、政治是由一定的文化决定的
C.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
D.政治是文化的基础,经济是文化的集中表现
6. (2019 太原五中期中考)杭州宋城旅游发展股份公司以“主题公园+文化演艺”为主营模式。公司在主题公园的营造中强调“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播”,成为文化行业内的常青树。该公司的经营理念表明
A.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C.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始终同步 D.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7. 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使之有双重口味,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8. (2015 太原五中期中考)西方发达国家从来没有放弃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他们利用自身在文化领域的霸主地位,抢占别国思想文化阵地,消解其民族文化,瓦解其民族精神。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提高国家的向心力,消解文化间的相互渗透
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
③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④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抵制西方文化的影响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9.一位美国前总统说:“我们的政治和经济联系由于美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吸引力而得到补充。这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软力量。”美国一位专家评论说:“中国的软实力中文化的吸引力还相对软弱。相比较于美国的电影、音乐和其他文化产品,中国似乎没有一个突出的享誉世界的文化品牌。”这两句话警示我们   ①在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②在当今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已超过经济硬实力   ③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关系到能否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④经济全球化使各国联系更紧密,也使文化安全问题更重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发展格局,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提供了利用高科技和先进知识超越传统发展模式的有利机遇,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种发展格局,我们必须   ①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②以文化建设为全部工作的中心   ③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  ④牢牢把握世界文化的前进方向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④
二、简答题
1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______的产物。
12.人类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______。
1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14.____________,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主要内容 三、问答题
15.温州曾被视为“文化沙漠”。近年来,温州的文化工作围绕“建设滨海山水文化名城”的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戏曲故里、歌舞之都、书画名城、百工之乡”等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筑行动、城市文化塑造行动、公共文化服务行动、文化产业促进行动、文化发展创新行动等五大行动。努力建设文化强市,使城市文化整体水平和文化产业不断提升和繁荣。《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发布,其中在城市文化竞争力方面,中国最具活力城市------温州雄踞榜首。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温州市大力打造文化大市,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意义。(12分)

16.(2017 河北邯郸期末考)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和要求。
十八洞村是由4个寨子合并而成的贫困村,村民生活困难,观念相对保守,存在“等靠要”思想,同村不同心。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和要求,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花垣县派出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办“道德讲堂”,评选明理尚德星级示范户,组织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培育村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活精准扶贫内生动力;根据当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民族文化资源,精准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如猕猴桃种植、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和苗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42人,摸索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扶贫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3580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先后报道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结合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10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这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熟记并理解文化的涵义即可得出答案。
2. D
解析:题肢①说法错误,因为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故排除;《庐山图》主要反映了庐山的自然美,没有体现独特的地域文化,故排除题肢②;题肢③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3.B
解析: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中国核应急救援队组建成立不是文化现象,故排除选项A;扶贫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属于经济现象,故排除C; 巴西总统被弹劾停职180天属于政治现象,故排除D。故本题答案选B。
4.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③错误,先进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而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成为个人成长的毒化剂,故排除③。 5. C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考查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识记能力。经济决定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先进的文化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经济、政治的发展。A、B、D三项表述都是错误的。
6.D
解析: 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播,说明文化和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发展文化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经济活动可以传播文化,D正确;AC本身说法错误;B与题意不符。
7.A
解析:“台湾果农给水果注入文化元素,受到消费者热捧”体现了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故正确答案为A。B说法错误,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所以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源泉。C说法错误,文化有不同性质的文化,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D材料没有体现。
8.C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我们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②③适合题意;文化具有多样性,“消解”“抵制”文化的影响是错误的;排除①④。本题答案选C。
9.C    解析: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②说法不正确,排除。 10.C    解析:当前国家建设的中心仍然是经济建设。因此,②排除。应该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不是世界文化的前进方向,④不正确,排除。
二、简答题
11.社会实践
12.物质载体
13.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14.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
三、问答题
15.答案: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温州市大力打造文化大市,建设文化强市可以丰富市民的精神世界,增强市民的精神力量,促进市民的全面发展。(4分)
(2)文化与政治、经济在经济的基础上相互影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相互交融。温州市大力打造文化大市,建设文化强市,可以发挥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为温州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4分)
(3)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温州市大力打造文化大市,建设文化强市,可以增强温州市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实力。(4分)
16.答案:①文化以经济为基础,又对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文化阻碍经济的发展,先进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观念保守是十八洞村贫穷的一个重要原因,扶贫必须转变观念。
③通过举办“道德讲堂”、考察学习和培训等活动,增强了自主脱贫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扶贫实践提供了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了经济发展。(1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