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课 辛亥革命答案和解析【答案】1. D 2. B 3. C 4. B 5. A 6. C 7. C8. D 9. B 10. D 11. C 12. C 13. B 14. D15. D 16. B 17. B 18. D 19. C 20. C 21. (1)《辛丑条约》的签订、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和清政府被推翻。(2)直接原因:中华民国已经建立,在袁世凯的施压下,清帝溥仪也已经退位;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不正确。原因:民国的目的并没有真正实现,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后,开始专制统治;南京临时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实际上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全国的混乱局面。??22. (1)(2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及影响(选1个,共2分)(说明类:事件+影响)(2)(4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联系:辛亥革命以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根本的改变(1分),一批深受西方.........P104(1分)(3)(2分)青少年应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努力学习;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主动为国分忧,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答出任意一点1分)??23. (1)A: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或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2分)B:辛亥革命爆发,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了中华民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一点即可)(或武昌起义爆发,是辛亥革命的标志)(2分)(2)A.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由此掀起了洋务运动。B.甲午中日战争与维新变法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引发了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的危机,因此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进行维新变法运动,以维护清朝统治。C.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根本的改变。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认为要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因此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开始了新文化运动。(两组即可)(4分)(3)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的过程。(2分)??24. (1)洋务运动没有进行全面改革,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改革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从此,中国被列强视为可以任人宰割的猎物。(2)中华民族危机加剧;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改变了落后面貌。(3)戊戌变法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到了显著作用。历程: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是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五四运动: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逐渐发展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25. (1)五代十国以来北方战乱,江南地区的湖州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为湖商的兴起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两宋时,湖州农业生产发展,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为湖商的兴起奠定了基础。(2)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开设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湖州距离上海近,湖丝出口量急増。19世纪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改变了日本落后的面貌,成为亚洲第一个迈上工业化的国家;甲午战争后,日本利用中国的战争赔款发展经济,丝织业急剧发展,因此湖丝出口量减少。(3)湖商以各种方式支持和参加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刚刚迈入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巨变。这次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解析】1.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影响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故选D。2. 本题考查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故选B。3.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推翻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把人们从专制统治下解放出来?,故选C。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4. 【分析】本题考查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客观上剌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A有因果关系。B.因为《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因为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战败,跟戊成变法没有关系。故B之间没有因果关系。C.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它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建立。C有因果关系。D.巴黎和会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D有因果关系。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5. 【分析】本题考查历史主题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分析问题和总结概括问题的能力。【解答】A.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标志性事件,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英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英国军队向美军投降,美国独立战争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所以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故A正确。BCD.这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故选A。6.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没有推翻封建制度等思想残余,同时其没有对帝国主义进行攻击。其成果是建立了中华民国,使得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故选C。7.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成果。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从君主到民主”的历史转型开始于辛亥革命,故选C。8. 【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历史功绩,旨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D.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在1927年,而孙中山先生在1925年3月逝世,故D错误。ABC.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先生参加了中国同盟会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故选D。9. 【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并与课本知识相联系。【解答】A.同盟会的成立于1905年,于1911年10月12日不符,故A错误。B.材料中的关键句为“1911年10月12日”“孙中山得到消息”,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目的是要推翻清政府,这是辛亥革命的开端,在这之前,孙中山已经发动过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等,企图推翻清政府,在得到武昌起义的消息后,孙中山肯定要回国,完成自己推翻清政府的愿望,故B正确。C.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为1912年元旦,而材料中的时间为“1911年10月12日”,时间不符,故C错误。D.清朝皇帝退位的时间为1912年2月12日,与材料中“1911年10月12日”,时间不符,故D错误。?故选B。10.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有关知识,要求具备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解答】A.辛亥革命只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如封建土地制度仍然存在,故排除A项。B.该项不符合中国辛亥革命通过革命的方式建立民主共和国,故排除C项。C.该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D.此处的光荣意指没有发生流血的革命,“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颁布的这道诏书”反映的是清朝最后一任皇帝宣布退位的史实,所以才说辛亥革命是中国式的“光荣革命”,故D符合题意。故选D。11.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相关知识。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是武昌起义,故选C。12. 【分析】本题考查三民主义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掌握三民主义的核心是解题的关键。【解答】A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指推翻清政府,这是三民主义的前提,故AB错误。C.根据材料“三民主义,吾党所宗”反映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思想即建立民国,故C项正确。D.平均地权属于民生主义的思想,是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故D项错误。?故选C。13. 【分析】本题考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准确的解读材料信息是解题关键。【解答】B.根据“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可知为军阀混战,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因此B项正确。ACD.综上所述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故选B。14. 【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旨在考查材料理解和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A.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根据A项错误。B.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根据B项错误。C.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C项错误。?D.根据材料二中“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等可知这里的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孙中山是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先后组织成立了兴中会、中国同盟会,阐发“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故D正确。故选D。15.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知识。1894年上书李鸿章支持改良而非革命。①不符合题意,故选D。16.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B.依据所学知识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故B说法错误。?ACD.A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ACD。?故选B。17. 【分析】本题考查从专制到民主的变迁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并分析理解所学知识。【解答】B.材料中天下共击之的对象从“非刘氏而王者”到“敢有帝制自为者”,说明君主专制应该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民主共和,因此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故B正确。ACD.这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故选B。18. 【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题干和运用所学解答问题的能力【解答】AC.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C。B.说法不符合题干“结束了”,故排除B。?D.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D符合题意,故选D。故选D。19.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同盟会的机关刊物。【解答】C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其前身是湖南华兴会和广东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江浙复兴会、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1905年11月在日本东京创刊,月刊,设论说、时评、选录栏。先后由胡汉民、张、章太炎等主编。撰主者均为重要革命党人,如陈天华、朱执信等。 C符合题意。ABD三份报纸都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刊物,排除。故选C。20. 【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C.根据题干涉及的时间1912年地点为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民国建立的第一年因此社会会讨论民主共和,剪辫子以及临时大总统等问题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为1905年结合题意,因此C项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故选C。21. (1)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读懂并正确分析材料是解题的关键。丧权辱国震人心指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铁路风潮鼎沸腾指的是保路运动,武汉义旗天下应指的是武昌起义,推翻专制共和兴指的是中华民国建立和清政府被推翻。(2)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掌握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影响是解题的关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直接原因是中华民国已经建立,在袁世凯的施压下,清帝溥仪也已经退位;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第二小问判断及依据,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的观点不正确,其原因有:?民国的目的并没有真正实现,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后,开始专制统治;南京临时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实际上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全国的混乱局面。22. (1)本题考查20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事件都反映了“国人渐以醒”,任选两例并分析其影响和意义即可。(2)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知识。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是辛亥革命以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同时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在政治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价值重建运动”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启蒙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因此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辛亥革命未能普及的民主共和思想,将民众的思想从军阀统治中解放出来,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3)本题考查对青少年社会责任的理解。青少年应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努力学习;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主动为国分忧,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相结合。?23. (1)本题考查列强侵略中国鹅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相关史实。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加深。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2)本题选择存在因果关系的历史事件言之有理即可,如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与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与维新变法,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都是“失败——变革”的被动应激式的近代化探索道路,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重,从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到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3)本题考查分析归纳能力。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反映了中国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的近代化进程。24. (1)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及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分析材料“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可知“有限现代化的弱点”指的是洋务运动。从材料“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可以看出事件是中日甲午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没有进行全面改革,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改革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从此,中国被列强视为可以任人宰割的猎物。(2)本题主要考查“激进的改革”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的历史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激进的改革”发生的动因是当时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剧,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改革或者是革命。(3)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后我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到了显著作用。历程: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是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五四运动: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逐渐发展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25. (1)本题考查宋代“湖商”兴起的有利条件,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准确分析并概况材料中的宋代“湖商”兴起的有利条件是解题的关键。根据活动一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江南多故,独吴兴未尝被兵,避乱者多家焉,谚曰:放尔生,放尔命,放尔湖州作百姓”可知五代十国以来北方战乱,江南地区的湖州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为湖商的兴起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根据活动一两宋时,湖州是东南粮区,故谚曰:“苏湖熟,天下足”可以得出两宋时,湖州农业生产发展,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为湖商的兴起奠定了基础。(2)本题考查近代湖丝出口量变化的时代背景,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准确分析并概况材料中近代湖丝出口量变化的时代背景是解题的关键。根据活动二“1842年起,湖州丝商纷纷到上海做生意,湖丝出口量急増”可以得出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开设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湖州距离上海近,湖丝出口量急増,根据活动二“19世纪中期以后,日本丝绸业从传统手工业转向近代化”可以得出19世纪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改变了日本落后的面貌,成为亚洲第一个迈上工业化的国家,根据“19世纪末,日本将中国赔款用于引进西方先进设备,日本丝织业急剧发展。湖丝受到冲击,出口量急剧下跌”可以得出甲午战争后,日本利用中国的战争赔款发展经济,丝织业急剧发展,因此湖丝出口量减少。(3)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正确分析材料中辛亥革命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根据活动三民国第一功臣”陈英士,“民国第一奇人”张静江等人追随孙中山平帝制、创大同,以各种方式投身于挽教民族危亡的运动可以得出湖商以各种方式支持和参加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刚刚迈入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巨变。这次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课 辛亥革命练习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这是因为辛亥革命A. 改变了近代社会性质 B. 结束了专制独裁统治C.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以下表格梳理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梦进行的四次重大探索,请按提示在表格的①和②空白处选择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梦想 重大探索 代表人物 影响 自强求富梦 洋务运动 李鸿章 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变法强国梦 戊戌变法 康有为 思想启蒙作用,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民主共和梦 ① 孙中山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民主科学梦 新文化运动 ② 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 A. ①工业革命? ②严复 B. ①辛亥革命???????? ②陈独秀C. ①五四运动? ②李大钊 D.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 ②梁启超辛亥革命被称为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因为()A. 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B. 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C. 把人们从专制统治下解放出来 D. 使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近代史学大家梁启超认为“天下之理,不外因果”,历史事件之间也是如此。下列历史事件间没有因果关系的是()A.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工业产生 B. 《辛丑条约》——戊戌变法C. 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建立 D. 巴黎和会——五四运动“图说历史”活动中,某同学收集到下列图片,这些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B.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C. 封建制度的覆灭 D. 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胜利”主要是指()A. 推翻了封建制度 B. 成立了中国同盟会C. 成立了中华民国 D. 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从君主到民主”的历史转型开始于()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南昌起义某校为“纪念孙中山逝世90周年”编排一话剧,下列场景中孙中山不可能出现的是()A. 中国同盟会成立 B.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D.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1911年10月12日,刚刚到达美国的孙中山从一份报纸的报道上看到一个有关中国的消息,他当时的第一想法便是尽快回国,以实现亲自领导革命的夙愿。这一消息应是A. 同盟会的成立 B. 武昌起义爆发 C. 中华民国成立 D. 清朝皇帝退位有学者认为:“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颁布的这道诏书…终结了秦始皇以来周而复始的王朝轮回,没有流血漂橹、尸横遍野,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完成了政权的更替。”该观点的主旨是()A.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制度B. 改良比革命更能改造中国的政治C. 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漫长D. 辛亥革命是中国式的“光荣革命”1911年是中国农历的辛亥年,这一年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是A. 南昌起义 B. 广州起义 C. 武昌起义 D. 金田起义中华民国国歌唱道“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建大同……”这里所说的“吾党所宗”的核心是()A. 驱除鞑虏 B. 恢复中华 C. 建立民国 D. 平均地权《申报》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A. 辛亥革命时期 B.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C. 土地革命时期 D.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之间不许称‘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同志’等”。这场“革命”()A.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 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C.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下面的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1894年上书李鸿章支持改良。②1894年11月在檀香山建立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立合众政府”。③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④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某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你认为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A. ?一个革命党人在街头张贴“实现民主共和”的标语B. ?1912年1月1日南京各大报纸刊登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C. ?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D. ?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人示威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了( )A. 专制和民主构成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B. 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必然C.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D. 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指出:“形式上,辛亥革命与其说是开端,倒不如说是终结。”下列关于“终结”的理解正确的是,辛亥革命A.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新探索C.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 D.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A. B. C. D. 某校开展“百年中国”历史主题活动,小明就“1912年6月,南京见闻”搜集到以下材料。下列材料有错误的是()A. “民主”“共和”成为热门话题B. 大街上有剪去长辫、穿中山装的男子C. 中国同盟会宣布成立D. 有人打听现任临时大总统是谁二、非选择题【通过名言析历史】阅读名人言论,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老人吴玉章曾作诗说:“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材料二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1)材料一诗中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二中,孙中山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昏睡百年,国人渐以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冲开血路,挥手上吧,要致力于国家中兴,岂让国土再遭践踏,这睡狮渐以醒。????????????????????????? ——《万里长城永不倒》材料二:换句话说,这场革命在政治上付出的沉重代价,最终以文化的巨大进步获得某种补偿。1912-1919年初中国知识界的价值重建运动,可以视为象征。?????? ???????????????——许纪霖《中国现代化史》材料一,这首歌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史。请运用所学知识,选用一个史实说明这一时期“国人渐以醒”。材料二中的“这场革命”和“价值重建运动”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两个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联系?回顾中国近代历史,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前赴后继。如今,我们青少年应怎样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阅读下列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前期大事年表 1856年 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861年 洋务运动开始,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1894年 A 1895年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开始 1900年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1年 B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1)联系上下文,在A、B处将大事年表补充完整。(2)找出上述年表中存在因果关系的两组大事,并简述理由。(温馨提示:要求因果关系明确,逻辑顺畅,表达简洁明了。)该大事年表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具有什么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材料二: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结合材料一中“有限现代化的弱点”指什么?简述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概述材料一中“激进的改革”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的历史动因。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百日维新“带来的解放作用”,并简述此后我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某校学生开展“千年湖商”乡土文化研学活动。阅读研学单,回答问题。【活动一】探历史缘由,看“湖商”兴起“湖商”指的是湖州府(今湖州市)的商人,其源流,可以追溯到宋代。? ? ? ? ? ? ? ? ?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江南多故,独吴兴未尝被兵,避乱者多家焉,谚曰:放尔生,放尔命,放尔湖州作百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明?《西吴枝乘》两宋时,湖州是东南粮区,故谚曰:“苏湖熟,天下足”。【活动二】寻历史轨迹,话“湖商”发展 ?丝绸,一直是“湖商”经营的重要领域。1842年起,湖州丝商纷纷到上海做生意,湖丝出口量急増。19世纪中期以后,日本丝绸业从传统手工业转向近代化。19世纪末,日本将中国赔款用于引进西方先进设备,日本丝织业急剧发展。湖丝受到冲击,出口量急剧下跌……? 【活动三】品历史人物,悟“湖商”精神 ?近代,大批“湖商”弃商从政,民国第一功臣”陈英士,“民国第一奇人”张静江等人追随孙中山平帝制、创大同,以各种方式投身于挽教民族危亡的运动(1)根据活动一,分析宋代“湖商”兴起的有利条件。(2)根据活动二,分析近代湖丝出口量变化的时代背景。?(3)活动三中“湖商”积极投身的这场运动给当时中国带来怎样的政治曙光?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课 辛亥革命练习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这是因为辛亥革命A. 改变了近代社会性质 B. 结束了专制独裁统治C.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影响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故选D。以下表格梳理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梦进行的四次重大探索,请按提示在表格的①和②空白处选择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梦想 重大探索 代表人物 影响 自强求富梦 洋务运动 李鸿章 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变法强国梦 戊戌变法 康有为 思想启蒙作用,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民主共和梦 ① 孙中山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民主科学梦 新文化运动 ② 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 A. ①工业革命? ②严复 B. ①辛亥革命???????? ②陈独秀C. ①五四运动? ②李大钊 D.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 ②梁启超【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故选B。辛亥革命被称为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因为()A. 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B. 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C. 把人们从专制统治下解放出来 D. 使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推翻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把人们从专制统治下解放出来?,故选C。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近代史学大家梁启超认为“天下之理,不外因果”,历史事件之间也是如此。下列历史事件间没有因果关系的是()A.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工业产生 B. 《辛丑条约》——戊戌变法C. 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建立 D. 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客观上剌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A有因果关系。B.因为《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因为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战败,跟戊成变法没有关系。故B之间没有因果关系。C.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它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建立。C有因果关系。D.巴黎和会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D有因果关系。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图说历史”活动中,某同学收集到下列图片,这些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B.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C. 封建制度的覆灭 D. 思想解放运动【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历史主题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分析问题和总结概括问题的能力。【解答】A.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标志性事件,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英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英国军队向美军投降,美国独立战争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所以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故A正确。BCD.这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故选A。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胜利”主要是指()A. 推翻了封建制度 B. 成立了中国同盟会C. 成立了中华民国 D. 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没有推翻封建制度等思想残余,同时其没有对帝国主义进行攻击。其成果是建立了中华民国,使得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故选C。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从君主到民主”的历史转型开始于()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南昌起义【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成果。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从君主到民主”的历史转型开始于辛亥革命,故选C。某校为“纪念孙中山逝世90周年”编排一话剧,下列场景中孙中山不可能出现的是()A. 中国同盟会成立 B.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D.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历史功绩,旨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D.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在1927年,而孙中山先生在1925年3月逝世,故D错误。ABC.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先生参加了中国同盟会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故选D。1911年10月12日,刚刚到达美国的孙中山从一份报纸的报道上看到一个有关中国的消息,他当时的第一想法便是尽快回国,以实现亲自领导革命的夙愿。这一消息应是A. 同盟会的成立 B. 武昌起义爆发 C. 中华民国成立 D. 清朝皇帝退位【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并与课本知识相联系。【解答】A.同盟会的成立于1905年,于1911年10月12日不符,故A错误。B.材料中的关键句为“1911年10月12日”“孙中山得到消息”,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目的是要推翻清政府,这是辛亥革命的开端,在这之前,孙中山已经发动过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等,企图推翻清政府,在得到武昌起义的消息后,孙中山肯定要回国,完成自己推翻清政府的愿望,故B正确。C.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为1912年元旦,而材料中的时间为“1911年10月12日”,时间不符,故C错误。D.清朝皇帝退位的时间为1912年2月12日,与材料中“1911年10月12日”,时间不符,故D错误。?故选B。有学者认为:“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颁布的这道诏书…终结了秦始皇以来周而复始的王朝轮回,没有流血漂橹、尸横遍野,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完成了政权的更替。”该观点的主旨是()A.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制度B. 改良比革命更能改造中国的政治C. 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漫长D. 辛亥革命是中国式的“光荣革命”【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有关知识,要求具备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解答】A.辛亥革命只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如封建土地制度仍然存在,故排除A项。B.该项不符合中国辛亥革命通过革命的方式建立民主共和国,故排除C项。C.该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D.此处的光荣意指没有发生流血的革命,“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颁布的这道诏书”反映的是清朝最后一任皇帝宣布退位的史实,所以才说辛亥革命是中国式的“光荣革命”,故D符合题意。故选D。1911年是中国农历的辛亥年,这一年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是A. 南昌起义 B. 广州起义 C. 武昌起义 D. 金田起义【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相关知识。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是武昌起义,故选C。中华民国国歌唱道“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建大同……”这里所说的“吾党所宗”的核心是()A. 驱除鞑虏 B. 恢复中华 C. 建立民国 D. 平均地权【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三民主义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掌握三民主义的核心是解题的关键。【解答】A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指推翻清政府,这是三民主义的前提,故AB错误。C.根据材料“三民主义,吾党所宗”反映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思想即建立民国,故C项正确。D.平均地权属于民生主义的思想,是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故D项错误。?故选C。《申报》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A. 辛亥革命时期 B.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C. 土地革命时期 D.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准确的解读材料信息是解题关键。【解答】B.根据“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可知为军阀混战,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因此B项正确。ACD.综上所述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故选B。“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之间不许称‘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同志’等”。这场“革命”()A.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 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C.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旨在考查材料理解和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A.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根据A项错误。B.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根据B项错误。C.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C项错误。?D.根据材料二中“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等可知这里的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孙中山是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先后组织成立了兴中会、中国同盟会,阐发“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故D正确。故选D。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下面的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1894年上书李鸿章支持改良。②1894年11月在檀香山建立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立合众政府”。③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④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知识。1894年上书李鸿章支持改良而非革命。①不符合题意,故选D。某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你认为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A. ?一个革命党人在街头张贴“实现民主共和”的标语B. ?1912年1月1日南京各大报纸刊登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C. ?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D. ?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人示威【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B.依据所学知识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故B说法错误。?ACD.A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ACD。?故选B。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了( )A. 专制和民主构成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B. 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必然C.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D. 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从专制到民主的变迁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并分析理解所学知识。【解答】B.材料中天下共击之的对象从“非刘氏而王者”到“敢有帝制自为者”,说明君主专制应该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民主共和,因此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故B正确。ACD.这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故选B。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指出:“形式上,辛亥革命与其说是开端,倒不如说是终结。”下列关于“终结”的理解正确的是,辛亥革命A.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新探索C.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 D.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题干和运用所学解答问题的能力【解答】AC.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C。B.说法不符合题干“结束了”,故排除B。?D.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D符合题意,故选D。故选D。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同盟会的机关刊物。【解答】C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其前身是湖南华兴会和广东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江浙复兴会、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1905年11月在日本东京创刊,月刊,设论说、时评、选录栏。先后由胡汉民、张、章太炎等主编。撰主者均为重要革命党人,如陈天华、朱执信等。 C符合题意。ABD三份报纸都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刊物,排除。故选C。某校开展“百年中国”历史主题活动,小明就“1912年6月,南京见闻”搜集到以下材料。下列材料有错误的是()A. “民主”“共和”成为热门话题B. 大街上有剪去长辫、穿中山装的男子C. 中国同盟会宣布成立D. 有人打听现任临时大总统是谁【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C.根据题干涉及的时间1912年地点为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民国建立的第一年因此社会会讨论民主共和,剪辫子以及临时大总统等问题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为1905年结合题意,因此C项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故选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0分)【通过名言析历史】阅读名人言论,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老人吴玉章曾作诗说:“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材料二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1)材料一诗中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孙中山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答案】(1)《辛丑条约》的签订、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和清政府被推翻。(2)直接原因:中华民国已经建立,在袁世凯的施压下,清帝溥仪也已经退位;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不正确。原因:民国的目的并没有真正实现,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后,开始专制统治;南京临时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实际上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全国的混乱局面。【解析】(1)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读懂并正确分析材料是解题的关键。丧权辱国震人心指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铁路风潮鼎沸腾指的是保路运动,武汉义旗天下应指的是武昌起义,推翻专制共和兴指的是中华民国建立和清政府被推翻。(2)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掌握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影响是解题的关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直接原因是中华民国已经建立,在袁世凯的施压下,清帝溥仪也已经退位;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第二小问判断及依据,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的观点不正确,其原因有:?民国的目的并没有真正实现,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后,开始专制统治;南京临时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实际上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全国的混乱局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昏睡百年,国人渐以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冲开血路,挥手上吧,要致力于国家中兴,岂让国土再遭践踏,这睡狮渐以醒。????? ——《万里长城永不倒》材料二:换句话说,这场革命在政治上付出的沉重代价,最终以文化的巨大进步获得某种补偿。1912-1919年初中国知识界的价值重建运动,可以视为象征。?????? ???——许纪霖《中国现代化史》(1)材料一,这首歌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史。请运用所学知识,选用一个史实说明这一时期“国人渐以醒”。(2)材料二中的“这场革命”和“价值重建运动”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两个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联系?(3)回顾中国近代历史,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前赴后继。如今,我们青少年应怎样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答案】(1)(2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及影响(选1个,共2分)(说明类:事件+影响)(2)(4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联系:辛亥革命以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根本的改变(1分),一批深受西方.........P104(1分)(3)(2分)青少年应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努力学习;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主动为国分忧,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答出任意一点1分)【解析】(1)本题考查20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事件都反映了“国人渐以醒”,任选两例并分析其影响和意义即可。(2)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知识。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是辛亥革命以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同时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在政治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价值重建运动”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启蒙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因此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辛亥革命未能普及的民主共和思想,将民众的思想从军阀统治中解放出来,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3)本题考查对青少年社会责任的理解。青少年应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努力学习;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主动为国分忧,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相结合。?阅读下列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前期大事年表 1856年 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861年 洋务运动开始,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1894年 A 1895年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开始 1900年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1年 B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1)联系上下文,在A、B处将大事年表补充完整。(2)找出上述年表中存在因果关系的两组大事,并简述理由。(温馨提示:要求因果关系明确,逻辑顺畅,表达简洁明了。)(3)该大事年表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具有什么特点?【答案】(1)A: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或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2分)B:辛亥革命爆发,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了中华民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一点即可)(或武昌起义爆发,是辛亥革命的标志)(2分)(2)A.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由此掀起了洋务运动。B.甲午中日战争与维新变法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引发了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的危机,因此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进行维新变法运动,以维护清朝统治。C.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根本的改变。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认为要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因此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开始了新文化运动。(两组即可)(4分)(3)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的过程。(2分)【解析】(1)本题考查列强侵略中国鹅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相关史实。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加深。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2)本题选择存在因果关系的历史事件言之有理即可,如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与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与维新变法,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都是“失败——变革”的被动应激式的近代化探索道路,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重,从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到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3)本题考查分析归纳能力。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反映了中国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的近代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 ? ? ? ? ? ? ? ? ? ? ? ? ? ? ?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材料二: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结合材料一中“有限现代化的弱点”指什么?简述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2)概述材料一中“激进的改革”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的历史动因。(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百日维新“带来的解放作用”,并简述此后我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答案】(1)洋务运动没有进行全面改革,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改革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从此,中国被列强视为可以任人宰割的猎物。(2)中华民族危机加剧;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改变了落后面貌。(3)戊戌变法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到了显著作用。历程: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是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五四运动: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逐渐发展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及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分析材料“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可知“有限现代化的弱点”指的是洋务运动。从材料“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可以看出事件是中日甲午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没有进行全面改革,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改革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从此,中国被列强视为可以任人宰割的猎物。(2)本题主要考查“激进的改革”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的历史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激进的改革”发生的动因是当时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剧,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改革或者是革命。(3)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后我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到了显著作用。历程: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是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五四运动: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逐渐发展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某校学生开展“千年湖商”乡土文化研学活动。阅读研学单,回答问题。【活动一】探历史缘由,看“湖商”兴起“湖商”指的是湖州府(今湖州市)的商人,其源流,可以追溯到宋代。? ? ? ? ? ? ? ? ?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江南多故,独吴兴未尝被兵,避乱者多家焉,谚曰:放尔生,放尔命,放尔湖州作百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明?《西吴枝乘》两宋时,湖州是东南粮区,故谚曰:“苏湖熟,天下足”。【活动二】寻历史轨迹,话“湖商”发展 ?丝绸,一直是“湖商”经营的重要领域。1842年起,湖州丝商纷纷到上海做生意,湖丝出口量急増。19世纪中期以后,日本丝绸业从传统手工业转向近代化。19世纪末,日本将中国赔款用于引进西方先进设备,日本丝织业急剧发展。湖丝受到冲击,出口量急剧下跌……? 【活动三】品历史人物,悟“湖商”精神 ?近代,大批“湖商”弃商从政,民国第一功臣”陈英士,“民国第一奇人”张静江等人追随孙中山平帝制、创大同,以各种方式投身于挽教民族危亡的运动(1)根据活动一,分析宋代“湖商”兴起的有利条件。(2)根据活动二,分析近代湖丝出口量变化的时代背景。?(3)活动三中“湖商”积极投身的这场运动给当时中国带来怎样的政治曙光?【答案】(1)五代十国以来北方战乱,江南地区的湖州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为湖商的兴起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两宋时,湖州农业生产发展,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为湖商的兴起奠定了基础。(2)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开设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湖州距离上海近,湖丝出口量急増。19世纪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改变了日本落后的面貌,成为亚洲第一个迈上工业化的国家;甲午战争后,日本利用中国的战争赔款发展经济,丝织业急剧发展,因此湖丝出口量减少。(3)湖商以各种方式支持和参加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刚刚迈入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巨变。这次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解析】(1)本题考查宋代“湖商”兴起的有利条件,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准确分析并概况材料中的宋代“湖商”兴起的有利条件是解题的关键。根据活动一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江南多故,独吴兴未尝被兵,避乱者多家焉,谚曰:放尔生,放尔命,放尔湖州作百姓”可知五代十国以来北方战乱,江南地区的湖州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为湖商的兴起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根据活动一两宋时,湖州是东南粮区,故谚曰:“苏湖熟,天下足”可以得出两宋时,湖州农业生产发展,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为湖商的兴起奠定了基础。(2)本题考查近代湖丝出口量变化的时代背景,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准确分析并概况材料中近代湖丝出口量变化的时代背景是解题的关键。根据活动二“1842年起,湖州丝商纷纷到上海做生意,湖丝出口量急増”可以得出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开设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湖州距离上海近,湖丝出口量急増,根据活动二“19世纪中期以后,日本丝绸业从传统手工业转向近代化”可以得出19世纪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改变了日本落后的面貌,成为亚洲第一个迈上工业化的国家,根据“19世纪末,日本将中国赔款用于引进西方先进设备,日本丝织业急剧发展。湖丝受到冲击,出口量急剧下跌”可以得出甲午战争后,日本利用中国的战争赔款发展经济,丝织业急剧发展,因此湖丝出口量减少。(3)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正确分析材料中辛亥革命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根据活动三民国第一功臣”陈英士,“民国第一奇人”张静江等人追随孙中山平帝制、创大同,以各种方式投身于挽教民族危亡的运动可以得出湖商以各种方式支持和参加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刚刚迈入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巨变。这次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二课辛亥革命答案和解析.doc 第二课辛亥革命练习(原卷).doc 第二课辛亥革命练习(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