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课 与山为邻1.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________大陆,素有“________”之称。安第斯山区的气候和自然景观呈现明显的________变化。2.世界上最高大和最长的山脉分别是( )①喜马拉雅山脉 ②天山山脉 ③阿尔泰山脉 ④阿尔卑斯山脉 ⑤落基山脉 ⑥安第斯山脉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①⑥3.印第安人在安第斯山高海拔处发展的产业是( ) A.种植业 B.畜牧业C.旅游业 D.采掘业4.世界各地的山区在发展当地经济时都应该( ) A.发展旅游业 B.修筑梯田,种植水稻C.开采矿产资源D.因地制宜,不完全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5.南美洲的开拓者是( ) A.阿拉伯人 B.西班牙人 C.葡萄牙人 D.印第安人6.下列河流中,不是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区的是( )A.密西西比河 B.莱茵河 C.多瑙河 D.波河7.为了保护生态,瑞士修建了阿尔卑斯山区自然保护区,这里禁止( )①打猎 ②伐木 ③放牧 ④采花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8.旅游业是瑞士的支柱产业,瑞士丰厚的旅游资源有( )①多样的地形 ②古老的城镇 ③奇特的景观 ④海滨沙滩、阳光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9.瑞士之所以选择发展旅游业、金融业,其自然因素有( )①山区面积广大,耕地面积少②瑞士人吃苦耐劳、工作勤奋③拥有古老的城镇和纯朴的乡村生活④矿产资源奇缺,自然景观秀丽A.①② B.①④C.①③④ D.①②④10.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生态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不少动物数量急剧减少甚至相继灭绝。为此,瑞士人( )A.严格立法保护环境 B.禁止开发资源C.修建自然保护区 D.控制人口数量11.下列各地区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组合正确的是( )A.安第斯山区——草场资源丰富,可四季放牧B.美国大平原——土壤肥沃,人们开辟梯田,种植小麦C.阿尔卑斯山区——风景优美,可发展旅游业D.湄公河平原——雨热同期,人们种植水稻,机械化水平高12.关于秘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秘鲁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B.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 C.羊驼毛是秘鲁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D.秘鲁国徽上的动物是羊驼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安第斯山区北段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示意图。材料二:在安第斯山区发展农业很困难,植物产量相当低。水源供给不足,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比较干旱,季节性降雨雨量很少,并且没有规律;海拔高的平原地区气候寒冷,庄稼经常受到霜冻;地势崎岖不平,土壤发育不良;即便有肥沃的谷地,也都十分狭小。(1)从材料一看,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是怎样变化的?(2)“在安第斯山区发展农业很困难,植物产量相当低。”安第斯山区的农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主要的农作物有哪些?(3)“海拔高的平原地区气候寒冷,庄稼经常受到霜冻。” 高海拔地区的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当地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的?其中蕴含了哪些道理?(4)你认为像安第斯山这样的山区在发展地方经济时应注意什么?14.读下图,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并回答问题。(1)大洲:A________ B________ (2)大洋:C________ D________ (3)河流:①________ (4)山脉:②________ (5)纬线:③________ (6)请在图上标注A、B两大洲的分界线和秘鲁这个国家的位置。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近年来,某乡政府引导村民发展以当地独特的“小气候、原生态、农家屋、高山菜”为背景的“农家乐”休闲生态旅游。仅2005年,该乡就已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直接营业额达1 000多万元。随着“农家乐”旅游的开发,原来的“土农民”当起了“小老板”,一些外出务工的青年也陆续回乡经营“农家乐”。这不仅带动了村容村貌的改变,而且带动了当地绿色农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走出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道路。(1)该乡发展“农家乐”对当地有什么影响?(2)该乡发展“农家乐”的经验对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有何启示?(3)当地“农家乐”红红火火地办了起来,借鉴阿尔卑斯山区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当地居民应该注意些什么?参考答案1.南美洲 南美洲脊梁 垂直 2.D 3.B 4.D 5.D 6.A 7.D 8.A 9.B 10.C 11.C 12.D 13.(1)热带雨林—草地和林地—草地—高山森林—高山草地—雪地。 (2)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小麦、大麦。 (3)在高海拔的干寒草原地带,发展畜牧业,以放牧驯养羊驼和骆马为生。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道理:印第安人充分掌握了安第斯山区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趋利避害,使自然环境有利于人类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4)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发展地方经济;要注意保护环境,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等等。 14.(1)北美洲 南美洲 (2)大西洋 太平洋 (3)亚马孙河 (4)安第斯山脉 (5)南回归线 (6)略。15. (1)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增长;增加村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等等。 (2)因地制宜,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经济;政府要正确行使其职能(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发展农村教育;等等。 (3)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游客数量要控制在本地生态环境、旅游设施和交通设施的承受范围之内;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