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一、基本说明本教学设计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内容范围是第三单元第第七课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本框共有三目:(1)中华民族之魂(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3)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教材内容围绕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这个中心,分成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结构严密。第一目承接上一课主要内容中华文化,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对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二目具体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第三目承接第二目,是对其的深化,进一步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具体的、历史的,爱国主义在新时期有新主题。教学提纲如下:1.中华民族之魂(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2)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3)永不泯灭的中华民族精神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2)团结统一精神的巨大作用(3)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及其深远影响(4)勤劳勇敢的优良民族品格(5)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是激励中华儿女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3.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2)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3)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二、学情分析学生在认知上已经对前一课的的主要内容“中华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可能对于中华文华几千年延绵不绝的原因产生了兴趣,但是由于受知识结构的限制,还无法真正解开这个疑问。使学生在学习这后真正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并且把爱国主义精神落实到他们的实践中是本节课的难点。三、设计思想本节课教学以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依据,积极提供丰富的材料,创设真实的情境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在教师的保障下对知识形成真正的理解,以及获得对政治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具体的教学方法有:(1)讲授法(2)课堂辩论(3)分组讨论法(4)多媒体演示法(5)课后撰写政治小论文。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2.能力目标(1)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2)善于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感悟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2)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顾全大局的情感,坚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念(3)认同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优良品格,保持艰苦奋斗、积极进取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教学难点:(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2)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六、教学过程描述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让学生从感性上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切换到课件画面12、新课教学1.中华民族之魂(1)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切换到课件画面2(2)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3)中华民族精神的概念(4)永不泯灭的中华民族精神 课堂活动(一)感悟奥运会夺冠1、播放视频: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夺冠教师引导思考与讨论:看了中国选手获胜的镜头,你被感动了吗?为什么平常参加升旗仪式我们的心是平静的,但听到奥运会上响起我们的国歌才往往热泪盈眶?你认为你(或者奥运选手)是被什么感动了?2、教师进一步引导:这种精神对于我国的奥运健儿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请同学们结合下面这则材料设身处地的想想。投影:《20年轮回,中国女排重夺奥运会冠军》(图文)新华网雅典8月28日电 在奥运会女排冠军争夺战中,中国女排连扳三局,反败为胜,经过和俄罗斯女排两个小时零七分钟的苦战,最终赢得金牌。这是中国代表团在雅典奥运会上赢得的第31枚金牌。也是中国代表团获得的唯一一枚集体项目金牌。这是中国女排继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后,第二次赢得奥运会冠军。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领奖后展开鲜艳的五星红旗,绕场向观众示意。她们的笑容最美。3、教师第3次进行引导:不仅在奥运会场上,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能够突破重重艰难险阻,取得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与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支撑和鼓舞作用密不可分。4、教师小结:不论是在和平年代,还是在民族危难的时期,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共同的情感和精神,就是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2页“专家点评”,归纳民族精神的概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中华民族精神5、过渡:从前面的奥运健儿的表现及我们对民族危难时期的回顾中,我们也感悟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那么它的力量从哪里来?具体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接下来探究 学生讨论后发言: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团结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我们被这些精神所打动了。(说明:学生的发言不一定能准确地回答到民族精神层面,教师要注意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讨论后发言: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撑和鼓舞之下,奥运健儿们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战胜了对手。(说明:教师要注意在学生发言中适当引导,同时恰当地评价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和在情境讨论中所产生的情感变化) 突破本框内容的第一个难点: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为了深入浅出地突破这个难点,所以做了这样的设计:先让学生观看、交流观看影片的感受,让他们首先从感性上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突出了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师的进一步引导是为了让学生在前面感性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进一步体验这种精神的力量突出了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第3次引导是为了使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升华。使之认识到不仅是在奥运会场上,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民族精神都一直是强大的力量教师小结是为了将前面的感性认识引导到理性认识上(5)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切换到课件画面3(6)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切换到课件画面4 课堂活动(二)1、讨论:结合上节课的中华文化的知识,思考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有何联系?2、教师进一步引导:民族精神的力量又如何发挥作用呢?3、小结与过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力量,是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那么中华民族精神在这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哪些内涵呢?投影:材料(图文):十六大报告:“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学生讨论后发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它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来自于中华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力量的集中表现。(说明:教师注意适当引导学生的发言,并适时肯定学生参与讨论及发言的表现)学生讨论后发言:透过历史的记载,我们知道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之所以能够经历衰微,却没像其它三大文明古国一样中断过,正是由于这种民族精神的支撑和鼓舞。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2页第一段内容: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始终是维系……精神纽带;支撑……精神支柱;推动……精神动力”学生根据教材上的内容回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这就是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在前面对民族精神的感性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从整个中华文化的背景下看待民族精神。对他们的认识起到进一步升华的作用在认识到民族精神“为什么”重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是什么”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团结统一(3)爱好和平 (4)勤劳勇敢(5)自强不息(6)爱国主义切换到课件画面5(7)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之间的内在联系切换到课件画面6 课堂活动(三)1、阅读教材,完成下表2、教师进一步引导:请大家再想想,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的这四个方面相互之间有何关系?3、教师在学生发言后小结: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投影: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关系示意图:4、过渡:正是爱国主义这个核心的存在,使得中华民族在面临外来侵略时,中国人民变得异常团结,即使是手无寸铁也敢舍身去挡刀枪、堵炮弹,敢于抛头颅洒热血。而在和平年代,在爱国主义的鼓舞下,广大的爱国学子纷纷学成归国,为祖国做贡献。所以说,爱国主义一直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管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爱国主义一直有共同的要求。根据时代要注的不同,又有具体内涵。那么在当代中国呢?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拥护祖统一。 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和分组合作探究完成表格:团结统一:中华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维护统一、顾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典故:土尔扈特东归)爱好和平:中华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奉献的精神(典故:历史上与日本、朝鲜的友好往来)勤劳勇敢:中华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精神(典故:“天道酬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自强不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由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地表现为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是人们的客观需要对祖国依存关系的反映(典故:钱学森、赵忠尧等爱国学子海外学成归国)(说明:教师注意适当引导学生的发言,并适时肯定学生参与讨论及发言的表现)学生讨论后发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说明:教师注意适当引导学生的发言,并适时肯定学生参与讨论及发言的表现) 通过分组方式的合作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同时在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进行探究时,也促使了学生深入地去关注和思考各个内涵的含义突出了三维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其联系知识的能力突出了三维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3.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2)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3)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切换到课件画面7 课堂活动(四):由于日本的领导人一直不承认侵华事实,甚至还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歪曲历史。这激起了广大华人的强烈不满,几乎每次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都有一些爱国的华人举行抗议活动或者抵制日货。2010年9月,发生钓鱼岛撞船事件,日本更是扣押中国渔船船长,宣扬我国领土钓鱼岛是其领土,国内很多城市兴起抵制日货高潮。1、课堂辩论(课前布置的):正方:抵制日货是爱国行为反方:抵制日货不是爱国行为2、教师小结:同学们的辩论很精彩,也都有理有据。但偏激地抵制日货实际上是不理性的一种做法。在原因上,我同意正方的观点。爱国主义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具体的,爱国主义应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要注意理性爱国,克服民族情绪。 学生可能会提出的观点为:正方:①在抵制日货的活动中集中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心,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②抵制日货的活动减少了日本经济对政治的支持,有利于遏制日本军国主义活动;③抵制日货,支持国货,也就支持了国家经济,使我国的经济更有竞争力。反方:①抵制日货活动破坏了中国人民与日本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感情;②抵制日货的活动不利于中日贸易的发展,最终将损及中国自身经济利益;③在国际分工时代,抵制日货也可能伤害到本国的生产企业。(说明:教师在学生发言中注意引导并适时肯定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辩论让学生在对抗性很强的情境中体验爱国主义的要求;使其强烈地意识到理性爱国的要求;同时辩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是有利的突出了三维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前面的辩论与教师的引导总结突破本框内容的第二个难点: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切换到课件画面8: 课堂小结:本节课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探究。主要涉及到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化文化的关系、作用、基本内涵以及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具体要求。可概括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促成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答案:1.D 2.A 3.D 4.C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突出了三维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课后作业:2010年9月发生中日发生钓鱼岛撞船事件,日本扣押中国渔船船长,国内又出现了抵制日货行为,就“抵制日货是不是爱国行为”择一观点写一篇政治小论文,字数800左右 学生在课后完成 通过撰写有关中华民族精神的小论文,了解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程度突出了三维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七、教学小结与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个是重点关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突破,主要由两个教学活动集中体现:第一个是在课堂活动(一)中通过对观看奥运夺冠镜头的感受交流激起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第二个是在课堂活动(四)中组织学生进行“抵制日货是不是爱国行为”这一辩题进行辩论时注意引导学生在 “理性爱国”这个观念上的意识。第二个突出特点是注重对能力目标的突破,主要是通过课堂活动(三)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对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五个方面的比较,有利于学生锻炼合作探究能力与比较分析能力。对本节课教学比较担心的是学生的个性化观点可能无法完全表达出来,可能会对本学科产生比较消积的情感体验。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