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一轮复习资料,补习复习资料(含解析):第18讲 总复习:文化与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一轮复习资料,补习复习资料(含解析):第18讲 总复习:文化与生活

资源简介

高考总复习:文化与生活
一、考纲解读
(一)考点提示
1.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增强精神力量,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优秀文化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促进全面发展的意义。
(二)复习建议
考查重点: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文化与综合国力。
4.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5.增强精神力量,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关注热点:
1.关注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2.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3.运用文化的社会作用说明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4.关注每年举办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
5.关注优秀影视作品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6.关注网络文化对人的影响。
二、知识清单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参考答案:
①经济、政治 ②精神 ③人类社会 ④文化素养 ⑤物质活动 ⑥物质载体
⑦精神力量 ⑧物质力量 ⑨个人 ⑩民族和国家 (11)决定 (12)反映 (13)反作用 (14)经济 (15)政治 (16)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17)综合国力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参考答案:
①文化环境 ②文化活动 ③交往行为 ④交往方式 ⑤实践活动 ⑥认识活动
⑦思维方式 ⑧潜移默化 ⑨深远持久 ⑩精神世界 (11)精神力量 (12)人的全面发展
三、考点聚焦
【文化及其作用 什么是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含义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外延: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提示: 
(1)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界所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2)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如自然界中的山水。但是人们以一定的目的去欣赏自然的时候,便具有了文化的意义。可见,文化离不开人的参与,为人所特有。
3.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典型例题】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该诗句可以体现 (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 ③文化具有继承性 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以古诗切入,考查文化的特点和影响以及文化继承等知识。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是由人创造的,②说法显然缩小了文化创造的主体,排除含②的选项。
答案:C
(二)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及其作用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不同的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不同
(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2)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文化的发展可能超前,也可能滞后。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3)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1)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
2)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
3.文化与综合国力
(1)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3)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典型例题】
【例题1】《阿凡达》是一部运用3D技术制作的电影,目前已创造了超过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带动了3D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体现了( )   ①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  ②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③文化生产力的日趋重要  ④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运用3D技术制作电影是文化活动,“创造了超过27亿元的全球票房”、“带动了3D相关产业的发展”,体现了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和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性,故①③入选。②④强调经济对文化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答案:B
【例题2】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使之具有双重口味,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 )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解析:材料的内容显示商品中加入文化元素对商品销售与消费产生的影响,故A符合题意。B夸大了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作用。C没有看到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D不符合题意。
答案:A
【例题3】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应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该区某市致力于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吸引了大量投资;充分整合了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了“逍遥乡春游”旅游线路;同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培养了各种高素质人才。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上诉做法的理论依据。
解析:
该题的核心是考查文化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材料第一句话“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应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就明确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一知识点。结合教材知识,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体现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在: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3)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核心知识理论,需要学生首先明确。然后再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与相应的理论对照结合,“该区某市致力于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吸引了大量投资”这体现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充分整合了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了‘逍遥乡春游’旅游线路”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培养了各种高素质人才”体现了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解答主观性试题,首先需要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熟悉,分清知识层级。此外,还需要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结合理论,加以有效分析。
参考答案: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给经济以重大影响。某市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吸引了大量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某市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③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某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文化及其作用 文化对人的影响】
4.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1)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选择。
2)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典型例题】
【例题1】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某论坛上,主持人让听众写下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6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是一个特点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存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 )
A.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C.文化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 D.文化改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
解析:每个人的朋友圈反映的是个人的文化环境,朋友圈对个人收入、现在和未来的影响,体现了文化影响个人的经济活动,支配人们的思维方式,故选B。A错在“决定”。CD没有看到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作用。
答案:B
【例题2】(2018 浙江模拟)受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启示,某县政府和企业把“文化车间”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并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政府和企业这样做的理由有
① “文化车间”建设能够丰富职工的精神世界
② “文化车间”建设会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③人们的精神产品源自物质载体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文化车间”建设作为文化活动,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是间接的,故②错误;人们的精神产品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故③错误。“文化车间”建设可以为职工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从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故①④正确。
答案:B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潜移默化。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从影响的过程看)
②深远持久。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持久的。(从影响的效果看)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它们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典型例题】
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让许多游客叹为观止。一位美籍华人欣赏了茶艺表演后,感叹道:“太精彩了!这一表演让我们享受到了美,也让我们感受到祖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反映(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优秀文化在交流与借鉴中创新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优秀文化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解析:美籍华人欣赏了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后发出感叹,说明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情感,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
答案:A
(4)文化塑造人生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②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③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典型例题】
【例题1】在明亮的太阳照不到的地方,青苔的生命照常在萌动。青苔的花特别小,但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一点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像牡丹一样自豪地绽放。这段优美的话语( )
A.开启人的智慧,揭示世界本质,发人深思
B.陶冶人的情操,丰富精神世界,使人奋进
C.如理性的明灯,指明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D.似春雨般润物,催生人们对永恒真理的不懈追求
解析:“揭示世界本质”“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夸大了优美话语的作用,A,C错误;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材料中的优美话语属于优秀的文化,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使人奋进,B正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并不是永恒的,并且题中的语句并未涉及追求真理,D错误。
答案:B。
【例题2】为唤起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情形认识和自觉行动,有关部分门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
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
解析:
首先注意审题,题目有明确的知识范围,要求用“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要求我们同学理清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几个知识层次,第一,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第二,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第三,优秀的文化塑造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再结合材料阐述分析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可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营造全社会重视环保的文化氛围,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等。
参考答案: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 ,有助于人们清醒的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
②文化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营造全社会重视环保的文化氛围。
③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知识拓展
1.易错观点
(1)文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都具有促进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这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的,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是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文化的发展既有同步性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情况(超前或者滞后)。
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2.树立“文化的大作用观”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对社会(经济、政治)的作用
对人的作用
●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的作用不同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综合国力
●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文化影响的特点
●文化塑造人生
3.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一个产业的增加值占GDP 5%以上,才能称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一提法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也说明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文化产业已经形成初步积累,正在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对于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文化产业被称为“友好型”朝阳产业。它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市场潜力大等特点,易于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发展并催生新业态,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可忽视的力量。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企业,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研发制定文化产业技术标准,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快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影院建设。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茶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东方美人”是台湾苗栗出产的一种名茶,它由当地客家人种植,是被小绿叶蝉咬过的乌龙茶叶。很久以前,英国女王偶然品尝到此茶,将悬在茶杯里的茶叶赞叹为“正在跳舞的东方美女”,茶名由此而得。这种茶的曼妙之处还在于可用冰水浸泡,透过冰滴壶,一滴滴冰水滤过茶叶,茶汤香气馥郁,色若琥珀。这表明( )
A.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C.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人们的实践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2.我国西南地区的悬棺文化散发着谜一般的魅力。考古人员在四川珙县发现371幅历经风雨的悬棺岩画。画面中的钓鱼狩猎、骑马竞技、舞蹈杂耍、舞刀弄剑等场景依稀可辨,让现代绘画艺术家惊叹不已。该考古发现佐证了 ( )
①精神文化越古老越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
②精神文化总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精神文化的价值不因时代变迁而改变
④精神文化的展示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提出,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上述要求的文化生活依据是( )
A.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
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C.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4.韩国某外交官说:“如果外国人对韩国歌手有更多的关注,逐渐地他们就会喜欢上韩国……如果他们喜欢韩国,他们就会购买更多的韩国产品。这就是我们试图推广的。”这启示我们( )
①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②文化生产力对现代经济起决定作用
③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右图为2005年至2009年我国GDP同比增长幅度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幅度。据此回答5~6题。
5.图表的信息表明( )
①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②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幅度高于同期我国GDP的增长幅度
③文化产业是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④文化产业是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图表告诉我们( )
A.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B.文化产业是我国发展的中心环节
C.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文化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
D.文化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7.由于地理条件不同,民族构成不同,社会制度与文化背景不同,各国、各地区的礼仪除了具有共同特点之外,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性。比如,多数国家都用点头表示肯定或同意,摇头表示否定或不同意。但也有少数国家则是“点头不行摇头行”。如果不注意,就会闹出笑话甚至不愉快。这说明( )
A.人们交往行为和方式的差异受不同文化的影响
B.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C.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
D.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都取决于价值观念
8.如今,手机已是更新换代频率最高的电子产品,手机支付、办公、游戏、社交、网络浏览等已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和文化现象。这体现了( )
①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 ②文化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③文化决定人的价值取向 ④文化改变人的生活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M中学T班同学小薇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多次荣获“道德之星”光荣称号,老师和同学都对她交口称赞。她因此慢慢摆脱了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自信心越来越强。小薇的成长经历进一步印证
①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决定性作用
③优秀文化有利于培育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
④优秀文化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主导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 某著名大学校长认为,一所大学所能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是心灵。精神家园里没有了心灵,人就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对社会有真正的情感和责任。这是因为 ( )
A.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B.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相互促进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11. (“皖南八校”2018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我国禅文化是一种智慧的思维。它植根于印度禅学,但融进了中国本土的庄老思想,魏晋玄学,以及儒学等观点,全方位的渗透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个人修养方式,在中国的唐、宋时代而大盛,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由此可见
①观念创新创造了禅文化的新价值②禅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③博大精深的禅文化具有巨大包容性 ④文化交融是禅文化发展的必然
趋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中国人待客时“聊备薄酒”的自谦,可能被外国人误解为“慢待客人”;西方人聚餐时各付各的账,往往被东方人视为吝啬小气;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常常产生误解,闹出笑话。这说明( )
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
B.文化的差异体现民族文化的优劣
C.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
D.文化的差异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
二、非选择题
13. (2017 全国新课标I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和要求。
十八洞村是由4个寨子合并而成的贫困村,村民生活困难,观念相对保守,存在“等靠要”思想,同村不同心,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和要求,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花垣县派出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办“道德讲堂”,评选明理尚德星级示范户,组织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培育村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活精准扶贫内生动力;根据当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民族文化资源,精准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如猕猴桃种植、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和苗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42人,摸索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扶贫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3580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先后报道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10分)
14.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梦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和追求。但是,在当今世界,涵盖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价值文化等领域在内的“软实力”竞争越来越激烈,某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疑虑和猜忌明显加重,“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周边国家也有一定的市场。对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中国要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综合国力的有关知识,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10分)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铺张浪费是背离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落后文化现象,公务上的铺张浪费更是一种腐败行为,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中共中央提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要求各级政府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铺张浪费之风得到有效遏制,政府的公信力显著提高,崇廉尚洁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相关知识,谈谈对待铺张浪费等落后文化现象的正确态度。(12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解析: “东方美人”名茶由台湾苗栗的客家人种植,说明文化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的,人们通过品茶来享受其曼妙、韵味,说明人们在实践中享用文化,B符合题意;A,D材料体现不出;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C错误。故答案选B。
2. C.
解析:精神文化是对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精神文化是否接近生活的本质与其年代久远没有必然联系,①错误;四川珙县的悬棺岩画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对当地殡葬实践的反映,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也表明精神文化的展示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②④正确;精神文化的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③错误。故答案选C。
3. B
解析:材料之所以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因为文化所具有的巨大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ACD三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4. B.
解析:人们由关注韩国歌手到购买韩国产品,体现了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①正确;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②中“决定作用”的说法错误;由关注韩国歌手到喜欢韩国,体现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所以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③正确;④材料没有体现,不选。故答案选B。
5. C
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2005年至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幅度高于同期我国GDP的增长幅度,因此②正确。①从图表中无法反映,③正确。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消费、投资与出口,④不正确。
6. C
解析:A与题意无关,材料强调文化与经济的关系。B错误,D表述错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选C。
7. A
解析:材料主要阐述的是不同国家、地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所体现的差异,主要受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的影响。BC与材料无关,D表述错误。
8.B.
解析:手机支付、办公、游戏等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和文化现象,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①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科技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③说法错误,文化影响人的价值取向而非决定人的价值取向;手机的更新换代为人们提供了便利,形成新的文化现象,表明文化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④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9. B.
解析:小薇获得了“道德之星”的光荣称号,使得她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摆脱了自卑心理,也使她在生活中逐渐树立了自信,这说明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思维活动和行为方式,①应选;“道德之星”评选活动使小薇逐渐摆脱了自卑,树立了自信,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有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③应选;②中“决定性”的说法错误,且文化有优秀文化,还有落后、腐朽文化,并不是都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④中“主导力量”夸大了优秀文化的作用,错误。故答案选B。
10. D.
解析:某著名大学校长的观点强调了心灵的重要性,是因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D正确;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A错误;B,C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故答案选D。
11. 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影响及特点知识。材料没有体现观念创新以及禅文化的新价值,①不选;全方位的渗透
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并延续至今,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②正确;“但融进了
中国本土的庄老思想,魏晋玄学,以及儒学等观点”体现了禅文化具有包容性,③正确;④本身说法不科学。
故选B。
12.A
解析:料中的现象反映的是不同文化背景导致社会交往的方式、习惯、语言等的差异,故A应选。BD说法错误。C不符合材料主旨。
二、非选择题
13.文化以经济为基础,又对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文化阻碍经济的发展,先进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观念保守是十八洞村贫穷的一个重要原因,扶贫必须转变观念。通过举办“道德讲堂”、考察学习和培训等活动,增强了自主脱贫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扶贫实践提供了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了经济发展。(本小题共10分)
14.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只有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解决好软实力不足的问题,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0分)
15.①人创造文化,文化影响人。②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勤俭节约和抵制铺张浪费的生活方式和行为。③文化对人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树立勤俭节约的先进文化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反对铺张浪费的文化氛围。(1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