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总复习: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考纲解读(一)考点提示1.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二)复习建议考查重点: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2.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关注热点:1.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移风易俗”做法;2.关注“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兴起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及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二、知识清单参考答案:①继承性 ②相对稳定性 ③鲜明的民族性 ④精神纽带 ⑤社会生活的变迁 ⑥糟粕 ⑦继承 ⑧必要前提 ⑨继承 ⑩发展 ⑾革故鼎新 ⑿社会制度 ⒀科学技术 ⒁思想运动 ⒂创造三、考点聚焦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传统文化面面观】 考点一、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文化的继承性 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3)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 传统文化如果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 (5)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6)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①对国家、民族来说,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②对个人来说,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典型例题】【例题1】(2018北京卷)“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件经历过战争的铁器,诉说着推动历史前进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一幅古旧的画卷,描绘出凄清荒凉的六朝时景,令后人触目伤怀……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① 可以给文物保护部门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② 是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③ 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④ 能够使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文化事业等知识。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不是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故①错误;单纯的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不能使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需要的是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故④错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发展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措施,故②③正确。答案:C【例题2】(2018天津模拟)农历新年——春节,是中国人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它在今天仍然是国人心中辞旧迎新的期盼,迎禧接福的祝愿,家人团聚的温馨。而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却被当作落后民俗险遭废止。民国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先是采用西历,后又强令废除农历新年,但最终拗不过民情。没能“革”掉春节的“命”。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9分)解析:本题属于认识类主观性试题。解答此类试题一般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组织答案。是什么层次——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为什么层次——传统文化的特征;怎么样层次——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结合材料依次作答即可。答案:①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春节等多种形式呈现。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春节文化传承不断,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人对春节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④春节的生命力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否定,“全盘西化”行不通。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传统文化在今天】考点二、文化的发展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③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④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②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③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典型例题】【例题1】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本土文化基础上产生了“新客家文化”。这体现了( )A.新文化在发展中偏离了本土文化 B.文化在批判中继承C.“新客家文化”已取代本土文化 D.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解析: “新客家文化”是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强调了它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故D符合题意。B与材料主旨不符。AC说法错误。答案:D【例题2】(2018?北京卷)盘龙藻井变身雨伞,飞檐角上的瑞兽蹲踞在铅笔上,朝珠成了时尚耳机……北京故宫博物院一改人们印象中的“正襟危坐”,以馆藏文物和古典建筑为元素创作了多款热销产品。这说明A.文化继承的核心是发掘其经济价值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需要保持稳定C.文化遗产与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D.应当通过市场运作,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解析:以馆藏文物和古典建筑为元素创作了多款热销产品,说明文化遗产与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C正确。A说法错误,B错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但其具体内涵又会因时而变;D错误,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而不是通过市场化运作。答案:C【例题3】(2018?山东模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物日益增加,数字化资源在图书馆馆藏中的比例不断上升。2014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了大型数字化产品——《中华经典古籍库》,为读者查阅古籍,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方便。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文化的性质 B.史书典籍印证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C.传统文化的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D.文化传播手段的丰富有助于文化的传承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题干的主旨是科学进步对文化传承的影响,所以D答案正确。科学技术发展不能决定文化的性质,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故AB错误。题干是指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涉及传统文化内涵的改变,故C与题干无关。答案:D【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追求和谐、珍视和平历来是中华民族基本的价值取向,“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等历史传统依然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是今天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依据。这表明 ①传统思想对中国人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②传统习俗对中国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具有持久影响 ③我们从传统思想的延续中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 ④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基本内涵保持不变,形式因时而变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2.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诗句中描绘的是_______。这个传统节日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保留至今,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_______。 A.中秋节 继承性 B.元宵节 创新性C.重阳节 鲜明的民族性 D.春节 相对稳定性3.英国人一直以莎士比亚为荣,因为莎士比亚不仅是英国的,更是世界的。中国也一直以自己的戏剧代表京剧为荣,它也是世界艺术的杰出代表,可不同在于,京剧似乎只能由中国人来演,即使在中国人中也只有一小部分人能演。要使中国的京剧也能成为世界的,需要我们 ①批判传统,独领风骚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薪火相传,一脉相承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4.2012年全国老龄办等单位推出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其中包括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教父母学会上网、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内容。新“二十四孝”必然要 ①剔除传统道德中的糟粕 ②扬弃传统美德中的合理成分 ③为道德规范增添时代精神 ④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清明寄哀思,佳节倍思亲。”清明节期间,本市各大墓园首次向市民免费提供百万余条黄丝带,希望以此倡导一种文明环保的追思方式,所有黄丝带将在清明节后回收、以备今后清明节循环使用。这启示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时应该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尊重他人,追求个性C.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D.推陈出新,革故鼎新6.(2018 新课标二卷)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针对有人主张小学生重读四书五经,我国有位国学大师认为,在中小学课本中选录优秀的四书五经文章是好事,但没有选择地让孩子学四书五经是开历史倒车,其中所隐含的奴性文化,只能使人的思想僵化麻木。这告诉我们 ①要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②传统文化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③对待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腐朽的东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 ④要防止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8.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等都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集中反映了 A.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发展 B.科学技术推动文化发展 C.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 D.教育活动影响文化传承9.(2018·海南模拟)散发着建筑文化芳香的海口骑楼①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②彰显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魅力 ③是海南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载体 ④表明地域文化的性质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为了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北京有些中小学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这表明 ( ) A.教育的基本功能发生了改变 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C.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D.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11. (2018·安徽模拟)回首三十多年来的神州大地,许多人远离故乡,漂泊打拼于异地他乡,乡愁何寄?乡愁是不可泯灭的记忆,是挥之不去的乡音缭绕,是故乡的风土人情在灵魂上的烙印。由此可见①乡愁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②乡愁增进了文化归属感 ③乡愁是乡土文化的标志 ④乡愁是民族文化的灵魂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2.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扔投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①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②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具有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③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④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A. 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②④二、非选择题13. 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城镇化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6分)14. 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岳独尊”的泰山、“水墨落纸如雨入沙”的宣纸、“功深熔琢,气无烟火”的昆曲……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带着历史的体温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 文化遗产可以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但有些地方开发方式单一,缺乏特色;有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打着“保护”的旗号过度开发,使其在“保护”中慢慢失去体温,失去未来。 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的理解。(8分)15. (2018西城一模)(10分)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等,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肇始自民国。这是1400多年前的春节,来自南朝人宗懔: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劈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凡饮酒次第,从小起。这是300多年前的过年,来自清代孔尚任: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这是100多年前的春节,来自丰子恺: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经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吃年夜饭的时候,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哪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吃饭时母亲分送压岁钱,用红纸包好,我全部用以买花炮……这是2016年的春节,来自北京某高三同学:家里人都回来了,全家人围一大桌子吃吃吃,看春晚,收压岁钱,在群里抢红包,发微信拜年,半夜12点煮饺子,没放花炮……(1)概括说明千百年来春节习俗中的“变”与“不变”,并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原因。(6分)(2)列举一个你喜欢的春节习俗,说明其文化价值。(4分)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D解析:“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合共生”,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和”文化,属于传统思想,而不是传统习俗,因此①正确,②排除。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与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传统的“和”文化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内涵又能因时而变。④表述有误。2. A.解析:材料的诗剧描绘的是中秋节,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性。选A。3. C.解析:要使中国的京剧走向世界,一方面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同时,还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③正确。①独领风骚不正确, ④与材料主旨不符。4. B.解析:“孝”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推出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新的“二十四”孝,必然是剔除传统道德中的糟粕,吸收传统道德的精华,赋予“孝”新的时代涵义,因此①③正确。合理成分应该是吸收,而不是抛弃,因此②错误,④错误,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答案选B。5. D.解析:材料中创新了新的文明环保的追思方式,说明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该不断的创新,ABC不符合材料主旨,D正确。6. D.解析:我国杂技加入了音乐、舞蹈等元素,体现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故③符合题意;这些时代元素和效果是我国运用现代技术展现民族文化的表现,故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现代传媒的作用,故①和题意不符;现代流行艺术能够融入传统艺术之中,但是不能说取代,故②错误。故选D。7. C解析:对待传统文化必须辩证看待,批判继承。材料中对待四书五经,专家认为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④错误,排除。8. C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上述四个答案都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结合材料,“百家争鸣”主要是思想运动促进文化的发展,因此选C。9. A.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海口骑楼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之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①符合题意。海口骑楼“融琼州海峡北岸内陆建筑文化与南洋建筑文化于一体”,体现了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魅力,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文字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要载体。地域文化的性质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的,④说法错误。10. B.解析: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传道、授业、解惑”,不会发生改变,A错误;学校把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体现了教育具有选择和传递文化的功能,B正确;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C错误;教育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主要途径之一,D错误。故答案选B。11. A.解析:乡愁“不可泯灭”“挥之不去”,这说明乡愁的影响深远而持久,故①对;乡愁是故乡的风土人情在灵魂上的烙印,这说明乡愁增进了文化归属感,故②正确,选A。12. A. 解析: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非创新,排除②,④与材料无直接关联。故选A。二、非选择题13.①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的衰落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②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③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6分)14.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使我们成为我们”。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使我们在文化发展中保持正确方向。(8分)15. (1)变:如放鞭炮、拜年方式等形式的变化;(1分)不变:如对礼节、亲情、团圆的珍视、对天地自然的敬畏等;(1分) 原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基本特征,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春节习俗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延续;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又会因时而变,有些习俗如放鞭炮等随着社会变迁、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逐渐淡出。(4分)(2)春节习俗,(1分)准确说明其文化价值。( 3分)(可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传统习俗的重要性、文化自觉等具体说明其特有的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