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说课教案(详案)我说课的题目是思想政治高一经济常识第四课第一框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首先有必要对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从产业结构来看,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对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这是第四课教学的逻辑起点。从现实层面来看,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近年来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使本框题的教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框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第1, 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本框题教学的重点,确立的依据是:农业在三大产业中的地位和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第3, 如何发展现代农业。这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确立依据是: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对农业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的层面上,对现代农业缺乏全面的认识。结合最新的时代背景,我将如何统筹城乡发展也作为本框题的教学难点之一。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比较全面地认识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深刻理解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2.能力目标: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增强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认识“三农”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本堂课我所坚持的教学理念是:1.从学生生活出发,教学活动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的生态课程观2.自主、探究、合作的知识建构观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是探究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演绎归纳法。下面,着重给大家介绍一下本堂课的教学进程。新课程倡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因此,本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我都通过学生活动展开。首先,以“职业选择”的学生活动作为本堂课的导入。先将写有各种职业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再让学生依次上台取下自己喜欢从事的职业,如果没有,可以在空白纸片上进行补充。在一般情况下,黑板上最后留下的是写有农民这个职业的纸片。这时提问,为什么大家不愿意当农民,在请学生回答不愿意当农民的理由后,我再进行引导,当农民受到如此冷落,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今天我们就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农业,从而导入新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职业选择的学生活动,折射出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隐患和基础地位的薄弱,既达到了导入了新课的目的,又为接下来的教学理下伏笔。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可能不完全按照我的教学预设进行,有可能就有学生选择农民作为自己喜欢的职业,此时应当抓住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的教育资源,请选择农民作为自己职业的同学谈谈愿意当农民的理由,同样可以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导入新课后,顺承同学们不愿意做农民的理由,进入本堂课第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我国农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设计学生活动——“焦”点访谈。(播放视频)访谈的焦点是去年重庆的那场干旱,之所以将焦字加上引号,原因在于,这场旱灾确实是世人所关注的焦点,另外,也形象地说明太阳太厉害了,把重庆给烤焦了。在焦点播放完以后,紧接着进行访谈:第一个访谈:重庆旱灾给农业带来的损失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干旱应该说是天灾,但给农业带来如此大的损失却有人祸的成分,便是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装备低下,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通过访谈,学生发现了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访谈:为什么干旱会导致粮价上涨?一旦遇到风吹草动,粮价就会受到上涨,这就说明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我国的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第三个访谈:是不是只有重庆粮价在上涨?在没有发生旱灾的地方,粮价为什么也会上涨?粮价上涨不仅是由干旱引起,原因还有很多,但耕地面积减少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经过访谈,得出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第三个问题: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人地矛盾突出。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我国的粮价还会继续上涨。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从重庆乡土材料入手,透过特大干旱事件这一焦点展开访谈,访谈过程体现探究学习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深刻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问题,达成教学目标。(过渡)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地位薄弱,形势严峻,这该不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呢?进而转入本堂课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是本堂课教学的重点,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演绎归纳法,通过学生活动“‘食面’埋伏”组织教学。这里的食、面实际上是借代的手法,代指粮食,进而代指农业。演绎先通过我与一位学生顶针式的对话展开(课件播放)。这样追根溯源,将学生的早饭与农业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体验,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接下来再进行演绎,除了食品之外,“食、面”也就是农业,还埋伏在我们身边哪些地方?让学生体验农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条件。紧接着从反面进行演绎,如果没有了农业,我们的生活是一个什么状况?再由老师归纳得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演绎和归纳,让学生深刻理解农业的基础性地们。既体现新课程改革回归学生生活的教学理念,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教学重点。(过渡)此时,学生认识到了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理解到了为什么要发展农业,紧接着应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了,转入本堂课第三部分内容的教学——如何发展现代农业。这部分内容主要采取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围绕学生活动“‘信服’村长竞选”展开。活动名称中的“信服”二字,一语三关:村子名为幸福村,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宛如诗人笔下一幅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风光。(展示图片)第二层意思:幸福村村民的生活并不幸福,并且编成了这样的打油诗:山羊卖不掉,柿子都烂掉。田里产量低,娃娃文化少。出门羊肠道,夜晚火把照。枉然幸福村,问题何时了。第三层意思:村民们认为自己生活不幸福的原因是,村长缺乏经济头脑,没有使当地的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长此以往,他们对村长不信服了。于是,信服村长的竞选开始了:活动分为此时将学生分为两个大组,即两个生产队,每一个生产队先选出一名候选人,接下来,请每个小组内部四人一小组充分讨论,为本组候选人出谋划策,候选人可以离开座位搜集意见。然后请两位候选人分别上台发表竞选演讲:如果是你来当村长,准备采取哪些措施,才能使幸福村的村民得到幸福,村民真正信服村长呢?在竞选活动中,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具体措施,(PPT)竞选结束后教师总结,得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四靠产业化经营,并明确乡镇企业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为指导,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让其在讨论和合作中学习,并在竞选活动中体验成就感。透过探究幸福村的发展道路,最后得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措施,突破教学难点。至此,本堂课主体部分的教学结束。结尾部分采用情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对整堂课进行升华:重庆直辖十周年之际,又得结划策的早饭,与农业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感受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获批成为我国首个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现代农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而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有人敢为天下先,积极投身农业生产,在我们重庆,就有这样的人——(配音乐)川大毕业的杨大可,放弃成都的好工作和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六年前带着家境富裕且毕业于西南财大的妻子回到贫瘠的老家云阳,在无量山种梨,成了他们家的第四代农民。他们把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带回了农村。多年后,无量山变绿了,杨大可的脸变黑了,乡亲们的荷包变鼓了。如今,夫妇二人的感人故事已在山城已被传为佳话,今年,他们被3100万重庆人民评选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之一!夫妇二人当农民,既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又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表明,当农民不是没有出路,关键在于怎样当农民;在今天,城乡统筹发展的今天,呼唤着更多的像杨大可这样用知识武装起来的现代农民!这样的教学结尾设计,充分体现政治课的时代特征,使课堂首尾呼应,具有整体感,又突出了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通过教师的激情演讲,将整堂课推向高潮,为教学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留给学生无尽的思考……最后,是本堂课的主体板书设计。以上就是我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框题的教学设计,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谢谢!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