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26张PPT。1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中外历史纲要(上)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思维导图】【巧思妙记】“三、四、五、六”3三国与西晋曹丕220年刘备221年孙权229年 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4三国与西晋三国实力比较表 司马懿出身于世族豪门,曹丕死后辅佐魏明帝曹叡。魏明帝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他死后,先后由其子司马师、司马昭掌权。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西晋统一。5三国与西晋 五族内迁后,西晋向其收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人口。由于受到西晋统治者的压迫,由此民族矛盾激化。江统《徙戎论》指出:"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於骨髓。" 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为“五胡”。三国与西晋6八王之乱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八王之乱,耗竭国力。统治集团奢侈腐化。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7东晋与南朝 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刘汉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史称衣冠南渡。公元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晋元帝司马睿8 东晋的门阀政治——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本身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个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导,其后又有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王敦等。“旧时王谢庭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东晋初年政治上由王导主持 ,军事上依靠王敦王与马,共天下东晋与南朝9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东晋与南朝10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依据材料,概括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西汉之前,江南地区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快速发展。东晋与南朝1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东晋与南朝12东晋与南朝13织锦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东晋与南朝14石头城下启航的船队,不仅航行在秦淮上下,大江南北,而且经常“直挂云帆济沧海”,进行海外贸易。……六朝时期来到建康的就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批使臣,……当年的石头城下,时常可以看到外国人物和奇装异服,居民习以为常,不仅不感到诧异,并且学会了与他们交往,甚至模拟外国人的形状制作日常器具。 ——薛冰《南京城市史》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民族融合;也为后世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长江中下游一带(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一带,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根据材料分析,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有哪些表现?江南开发有哪些影响?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15 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历史上称为“十六国”。各国彼此攻战,北方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16十六国与北朝公元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376年,前秦攻灭前凉与鲜卑拓跋氏的代国,基本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政权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秦王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定大举南下,荡平江南,消灭东晋,统一中国。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消除了前秦对江南地区的战争威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17鲜卑族拓跋部的崛起鲜卑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它发源于大鲜卑山(黑龙江流域大兴安岭的北段)为黄帝后裔。十六国与北朝18 北魏建立后,逐步由放牧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社会制度也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但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奴隶制残余。 特别是在北魏统一北方后,黄河流域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方面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成为趋势。为了更好的进行统治,改变落后的统治制度,吸纳接受汉人先进的文明,向汉人学习,成为必然选择。 孝文帝登基后,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北魏统一后疆域 十六国与北朝1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孝文帝为什么要将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十六国与北朝20“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鲜卑衣服狭而短,窄领小袖,便于骑射,汉服宽而长。为了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十六国与北朝21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为“四姓”;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中的甲姓(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十六国与北朝22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中兴”。根据所学,说说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有哪些?十六国与北朝23十六国与北朝24十六国与北朝课后小结25民族五胡内迁民族杂处胡汉互鉴民族交融OPTION 01OPTION 02OPTION 03割据混战南北对立政权更迭门阀政治人口南迁衣冠南渡江南开发技术进步政治经济 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民族交融谢谢观看!20192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