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与消费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生产与消费 教案

资源简介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4.1《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教学设计
陈咏丹
教材分析
本框所学习的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决定性环节, 在《经济生活》全书中承接第一单元的“消费”,并引出为何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及如何发展的问题,与后面几单元内容一脉相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学习本框还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工作中心,增强学生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工作热情。
学情分析
总体上,高一年学生面临“初高中知识及学法的转折”,尤其要注重初高中知识及学法的共性与个性。同时,学生学习了第一单元有关消费的知识,对消费的作用有初步了解,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问题他们在初三也初步接触过,但对生产和消费的辨证关系的几个层面、如何发展生产力等问题他们并未深入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这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更明确地向学生指出:①我们的目标是“会学”;②我们是自由、富有个性、快乐的团队;③不怕说错,只怕胡说和不说;④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2、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3、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实例中分析认识生产的决定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衷心拥护中国产党,拥护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认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难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教学方法
1、采用情景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以课文为基本载体,教师通过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意参与、设置具体情景,设疑导思,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有浅入深,由易到难,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合作探究学习法。展示丰富的图片资料,注重联系生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当今消费水平的提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果,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爱国爱乡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探究“如何加大经济发展”来树立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意识。
教学资源
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经济生活)课本及教学参考书
自制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小品: 《昨天、今天和明天》
大婶:那时侯穷,他家啥也没有
大叔:不是还有一件家用电器。
主持人:还有家用电器?
大叔:手电筒呗。
……
师:一个手电筒让大叔当年引以自豪,而如今我们家里都有什么家用电器?
(学生回答略)
师:几十年的光景,是什么促使人民生活水平、消费水平产生巨大的变化呢?
学生: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
师:我们的这些消费品是从和而来的啊?是哈利波特的魔法棒变出来的吗?
学生:不是。
师:人们所消费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都是通过生产来提供的。满足消费,必须发展生产。
【讲授新课】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引导学生思考。
A、 过去的消费观念:“闲时吃稀,忙时吃干”,“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A、 交通工具变化:马车――客车――火车――轿车――飞机。
A、 生活娱乐活动变化:说书、唱戏――电影――电视――因特网。
A、 还有哪些生活消费方面的变化?
提出问题:生活消费方面的这些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生活消费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造成的。
(1)生产决定消费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图片并积极思考与讨论,得出结论
图片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图片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图片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图片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教师总结: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总之,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教师活动:承接前面问题的总结,继续设问:生产决定消费,人们的消费对生产有没有影响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1页虚框内材料,并思考材料说明的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就材料与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总结。材料说明,生产是围绕着人们的消费需要进行的,消费对生产有引导作用。并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概括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材料一: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材料二:某省有一家生产烟灰缸的工厂,出口到欧洲的烟灰缸小巧美观,口大缸浅,在欧洲一度很有市场。到了20世纪60年代,这种烟灰缸很难卖了,原因是很多家庭在夏天用上了电风扇,风一吹,烟灰乱飞。该厂根据这一情况生产了一种口很小、缸肚较大、缸体较深的一款,风吹起来,也没有烟灰,这种烟灰缸又很叫卖。到了80年代中期,这种烟灰缸销售情况又不好了,原因是很多家庭不用风扇,用空调了。这种烟灰缸就显得不美观了,而且难以清洗。于是工厂又生产了一款口 大、透明、不深不浅的烟灰缸,很快占领了市场三款烟灰缸使该厂一直红红火火——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紧接着为学生详细讲解“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需求的数量和质量调节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消费扩张——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生产扩大;消费萎缩——供过于求——价格下跌——生产缩小
材料三: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申办奥运会是许多国家梦寐以求的事,这不仅仅是一种荣耀,更重要的是能带来巨大的利益。那申办奥运会有哪些利益呢?北京为举办奥运会投资达1800亿人民币,经济学家 认为,从申奥成功到举办奥运,在这7年内,奥运将平均拉动中国经济增长0.3—0.4个百分点,这巨大的利益是世界各国不遗余力地申奥的根本原因。这说明了什么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出现和成长。
材料四:展示图片——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教师总结: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⑴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⑵消费对生产具有调节作用(导向作用);⑶消费是生产的动力;⑷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教师进一步概括总结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二、社会再生产
教师活动:说明社会生产是不断重复进行的,不会中断。引导学生看教材P33,提出问题:什么是社会再生产?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三、大力发展生产力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的数据,让学生领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大力发展生产力。引出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了解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以及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最后得出:
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1)理论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现实原因: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
(3)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2页彩图,联系近年来生产和生活的变化,思考并找出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2、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总结: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各项基本制定,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课堂练习】
1、(2004 全国 文综II)我国居民对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巨大需求带动电信行业的蓬勃发展说明
A.消费方式决定生产方式
B.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C.消费结构决定生产结构
D.生产水平决定消费水平
2、 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换代,对住宅、汽车、环境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这说明
A.消费具有生产功能     
B.生存消费的比重逐步增大
C.消费结构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发展决定的
D.消费结构的变化推动了生产结构的进步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大力发展生产力问题。让学生明确生产决定消费,同时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实情况决定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板书设计】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1、 生产与消费
2、 社会再生产
3、 大力发展生产力
(一)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1、理论原因:
2、现实原因:
3、意义:(1)(2)(3)
(二)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第二,坚持人才强国战略
第三,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第四,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各项基本制度
PAGE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