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课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课教案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单元 文化与社会
第一课 文化与生活
教学重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
文化的概念。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化的基本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了解文化表现方式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3.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参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2.感受文化的力量,体会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任务的重要性。
1.1 体味文化
话题导入
文化,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然而“熟知并非真知”。有人说,文化是知识;有人说,文化是艺术;有人说,文化是阅历、是学历。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我们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首先我们要弄明白文化到底是什么?
一、文化的内涵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板书:文化是指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知识拓展】
什么是意识形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呢?
◎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系统化了的思想观念体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的总的看法,其中包括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有了世界观,也就会产生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主要是指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等。
◎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
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第二,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现象。
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现象
问题情景“发生在公交车上的镜头”
问题探究 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这里的“文化”是什么意思?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获得和享用文化。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看到,文化还有另一层意思:
2.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这样,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过渡)人们常说,精神不是万能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说明精神现象不能独立存在,它总要依附于一定的物质条件。精神离不开物质,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3.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
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现象,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引导学生阅读第7页的“专家点评”后进一步指出:要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把握“文化”的含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
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2)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3)我们所讲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这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这种狭义的“文化”。
二、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表现形式
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例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等……
2、文化活动的基本表现
人类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3、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文化的含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含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②参加学校运动会 ③参加演讲会 ④参加文学社 ?⑤浏?览网站 ⑥某国议员竞选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①属于经济现象,⑥属于政治现象,故选C项。
2.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 ②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④大汶口文化遗址 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⑥克隆技术 ⑦伦理道德观念 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⑨乡镇企业 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化的内涵。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第三,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据此,应选C项。
1.2 文化与经济、政治
话题导入:
我们常说,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那么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又处于怎样的地位呢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起来。我们也常常有这样的感觉,经济越发展,政治越进步,越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这是为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下面的内容——文化与经济、政治。
推进新课: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则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第一,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板书)
一方面,经济是基础,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条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设就因失去基础而成为一句空话。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例如,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我国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所决定,并反映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
问题探究: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这是不是意味着只要经济发展了,文化就一定会发展起来呢?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如同不能简单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一样,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过渡)师: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同时对经济、政治以能动的影响。
第二,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板书)
师:一位哲学家曾作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掀开历史的画卷,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如,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资产阶级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过渡)师:文化不但有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当今时代下,文化还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经济相互交融
当代经济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即经济和文化越来越密不可分,它们不断接近以至融合甚至部分重合,其突出表现是:物质产品中文化内容的价值比重迅速增长,许多消费品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而文化也通过批量复制的方式通过市场大规模传播。正是在这种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过程中,文化产业日趋兴盛起来。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主要表现在: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了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一方面,文化素质影响公民政治权利的行使。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水平提高了,人们受到的教育、接受的信息就越多,活动的领域就越广,民主法制和权利意识就越强,这些都会影响人们的民主素质和民主水平,使人们更好地进行政治参与,行使民主权利。
另一方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还表现在它与国际政治的相互交织上。由材料可知,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得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斗争的重要内容。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综合国力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科技的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文化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愈益突出的一个方面。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是软国力,但其作用并不“软”。一定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维持,对于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对于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及其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事实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思想文化作为国家、民族独立重要基石的作用更为明显和突出。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在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在文化上一味地搞封闭、限制、排斥是不可取的,需要加强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当然,也不能搞民族虚无主义,一味地否定自己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别国主流文化任其泛滥。我们既要牢固树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要推陈出新,在文化上相互借鉴、交流,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关于这一点,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涉及。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通过学习讨论,我们知道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国际竞争中有重大作用,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理解积极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一、问答题
5.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经济上去了,社会文化就发展了,社会文明程度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会决定、带动文化的发展。但是又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两者的发展既有同步的情况,也有不同步的情况。
(1)一方面,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上述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2)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解析:文化的内容是多层次的,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大,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小。比如,教育的规模与涵盖面大小、医疗卫生事业的规模与涵盖面大小,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但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医学家的出现,又可以超越经济的制约。因此,对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需要作具体分析,不可绝对化。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