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课标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单元综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1、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2、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3、“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4、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单元知识结构】【知识链接】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 夏朝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禹自己也转化为夏国王。我国开始有了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启继,自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从此进入了“天下为家”的时代。2、夏商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商朝的行政管理制度比夏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表现在:(1)继续沿用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国王统率大小官员治理国家。(2)中央:设有参与商王决策的相、卿士等。(3)地方:封侯、伯。他们既是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也是商朝的高官,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3、影响:夏商早期的政治制度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的影响。(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背景及目的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后,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时期进行大分封,周公东征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2)、主要内容①分封的内容与对象: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②诸侯的义务与权利:a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b权利: 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封 ,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有相对独立性。(3)、影响积极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消极影响: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根源。⑷、特点:①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封内容主要是土地、人口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③周王为最高统治者,绝对服从周王④权利与义务相结合(5)、分封制的破坏时间:西周后期原因:①主要原因: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②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崩溃)表现:①楚王问鼎;②诸侯争霸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含义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宗法制是西周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密切相关。(2)、目的: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3)、宗法制的特点①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是相对而言的。②大宗与小宗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③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4)、影响①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②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重难点突破】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②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③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①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血缘)色彩(主要);②具备继承性和发展性;③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演变(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是就中央决策而言的,具体指皇帝个人的专权独裁;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的,具体指地方服从中央。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二) 确立:秦朝1、皇帝制度的建立:(1)、“皇帝”名称的由来: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2)、特征: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天子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 ”,印为“玺”。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皇位世袭: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地传承,永掌政权。皇权至上:秦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2、中央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有左、右二丞相。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末任命,自掌军权。御史大夫:负责掌理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丞相之下又设诸卿,如:宗正(管理皇族和外戚);廷尉(管理刑狱、司法)。3、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乡→里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重难点突破】1、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①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中央机构各部门执政相互牵制。②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2、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异同点:(1)不同点:①分封制是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②分封的诸候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③诸候国拥有很强的地主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是地主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2)共同点: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地方行政制度;③都曾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分 封 制 郡 县 制官员产生方式 世袭产生,有封地 皇帝任免,无封地划分标准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与中央的关系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服从周王的命令,但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影 响 易形成分裂割据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三)发展: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1)、汉朝:“推恩令”总体趋势: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治乱”,将诸侯任免权收归中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弱化王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2)、唐朝:藩镇割据,总体趋势:中央集权削弱唐朝在地方设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3)、北宋:总体趋势:进一步加强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作用: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行省制度,总体趋势:完善并发展设置: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权力: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作用:①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重难点突破】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比较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不同点 盛行时间 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 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 确立于元,行至今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长官的权力可世袭 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长官由皇帝与中央任免影响 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积极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相同点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②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③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认识 ①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官吏的任免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皇帝任免,这是历史的进步;②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的发展,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演变(1)、汉朝:“中外朝制”“中朝”:也叫“内朝”,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外朝”:原来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2)、唐朝:三省六部制源流: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是中书省、再是门下省;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职能: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运作程序: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礼部(主管礼仪)、吏部(主管官吏)、户部(主管户口)、工部(主管工程)、兵部(主管军事)、刑部(主管刑法)影响: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政治的统治力量。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3)北宋:二府三司①措施:设立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②作用:这些官员的设置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权力,皇权得到加强。(4)、元朝的中书省元朝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A、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的察举制①涵义: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②目的:广泛搜罗、管理人才③选拔的主要途径:举荐孝、廉(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①涵义: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P14注3)②选拔标准:门第声望。③弊端:世家大族子弟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④衰落: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3)、科举制的发展。①涵义: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②发展演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增加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北宋采用糊名法,防止作弊;③评价: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a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b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 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B、发展规律:①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②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③选择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四)加强:明清1、明朝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高度:废丞相、设内阁A、废丞相,权分六部(1)、原因: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2)、目的:为了巩固和稳定封建统治,加强皇权。(3)、废除:1380年,因丞相胡惟庸试图造反,被明太祖诛杀,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4)、影响:利——有利于加强皇权,防止了权臣乱政。弊——①易造成皇权过分集中;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③ 也易造成太监乱政。B、内阁的出现(1)、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2)、形成的过程:明太祖:置殿阁大学士 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明成祖:置文渊阁大学士 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明宣宗:置内阁大学士 授予阁臣票拟权 发展明神宗:置内阁首辅(张居正) 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3)、特点:①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②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4)认识:内阁是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只是对皇帝决策和处理国家政务起辅助作用,不可能对皇权起到专制的作用。与西方的内阁比较,西方内阁是权利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重难点突破】1、 丞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1) 相同点: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2) 不同点:1 地位不同,丞相是国家法定的中央以及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而明朝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待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以及行政或决策机构;2 职权不同,丞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而明朝内阁只是咨询机构;3 对皇权作用不同:丞相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形成制约;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臣职权大小,地位高低完全由皇帝随意而定,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2、18世纪英国内阁制与同时期中国内阁制有什么区别?⑴英国:①是民主象征 ②内阁掌握实权,不对君主负责; ③君主“统而不治”,虚有其位。⑵中国:①是专政的产物; ②只是内侍顾问机构,没有实权; ③君主专制,大权独揽。2、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1)原因:清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利凌驾与内阁六部之上,并制约了皇权。(2)措施:①康熙设南书房、中枢分权,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最后集权与皇帝;②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立: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职能演变:由最初的单纯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跪奏笔录、上传下达。特点:“简、速、密”①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 ②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③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机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三、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一)产生原因:1、经济基础:由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决定。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必须要求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及对抗自然灾害和外族的入侵,以保证小农经济健康地发展。2、政治基础:地主阶级要求强权以维护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能在更大范围内充分地调动人力、物力来镇压人民的反抗,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3、理论基础:法家思想适应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4、社会基础: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二)基本特征、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1、基本特征:皇权至高无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并受制于中央。2、基本矛盾: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②皇权与相权的矛盾。3、发展总趋势: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矛盾基本解决是北宋时实行文官制度);②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矛盾基本解决是在明太祖时期的废除丞相制度);③思想控制不断加强。(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具体表现在:①积极作用:a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b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c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d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②消极作用:a经济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b政治上:空前强化的封建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长期以来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亦受到压制和打击;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了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c思想上: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更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源流分明,严格清晰,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没间断。(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服从上级,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全国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内容都是在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的意旨的畅通。(3)人治高于法治。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是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官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5)宗法关系严重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透到国家政治制度中。(6)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简表: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