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考点 考纲解读1.文化与社会 了解文化的内涵与形式;结合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2.文化对人的影响 通过优秀的作品,了解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说明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结合校园生活、社会活动、网络媒体等说明文化就在身边本单元在文化生活中处于十分重要地位。高考的命题点主要有: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从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2011年高考可能从各国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各地方的文化产业发展为背景,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以主观题呈现时,往往与第四单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考查综合探究问题和论证问题的能力。复习中既要注意对知识进行整合,又要注重知识迁移,做到前挂后联。同时,关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文化产业规划的实施、中外文化年活动、两岸“三通”所反映的文化现象等重大热点。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一、体味文化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①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②世界观、③人生观、④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⑤非意识形态的部分。2.文化的特点第一,文化是⑥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⑦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第二,人的文化素养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⑧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⑨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第三,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⑩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3.文化的形式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4.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温馨提示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有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二、文化与经济、政治1.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3)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温馨提示经济决定文化,但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的。2.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温馨提示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认为文化发达,综合国力一定强盛,则是太绝对化了。综合国力是多种力量的合力,仅有文化发达是不够的。1.误区警示: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认识上的错误认识误区一:文化都能促进社会的发展(1)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2)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所以,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误区二: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1)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性表现在,文化的某些方面不能超越经济而发展,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教育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大、中学校的入学率较低,特别是在农村,有些贫困家庭的孩子甚至还上不起学。(2)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情况。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诗词歌赋、书画的发展,并非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文化的发展可能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结论: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又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二者的发展既有同步性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情况。【例1】 某地利用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业:以民族文化为内容,以民族村寨为载体,以原汁原味为亮点,建立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开发原生态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经济的成功经验表明( )①原生态文化具有普遍的积极价值 ②原生态文化具有传播和发展的价值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交融 ④文化的价值在于能否创造经济价值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解析:①中的“普遍的积极价值”没有区别文化的不同性质,表述不准确;文化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创造经济价值的功能,④说法错误。正确答案为B项。答案:B◆ 拓展延伸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1)经济不但是文化的基础,也是政治的基础;经济决定政治,经济与政治又决定文化;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与政治的反映。(2)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文化又反作用于政治与经济,给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3)文化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4)经济的“决定作用”与文化的“反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混淆。2.重点突破:深刻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重要的作用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竞争力备受世界各国关注。文化也是一种综合的力量,其中科技与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今天,有关科技发展的指标,如科技队伍发展的数量与质量、国家科技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高科技产品的产值以及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和军事发展的贡献率等,已成为衡量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无论就提高经济实力、国防实力还是增强民族凝聚力而言,教育都居于基础性地位。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作用。【例2】 自2001年文化部提出“把春节建成宣传中国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新载体”以来,春节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重视。春节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①可以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②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 ③有利于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 ④能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逐步增强,文化的力量和作用在我国文化的交流与影响中体现得很充分,但中华文化的广泛影响力并不能消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并不是搞文化霸权,故选择B项。答案:B◆ 误区警示文化发达,综合国力一定强盛。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但是认为文化发达,综合国力一定强盛,则是太绝对化了。综合国力是多种力量的合力,仅有文化发达是不够的。1.(2009天津文综,9)某校开展了以“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开展这项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人生道理、实践人生追求。这是因为( )①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有文化知识才会有崇高的道德 ④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B解析:③不准确,并非只有文化知识才会有崇高的道德。①不合题意,亦不准确。②④准确,体现了题干的关键词“激发、增强”“把握、实践”。2.(2009广东单科,31,改编)“超女选秀”节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由此推动了“大众选秀”节目的流行。这反映了“选秀”作为一种文化活动( )①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④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反映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符合题意的是C项。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表述错误。3.〔2009山东文综,29(6)〕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在近代,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地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应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该区某市致力于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吸引了大量投资;充分整合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了“逍遥乡村游”旅游线路;同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培养了各类高素质人才。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上述做法的理论依据。答案:(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给经济以重大影响。某市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吸引了大量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某市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3)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某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解析:在文化生活知识中,为材料中的做法寻找理论依据,属于“为什么”类的题目。解答此题,必须首先分析材料中的“做法”有哪些,然后逐一说明其理由即可。材料中的三个分句分别说明了三种具体的措施,这是确定本题答案结构的依据。感受国际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背景材料材料一:2009年9月26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规划”指出,振兴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材料二:河南从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高度来谋划,把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作为一项重要历史任务。首先抓住发展有基础、群众有需求、市场有前景的优势文化项目和产品,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各方力量、实施重点突破,打造一批又一批知名度高、带动力强的文化精品。在引导文化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同时,鼓励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适宜方式合理开发中原文化资源,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原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用综艺手段包装戏曲,为河南戏曲重新赢得了观众和市场。材料三:2009年11月12日在全球105个国家同步上映的好莱坞灾难片《2012》,几天之内全球票房高达2.25亿美元。《2012》在北美票房高达6 500万美元。在海外市场,《2012》表现相当强悍,法国为1 710万美元,韩国为990万美元,中国的票房也高达7 500万元人民币(约1 100万美元)。理论分析1.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加强文化建设已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项战略选择。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抓文化也就是抓经济,国际经济学界就把新世纪的知识经济称之为“文化经济”。3.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现代科技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给发展中国家以新的发展机遇。4.要努力促进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5.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显示传递、沟通、共享等强大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热点预测1.影片《2012》中不乏中国场景与中文对白;影片《功夫熊猫》的故事发生在文化繁荣的背景下,包含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这启示我们 …( )A.要加强中国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B.要充分开发中国传统文化C.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D.要固守我国的传统文化答案:B解析:《2012》《功夫熊猫》包含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启示我们要充分开发中国传统文化。D项说法错在“固守”上。A、C两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2.日本和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巨大的文化竞争力启示我们,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请就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出几条合理建议。答案:首先是解放思想,充分认识文化力量对社会发展和国际影响的巨大作用,树立“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经济和文化、社会应协调发展,齐头并进。其次是科学发展,发展文化软实力,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再次是处理好“保护”与“创新”、“引进”与“输出”的关系。最后是对外输出中华文化,这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最有效的办法。解析:该设问带有探究性质,回答该题思路要宽泛,只要言之有理即可。3.文化产业是一种战略资源,具有高度的战略价值。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指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要大力振兴文化产业。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答案: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打造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建立和完善一批高起点、规模化、代表国家水准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建立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资本市场、技术市场、知识产权市场和人才市场;建立有利于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体系和制度安排,切实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解析:要注意,设问的主体是“政府”,它是一道文化生活的题目。一、单项选择题1.(2010江苏宿州模拟)下面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七届四中全会B.开一家有地方特色的风味餐馆C.观看影片《建国大业》D.参加村委会、居委会选举答案:C解析:A、D两项为政治现象,B项为经济现象,根据文化的内涵推知出C项。2.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丰富人们文化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C.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D.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答案:D解析: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排除A、B错误选项,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排除C项。3.《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盛典新中国大阅兵》DVD光盘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上架发行,就吸引了不少市民争相购买。人们购买DVD光盘主要是为了( )A.丰富精神生活 B.丰富物质生活C.追求时尚消费 D.扩大国内需求答案:A解析:人们的精神生活离不开物质活动,购买光盘,欣赏阅兵式丰富了精神生活。4.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政治,还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这里的“文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 ②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③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的理解。①是指狭义的文化,④是指广义的文化,都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②③符合题意,选D项。5.“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实践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和动力,又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崭新内容。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②文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③文化决定经济实力,是综合国力的象征 ④文化发展决定政治实力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答案:A解析:经济、政治决定文化,而不是文化决定经济、政治,由此排除③④,选出A项。6.“入世”以来,我国文化企业立足于民族特色求发展,通过经典的文化产品来宣传和介绍中国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看,这是( )①削弱和取代别国民族文化的需要 ②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斗争的需要 ③文化决定政治的特殊表现 ④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D解析:宣传和介绍中国文化并非要削弱和取代别国文化,故①的表述错误;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而不是文化决定政治,故③的表述错误。7.面对美国“薯片(麦当劳)”“芯片(电脑)”“大片(电影)”这“三片齐下”的文化战略,我们的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处于“失声”状态。为此,我们应该( )A.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B.坚持“文化搭台与经济唱戏”相结合C.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答案:A解析:“三片齐下”说的是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了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启示我们应该壮大文化产业、提高文化实力。8.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表明( )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C.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答案:A解析:C项中的“同步”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本身错误;B项为无关项。A项中的“在实践中创造”对应材料中的“抗日”,“享用”对应材料中的广泛影响,符合题意。9.日本曾经有一个机器猫的动漫作品,发行量超过173亿张,相关一个作品的营业额就超过230亿美金。这表明( )A.在当今时代,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B.在当今时代,文化已与经济完全融合C.发展文化就必须实现文化产业化D.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已完全消失答案:A解析:材料讲的是文化产业化的例子,表明的是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因此A项是正确的。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并不等于文化与经济没有区别,故B项错误。文化产业化只是文化发展的一种表现,故C项也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0.某校思想政策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农村文化建设这一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收集了以下资料:甲镇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坚持抓阵地、抓队伍、抓文艺品牌,并取得明显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在部分经济欠发达的村庄,文化生活还很匮乏,封建迷信活动蔓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抬头,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针对甲镇存在的问题,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应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答案:(1)经济决定文化。要大力发展经济,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2)积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3)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科学文化事业。(4)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也可)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