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政治【课标版】必修3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第4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1年高考政治【课标版】必修3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第4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①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没有文化的②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③继承性。表现为:④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⑤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思想的继承。
2.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1)传统文化的特点。
第一,传统文化具有⑥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⑦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⑧因时而变。
第二,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⑨民族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⑩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 温馨提示
认为传统文化是财富的全盘肯定的观点和认为传统文化是包袱的全盘否定的观点都是绝对化、片面化的,都不是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我们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 温馨提示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把继承和发展分为先后,是不科学的。
2.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1.辨析比较:文化、传统文化、先进文化
内涵不同 文化 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也是个人的一种素养
传统文化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先进文化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先进文化代表着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外延不同 文化包含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文化和传统文化中有先进文化也有落后文化
2.图解文化作用的两面性与传统文化作用的两面性
【例1】 温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  )
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C.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解析:A、D两项内容错误。因为文化未能成为思想的“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一个民族生存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C项与材料中的内容没有联系。B项正确。
答案:B
2.重点突破:正确认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含义。
所谓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所谓文化的发展,是指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不是简单的文化更替,是前进的、上升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
(2)文化继承和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该民族世世代代的创造和智慧,是该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复兴,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发展就是一句空话。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不能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即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积极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汲取养分,在创造中继承,在推陈中出新,创造出既具有时代精神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例2】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  )
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解析:材料中扬州人“古城复兴”“改善人居”的做法,使“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体现了继承传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A项符合题意。B项的传统文化没有具体区分出优秀文化与落后文化,表述不正确。C、D两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A
◆ 易错点拨
该题易误选D项。纵观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发展与文化继承的关系,D项所述“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没有体现出文化的发展问题,故舍弃。
1.(2009江苏单科,21)2008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积极落实教育部的要求,安排南京、苏州等8个市作为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首批试点市。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的依据是(  )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传统文化是健康有益的 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④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京剧进课堂的依据,一是京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二是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①④符合上述要求。文化发展的源泉是实践,③错误;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是健康有益的,其中的糟粕却不是,②错误。
2.(2009山东文综,21)《格萨尔王传》是藏民族大型口头说唱英雄史诗,西藏自治区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其进行全面的抢救和整理。这说明(  )
①藏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 ②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保护民族文化 ③自治区文化管理自治权受法律保护 ④自治区政府履行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自治区政府大力加强对《格萨尔王传》的抢救和整理工作,说明政府履行了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保护了民族文化遗产。①④符合题意。②中表述错误,③中内容与材料没有关系,均应舍弃。
3.(2009广东单科,19)互联网出现后,人们常常通过博客、BBS等来表达、交流思想。这表明科技进步(  )
A.促进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 B.优化了文化资源的内容
C.促成了新传媒代替旧传媒 D.促进了先进文化的发展
答案:A
解析:博客、BBS都是文化传播的方式。材料表明现代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故选A项。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2009广东单科,18)“信”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倡导的“五常”之一,今天我们仍然提倡“诚信”,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
A.较大的包容性 B.较强的保守性
C.相对的稳定性 D.鲜明的民族性
答案:C
解析:从古到今中华民族都倡导讲求“诚信”,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性和稳定性。故选C项。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2009广东理基,59)人们一提到中国,就想起长城;提到埃及,就想到金字塔。这表明长城、金字塔(  )
A.是落后文化的象征
B.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C.只具有建筑文化意义
D.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答案:B
解析:文化遗址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故选B项。
6.(2009山东文综,22)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  )
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④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论衡》)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②中的“天地与我并生”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③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表明包括人在内的“万物”是可以和谐相处的。②③符合题意。①中内容是指个人思想道德修养;④讲述了德与才的关系,所以①④与题目要求不相符合。
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背景材料
材料一:2010年1月1日至30日,“中华诵·2009经典诵读大赛”举行全国总决赛暨颁奖晚会。“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活动的主题是“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其中“雅言”指的是普通话。举行这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推广普通话,同时通过号召全民诵读中华优秀的经典诗文,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2010年1月25日在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郭庚茂省长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建设国家动漫产业发展河南基地,推进中国郑州信息创意产业园建设。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景区资源整合,深入推进与知名旅游企业战略合作,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少林寺、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等世界级旅游精品景区和云台山、红旗渠、尧山等国内旅游精品景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体系,加快省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材料三:2009年9月28日,纪念孔子诞辰2 560年,己丑年祭孔大典在曲阜孔庙举行。本次祭孔大典突出了“和衷共济”“讲信修睦”的主题。国际孔子文化节,为海内外华侨华人加强联系与交往,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理论分析
1.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2.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既要保护,又要发展。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给经济以重大影响。加快发展旅游产业能为河南优化产业结构提供支撑,能吸引投资,促进河南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4.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龙门石窟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研究人类文明演进,继承、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5.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热点预测
1.“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国家语委、教育部推出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并在春节期间举行诵读总决赛。这是因为传统文化(  )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永恒的稳定性 ②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作用已经消失 ③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①说法错在“永恒的稳定性”上,②说法忽视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作用,可以排除。
2.面对传统文化这笔价值不菲的遗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继承呢?坐在原地,虔诚的歌功颂德是无益的,不会有人因为你的虔诚而感动;指点痛斥,把传统辩驳的一无是处更是不足取的,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还能指望别人怎样呢;继承不是简简单单的接受,不是一味的尊经崇古;要用我们的才智详加辨识,让这份遗产中的金子,经我的整理,成我的体系,为我所用。
运用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说明应该怎样发扬光大传统文化。
答案:(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扬光大传统文化首先要学习和继承。
(2)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发扬光大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就是文化传承。发扬光大传统文化要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继承,勇于创新,自觉做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4)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解析:既要继承,又要发展,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反对只注重一个方面的错误观点和做法。
一、单项选择题
1.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忠臣屈原。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吃粽子、赛龙舟。这说明(  )
①是对传统文艺的继承 ②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民族色彩 ③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④传统习俗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D
解析: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因此①是错误的;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的是传统文艺,因此④是错误的;②③符合题意。故应选D项。
2.有人主张,传统民族节日应考虑恢复一些对现代有积极作用的千年古俗,还应扩充其内涵,如春节宣传一些振兴中华文化的内容;在清明节提倡植树缅怀亲人与先烈,讲一讲先烈和亲人在世时的一些丰功伟绩;在中秋节宣传和谐;在重阳节宣传敬老爱幼等。下列对上述主张的评价判断正确的是(  )
A.错误的,因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应保持不变
B.错误的,因为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扩充其内涵就是否定其民族性
C.正确的,因为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只有因时而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
D.正确的,因为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不断改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
答案:C
解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既保留其基本特征,又使其内涵因时而变,顺应社会生活变迁,才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故选C项,A、B、D三项不正确,排除。
3.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这说明(  )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传统文化具有世界性 D.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
答案:A
解析:从题中观点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既保留原有特征,又与时俱进,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不是民族性,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C、D两项不符合题意。
4.2009年,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五台山申遗成功,使中国的世界遗产达38处,名列世界第三;中国民族节日端午节、书法等25个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中国的世界“非遗名录”数量达29处,跃居世界第一。下列对“民族节日”认识正确的是(  )
①民族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②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④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不正确,排除。①③④为对民族节日的正确认识。
5.一位中学生在谈到自己对传统文化漠视的“理由”时振振有词:“现在竞争太激烈了,学生们都在忙着学习高科技,无暇顾及传统文化。”这是日前发生在“佛山传统文化知多少”论坛上的真实情景。为此,有识之士强烈呼吁,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教育。这是因为(  )
①继承是为了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益的东西
④传统文化制约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②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要求;④是对传统文化的错误看法;①③是正确原因。故应选A项。
6.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但封建社会片面强调“愚孝”,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对此我们应…(  )
A.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全盘否定,全部抛弃
答案:B
7.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历史上著名的高等学府及学术文化中心,创立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历时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学术与教育,对湖湘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说明(  )
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②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和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③思想运动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④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A
解析:“岳麓书院的学术和教育,对湖湘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文化影响的持久性特征,所以②正确。岳麓书院作为当时的“大学”具有教育的功能,故①应选。③④在材料中未体现。所以,选A项。
8.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倡导多元和谐的时代,这和过去非此即彼流行的时代,在思维方式上大大不同。80余年前,一批青年倡导自由、民主、科学,并以此去打倒传统和反对别人继承传统。这样一种态度,本身恰恰成为自身所倡导自由、民主、科学的反面。这告诫我们(  )
A.文化应在传承中发展
B.应承认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应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
D.应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答案:A
解析:打倒传统和反对别人继承传统的做法是错误的,我们应在继承中发展,因此A项入选。B、C、D三项观点正确,但不符合主旨,应排除。
9.为了表明“张家界不仅属于世界,也已经走向世界”,2010年1月25日,张家界著名景点“南天一柱”(又名“乾坤柱”)被更名为“哈利路亚山”,这一更名迅速引起舆论争议。从文化的角度看,如果你不赞成改名,应该强调以下观点(  )
A.更名有助于提高景区的经济效益
B.更名有助于克服文化传承中的守旧主义
C.更名增加了张家界本身的特色
D.更名丢掉了中国文化元素
答案:D
解析:题干说的是张家界把自身特色的景点用外国的名字来命名,这一改名缺少了中国文化元素,因此选择D项。
二、非选择题
10.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近几年来,随着洋节的兴起,在许多青少年中年味越来越淡。但在许多国家中,中国的春节却越来越受到欢迎。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年味”变淡的看法。
(2)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春节?
答案:(1)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年味、年俗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应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交替而与时俱进。春节某些习俗的改变,顺应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是必然现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因此,西方节日在国内盛行是正常现象。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推陈出新,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2)传统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选择过春节的方式时,不应该“全盘照搬”或“断章取义”。②对待传统春节,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解析:第(1)问,从三点谈出认识:①阐明“年味”变淡的原因;②保持“年味”的重要性;③保持“年味”的举措。第(2)问,调动怎样对待传统文化的知识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