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五课 文化创新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1)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②社会性活动。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③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⑤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⑥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温馨提示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2.文化创新的意义(1)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文化富有⑦生机与⑧活力的重要保证。(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⑩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3.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在时代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温馨提示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不能将文化创新的主体只理解为文艺工作者。二、文化创新的途径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2)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3.(1)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2)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温馨提示4.文化创新,必须把握和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1.重点突破:正确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建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例1】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文化创新作为“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 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A.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知识,考查分析推理能力。文化创新是在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不是取代,②不能作为原因。答案:B2.误区警示:正确认识文化创新误区一:文化创新就是要摒弃传统,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变化,这就要求文化创新要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但是,我们不能离开传统而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因此,进行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不可偏废其一。误区二:文化交流中“以我为主”与“海纳百川”是矛盾的“以我为主”,有利于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有利于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海纳百川”表明文化竞争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交流、融合、共处。【例2】 看漫面,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注:本题漫画根据方成的《洗澡》改编。(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什么偏差?(2)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解析:在中外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的过程中,首先要吸收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推陈出新;其次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平等交流;再次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答案:(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只注重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的偏差。(2)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享世界文化创新成果。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 规律总结本题是一道漫画题,读懂漫画主旨,是解答漫画式材料题的关键。看漫画,在文化教育中用元宵节洗刷西方的情人节,说明只注重中国的传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这种态度显然是不可取的。3.重难突破:区分文化创新的主体、源泉、根基、动力、基础、途径、根本途径、基本途径(1)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3)文化创新的途径既包括社会实践,也包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优秀外来文化。其中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优秀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1.(2009广东单科,21)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这表明( )A.建筑文化有其自身的继承性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C.建筑艺术是文化创造的主体D.先进科技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答案:B解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奥运场馆建设的实践创造了多项新成果体现了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故选B项。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故C项错误。2.(2009安徽文综,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请你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就怎样推动安徽文化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答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安徽改革开放的实践,汲取营养,推动文化创新。继承我省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交流,推陈出新。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促进文化的全面繁荣。解析:解答好本题,既需要对文化创新方面的知识有个系统掌握,又需要根据材料的有效信息,灵活调动相关知识来组织答案。该题主要涉及立足实践,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人民群众参与、文化体制等知识。提升文化创新能力,振兴文化产业背景材料材料一:2009年9月26日,新华社受权播发的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指出,我国的文化创新能力要进一步提升。要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要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文化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文化原创能力进一步提高。材料二:2010年1月9日,国家原创动画高级研修班在上海开班。2009年11月10日,中国文化部出台《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扶持原创动漫产业,鼓励创新。材料三:河南省固始是人口大县,也是文化大县,立足资源优势,加快文化开发和产业发展步伐。深挖根亲文化资源,借助根亲文化节平台,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使根亲文化成为固始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鼓励柳编、银针、茶叶、烙画、刺绣、皮影、花挑舞、灶戏、皮丝、大鼓书、书画装裱等传统技艺开发文化产品,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更好地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河南省固始县借助资源优势,搞文化产业开发并取得了可观效益。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支持文化创新,鼓励动漫原创,都是对创新作用的充分重视。3.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深入实践,服务群众,创作出更多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当代文化工作者的职责和神圣使命。4.文化创新的前提是继承,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进行创新不能抛弃传统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5.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不是抱残守缺,而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文化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要把握市场需求和时代脉搏。热点预测1.河南是中华文化之源,有着深厚的人文、地理资源优势。近几年来,以把文化大省打造成文化强省为目标,河南省根据文化市场需求的新变化,大力支持各地方剧团发展;同时以中原文化为切入点,相继推出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大河之南》和《风中少林》《东京梦华》等大型歌舞剧,戏曲擂台赛“梨园春”多年来已擂响中国,走出国门;新郑黄帝故里也成为全球华人寻根拜祖的文化圣地。这些措施不但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为拯救民族传统文化、振兴河南戏曲,让更多的传统剧种以现代的传媒方式延续和流传,为河南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对河南发展文化做法的认识?答案: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河南省借助资源优势,搞文化产业开发并取得了可观效益。②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更加主动地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河南省的做法有利于河南中原文化的传播。③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河南省的做法有利于河南中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④文化创新不但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同时推动了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河南省的做法有利于促进河南省文化的繁荣,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解析:首先,解读河南省在文化发展中的一系列做法;其次,调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传播、文化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的知识紧扣材料分析。2.改革创新是建国60年文化发展的鲜明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赋予文化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完成这个神圣使命,离不开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请从健全完善文化市场体系的角度,谈谈如何促进文化创新。答案:(1)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引导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2)积极发展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完善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院线制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3)落实和完善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具有良好前景的网络、游戏、网络和手机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4)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确保文化市场健康发展。解析:文化创新的途径有很多,该题的回答不能单纯答成教材关于创新的途径,而要着眼于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促进创新角度找措施。一、单项选择题国务院审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指出,要进一步形成文化创新体系,提升文化创新能力。据此完成1~2题。1.之所以要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 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答案:B解析:“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的说法是错误的,所以含②的选项是错误的。2.通过改革文化体制这一制度性框架和规则性平台可为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提供前提和保证,进而推动文化观念、文化内容、文化形式和文化科技的全面进步。这说明( )A.文化内容的进步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文化形式的进步是文化创新的途径C.文化观念的进步是文化创新的目的D.文化体制改革本质上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过程答案:D3.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是“铁人”王进喜生前领导的钻井队,以后虽换过不少届领导班子,员工也不断更新,但由于坚持对工人进行艰苦创业传统的宣传和教育,“铁人精神”一直被得以保持并发扬光大。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创新不能离开优秀传统这一历史根基 ②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传统文化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 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答案:C解析:题干强调的是王进喜生前领导的钻井队,通过教育的方式传承了“铁人精神”,因此①④的说法正确。选择C项。4.(2010浙江五校联考)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中存在着与传统制造业类似的现象——由于缺乏自主品牌,能做贴牌加工,或仅仅出口文化“零件”和“素材”。要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必须(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推陈出新,革故鼎新C.坚决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 D.彻底改变传统文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理解。提升文化产品竞争力,就要改变贴牌加工的局面,必须有所创新。C、D两项明显不正确,A项与题旨不符。5.(2010福建安溪、南安一中、养正中学联考)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会徽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把跑道、五羊、“海上丝路,广州是起点”等代表着广州2 200多年深厚的历史文明积淀的元素结合起来,构图以抽象和具象相结合,在灵动、飘逸中不失稳重,象征着亚运会的圣火熊熊燃烧、永不熄灭。既体现了广州历史名城的城市象征,也表达了广州人民的美好愿望,还表现了运动会应有的动感和现代感。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反映了……( )A.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改变社会的发展方向B.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C.用一种标识概括多样性的文化,不利于文化的发展D.该标识的使用将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答案:B解析:“把跑道、五羊、‘海上丝路,广州是起点’等元素结合起来”,体现了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近年,中俄文化年、中日文化体育年、中韩文化年等政府间举办的“文化年”共计有10来个。围绕这些活动,一系列官方文化互访和交流活动络绎不绝。我国还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为庆祝建交举办了一系列文化纪念活动。据此完成6~7题。6.在这些文化活动中,我国艺术家表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因不拘泥于西方经典,揉进了京剧的打击音乐、中国传统的旗袍服装、武术和杂技动作,甚至是皮影艺术,才更显得面貌一新,从而具有了中国特色和独立价值。这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B.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C.文化创新可以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D.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艺术创新答案:B解析:A项观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B项体现了题干材料蕴涵的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7.中方派出了多达700人的“文化使团”,还有来自香港地区的艺术团组和旅美华人艺术家及艺术团组踊跃参加,向美国全面介绍中华文化的精粹。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民族的文化……( )①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的特性 ②已融合为统一的汉民族文化 ③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④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C解析:②错误,排除。C项正确。根据上面组图《下班后》,据此完成8~9题。8.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①应倡导建设学习型社会 ②学习应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③“活到老,学到老”应成为人生的境界 ④每个人都必须掌握书本的科学知识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容: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解,④说法绝对化。9.之所以要重视学习,接受教育,这是因为( )A.教育可以使人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丰富的物质财富B.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C.人们只有通过读书学习,才能获得知识D.教育事业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答案:B解析: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能使人们获得丰富的文化财富,排除A项。C、D两项错误,不选。二、非选择题10.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世界博览会(World Expo)将在中国·上海举办。材料一:2009年11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七届上海世博国际论坛开幕式致辞中强调,创新是推动人类进步不竭的源泉,也是世博会的灵魂。世博会崇尚创新的精神,无数次点燃人类智慧的火焰,帮助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不仅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积极性和热情,而且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称得上是见证近代以来人类文明发展的驿站。(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阐述世博会崇尚创新的重要意义。材料二:上海世博会会徽,以汉字“世”字书法为形,吉祥物“海宝”,以“人”作为核心创意,是世博会史上一次创新。“世”字图形寓意三人合臂相拥,状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吉祥物形象通过创意提炼、造型设计、理念阐述、性格设定、动作演绎等手段,充分表达了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上善若水”,水是生命的源泉,吉祥物的主形态是水,他的颜色是海一样的蓝色,表明了中国融入世界、拥抱世界的崭新姿态。会徽、吉祥物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彰显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又生动演绎了城市、城市人、城市星球之间的互动关系,深刻表达足迹、梦想之间的内在关联。(2)上海世博会会徽、吉祥物的设计方案是如何做到文化创新的?答案:(1)①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世博会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②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创新是推动人类进步不竭的源泉,帮助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崇尚创新的精神,无数次点燃人类智慧的火焰,激发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积极性和热情。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世博会是见证近代以来人类文明发展的驿站。(2)①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世博会会徽、吉祥物设计方案是世博会史上的一次创新。既继承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精神。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推出新文化。世博会会徽、吉祥物设计方案借鉴了书法、图形、水等特色文化,表明中国融入世界、拥抱世界的崭新姿态。③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世博会会徽、吉祥物的设计方案以“人”作为核心创意,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生动演绎了城市、城市人、城市星球之间的互动关系,深刻了表达足迹、梦想之间的内在关联。解析:第(1)问要全面准确紧扣材料一阐释文化创新的意义。第(2)问,要从材料中归纳文化创新的途径,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