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政治【课标版】必修3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1年高考政治【课标版】必修3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考纲 考纲解读
1.灿烂的中华文化 通过我国不同民族的文化遗产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了解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列举一些历史事实、英雄模范人物,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了解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结合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说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
本单元内容可概括为:两个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一个核心,爱国主义。高考的主要命题点有:①中华文化的特点;②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措施。考查的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主观题考查主要集中在民族精神这一部分,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复习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时,既要从二者的侧重点、见证(表现)、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详细区分,又要从二者都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都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等方面进行理解。在复习民族精神的内容时,要把握好一个核心(爱国主义)和它的四个基本内涵,同时要注意收集一些名言警句,按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核心分类归纳。在复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时,要从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三个方面整理知识。
在复习中还要从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角度,关注两岸关系的发展。从民族精神的角度,关注建国60周年以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各项活动。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这表现在许多方面。①汉字、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③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④文明时代。⑤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⑥重要标志。
3.我国历史上编撰的⑦史书,其规模之大,留存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 温馨提示
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但不是唯一见证。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这也表现在许多方面。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国⑧文学艺术以其辉煌悠久的历史、丰富绚丽的内涵、鲜明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⑨实用性和⑩整体性特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温馨提示
源远流长这一特征是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角度说的,博大精深这一特征是从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方面说的。也就是说,两个特征,各有角度。
三、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1.重难突破:准确把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见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
汉字 史书典籍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作用 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对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地位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特点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例1】 丝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创造发明之一,与其他创造发明相比,它有着出现最早、应用最广、传播最远、技术最高的四大特点。它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与中华文明同岁;它衣被天下,服务众生;它传播世界,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它的技术含量最高,发明创造点极多。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只能通过科学技术体现出来 ③我国古代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④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②没有认识到能够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不只是科学技术。丝绸的四大特点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①正确;丝绸衣被天下,服务众生,体现了我国古代技术注重实际运用的特点,故③正确;丝绸传播世界,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交流的通道,这表明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故④正确。
答案:C
2.辨析比较:中华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比较
中华文化 区域文化 民族文化
概念不同 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它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 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内涵,以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或其遗存物构成这一地区的文化重心,经过一定的研究开发而形成的具有该地区特点的文化 所谓民族文化,就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在历史和现今所共同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
特征不同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 首先,具有独特具体的地域性特征,即具有明确的地理范围;其次,区域文化研究的对象是特定范围的族群或社区;再次,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民族文化的特征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涵延性与主导性的并存、兼容性与选择性的一致
【例2】 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做好本题,首先要读懂材料。材料中的事件只是反映了我国不同民族悠久而灿烂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而没有体现时代精神,故④不合题意,排除C、D两项。①不正确,因为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不能说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②③正确。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1.(2009安徽文综,7)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答案:C
解析:京剧的形成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兼容性的特点,C项正确。D项本身内容错误,容易排除;京剧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多”而“一”的过程,A项不符合要求。材料中关于京剧的形成过程,主要强调了对多种戏剧的吸收、借鉴,是从横向角度分析问题,B项不符合题意。
2.(2009山东文综,20)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这是基于(  )
①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②中的“直接转化”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①③④都正确地评述了文化典籍的作用。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为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据此完成3~4题。
3.(2009天津文综,10)党和政府的做法体现了(  )
A.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B.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C.对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权利的保障
D.对少数民族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支持
答案:D
解析:本题材料中的行为主体是“党和政府”,行为对象是“抢救整理”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材料内容不涉及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B、C两项可以舍弃。传统文化不一定都是先进文化,A项不合题意。党和政府的工作体现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支持,D项正确。
4.(2009天津文综,11)上述材料说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 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整理《格萨尔王传》的过程中,没有涉及不同文化的融合,因此②不能选择。③中的观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应舍弃。《格萨尔王传》的存在,不仅说明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时也说明我国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①④正确。
2010上海世博会:“东方之冠”——中国元素的集中诠释
背景材料
世界博览会是人类文明的驿站,是各种新思想、新科技、新发明、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集中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瑰宝,成为中国这个千年文明古国在2010年世博会上的“国家名片”,文化活动也将成为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重要形式。
2010年5月1日,全球瞩目的上海世博会盛大开幕,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处处凸显中国元素。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可以说“中国元素”齐聚。那标志性的“中国红”引人注目。国家馆居中升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制拟斗拱。“匠人营国”中的九经、九纬之道,成为国家馆屋顶平台建筑构架的文化基础。传统建筑中斗拱榫卯穿插,层层出挑的构造方式,则成为国家馆建筑形态的文化表达。中国国家馆的整个展示,将是一次寻觅“中华智慧”的旅行。
“从头至尾,中国国家馆的设计都有一个原则,就是让人远远一看,就知道这个建筑一定是中国的。”在设计者看来,只有中国的才是世界的,这就是中国国家馆的最大亮点。“中国人文”“中国元素”,正是外国人最感兴趣,也是最具中国特色、中国优秀的东西。西方国家很多民众没有到过中国,要将“中国元素”用文化和艺术的形式传递给他们。
要把上海世博会办成一次精彩的国际盛会实属不易,这需要我们拿出让世界惊奇的创意,用一句诗化了的语言来表达,那就是:“在墨海中定立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中国元素”只有刊落一切表皮,才能在世博会上凸现晶莹真境。
理论分析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上海世博会,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平台,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东方之冠”包含丰富的中国人文、中国元素,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3.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东方之冠”,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4.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世博会是各国文化展示、交流、发展的一次盛会。
热点预测
1.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中国上海举办的第41届世博会,是一个极具号召力的“人文品牌”,在这个品牌的作用下,相关的纪念品、玩具、文化衫等产品纷纷涌入市场。由此可见(  )
A.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能够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B.文化市场的发展可以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C.国家重视发展文化市场
D.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盲目生产文化产品
答案:B
解析:从“人文品牌”带来了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各种文化产品应运而生,可以看出文化市场对生产的引导与推动作用。A项与题意不符。C、D两项说法是从国家、企业角度分析的,不为材料所反映。
2.上海世博会是一块“大蛋糕”,将为刚刚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创造更多增量;同时 ,也有望成为催化剂和推进器,为长三角经济的转型升级进一步加码,为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协调发展提供动力。人们期待,通过共办、共享,上海世博会带给长三角的不仅是发展的“量”的提升,更有发展的“质”的突破。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举办上海世博会的意义。
答案: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中国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能够荟萃当代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先进科学技术与产业技术,为培育产业人才和一般市民的启蒙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场所,这对分享世博会的丰硕成果,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世博会的举办,会使文化消费更加丰富。伴随博览会异彩纷呈的表演,富有魅力的壮观景色,能够设置成日常生活中无法体验的、充满节日气氛的空间,成为一般群众娱乐和消费的理想场所。
解析: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一场经济盛会,也是一场文化交流传播的盛会。分析举办意义时,要从材料“催化剂、推进器”“质的实破”中读出信息,从文化和经济相交融、文化生产力等角度阐释。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 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古老文明仍显示出顽强生命力,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故选A项,④与题无关。
2.中华世纪坛序:“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其中,“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光”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
A.源远流长       B.博大精深
C.深远持久 D.独树一帜
答案:A
3.《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并称中国四大名著,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学艺术的魅力。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  )
①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②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④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①②③④均是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准确描述。
2010年5月至10月,世界博览会将在上海举行。据此回答4~5题。
4.世博会的许多展馆体现了参展国的地域文化。如中国:东方之冠——城市,让城市更美好;丹麦馆:梦想城市——小美人鱼、环形轨道;西班牙馆:柳条篮子——斗牛王国等等。这表明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 (  )
①民族性 ②多样性 ③包容性 ④独特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所谓包容性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③与题无关。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性,故选C项。
5.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取自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元素——斗拱。16字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主色调运用传统、沉稳的“故宫红”,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上述材料说明(  )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其设计理念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 ③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④不同文化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东方之冠”的构思,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体现了继承、发展与创新,故选①②③,④中“渐趋融合”的表述不恰当。
6.著名学者季羡林称誉道:“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种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文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消亡的从象形到形声、会意交融相合和不断发展完善的最古老文字。华夏民族数千年以来一直用汉语思考、用汉语交流、用汉语书写,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汉语文化孕育了中国人的智能智力,铸造了中华文明。”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优于其他民族文化 ④中华文化注重实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解析: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消亡的从象形到形声、会意交融相合和不断发展完善的古老文字。这表明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③观点错误。④不符合题意。
7.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下列内容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
①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上无与伦比 ②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辉煌悠久、内容丰富绚烂、风格鲜明独特
③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描绘了魏、蜀、吴三国大约半个世纪的纷争和兴衰过程 ④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需把握“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③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8.山海兼备的齐鲁文化相异于“四塞之地”的秦文化,地居中原的三晋文化不同于南方的楚文化,同在长江流域而分处上游、中游、下游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又各具特色。至于在湿润东部发展起来的农耕文化与在干燥的西部发展起来的游牧文化,更是大相径庭。这说明(  )
A.地域的差别,使中华文化区域性、多样性的特点非常明显
B.生产方式的不同导致文化的差异
C.民族性格的不同导致文化的差异
D.文化具有多样性
答案:A
解析:此题易误选D项,一般地,“文化的多样性”多指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具有的多样性。选A项。
9.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都是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创造的优秀民族文学。三大英雄史诗(  )
A.体现着不同民族文化的冲突和斗争
B.体现着不同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
C.说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英雄标准
D.说明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答案:D
解析:本题从题意来看是说明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展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应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0.“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风歌》传唱了两千年,传颂出古老中国雄浑博大的情怀和百折不挠的意志。汉代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汉代的文化、科技、天文、历算、发明创造等均创造了历史的高度。在制度、文化、治国理念,乃至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塑造等方面对今天都有着深远的、重大的影响。沛县作为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闻名遐迩的古筝之乡,生产的古筝曾远销海内外,远远超过了文化色彩的影响。
请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答案:(1)上述材料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大风歌》传唱了两千年,制度、文化、治国理念,乃至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塑造等方面对今天都有着深远、重大的影响,说明了这一点。也能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代的文化、科技、天文、历算、发明创造等均创造了历史的高度,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对待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既要继承,又要加以弘扬和发展创新。该地文化资源的作用没有充分得以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3)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