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政治【课标版】必修4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第2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1年高考政治【课标版】必修4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第2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②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③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⑤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划分为⑥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 温馨提示
图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生活和⑦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⑧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⑨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⑩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
◆ 温馨提示
不要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理解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前者是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
1.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其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是正确的,但有自身的局限性。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地位: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正确性: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正确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正确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主要有两种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 温馨提示
尽管唯心主义在总方向上是不科学的,但是就其局部而言,唯心主义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1.归纳整合
把握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形态 区别 联系
基本观点 局限性和优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1)它们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都是与唯心主义根本对立的(2)从外延上看,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是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在社会历史领域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表现为唯心主义历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特别是认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也是物质的 (1)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它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辩证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例1】 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
A.心外无物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理在气先 D.存在就是被感知
解析:理气之争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认为事物之“理”先于作为“气”而存在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心外无物把事物的本质归结为人的心,也是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项是典型的唯物主义思想。
答案:B
2.辨析比较: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典型代表 “存在就是被感知”“心外无物”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上帝支配地球上的万事万物;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共同点 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例2】 将冰凉的手伸进一盆温水感觉到水热,将湿热的手伸进去又感觉到水凉,于是有人认为“物是感觉的集合”。这种观点是(  )
A.机械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解析:“感觉”是人的主观意识,认为“感觉”可以“集合”为“物”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此题四个选项中具有一定干扰性的只有C项。由于题目所选用的材料在教材中作过重点分析,大大降低了题目的难度。选B项。
答案:B
◆ 规律总结
正确解答上题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既要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也要理解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3.难点突破: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被称为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又受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影响和制约。
(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所以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因为:第一,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一般说来,首先需要解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才进一步解决这个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第二,如何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规定了在解决世界的状况怎么样问题上的方向。第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作为两种思想观点,从来不存在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独立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哲学派别。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是因为客观事物本身既是物质的,又是联系的、发展的。正确地、如实地揭示世界的本质,不仅要坚持唯物的观点,而且要坚持辩证的观点。没有辩证的观点就不可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就不可能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例3】 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  )
①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②一元论和二元论 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故选B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排除①;二元论最终陷入唯心主义泥坑,一元论有唯物的,也有唯心的,排除②。
答案:B
1.(2009江苏单科,25)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
答案:B
解析:“我思故我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世界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的,B项与此一致。A、C、D三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2009广东单科,25)“我看到苹果的颜色和形状,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就形成对苹果的认识,所以苹果的存在就是我的感觉的相加。”这种观点属于认识论上的(  )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B
解析:“苹果的存在就是我的感觉的相加”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1995~2010年:中国货币政策十五年
背景材料
货币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针政策的总称。
基于中国开始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国家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严重的通货膨胀由1995年开始得到了抑制。
1998~2002年 稳健的货币政策:1997年,我国经济开始出现国内需求不旺的情况,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影响,我国形成通货紧缩的局面。基于此,从1998年起正式开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3~2007年 稳中从紧的货币政策:2003年开始,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期。在此期间,货币政策虽然名义上仍维持“稳健”的基调,但内涵已逐步表现出适度从紧的趋向。截至2007年底一共加息8次,上调准备金率14次。
2007~2008年11月 从紧的货币政策: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200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从2008年起货币政策由“稳健”改为“从紧”。至此,我国实施10年之久的“稳健”货币政策正式被“从紧”货币政策所取代。
2008年11月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8年9月起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国务院决定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009年12月5~7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要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从2010年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加大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体现了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理论分析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践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认为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反映存在。
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根据经济形势调整货币政策,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意识具有能动的作用,货币政策的及时调整,对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持续发展作用重大。
4.还可以从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相结合,从联系、发展、矛盾、价值观等角度对中国货币政策十五年的变化发展进行分析。
热点预测
1.十五年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货币政策的不断调整。这是(  )
A.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唯心主义观点
D.否认人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错误观点
答案:B
解析:发展经济,政策要不断调整,这样才能让政策适应变化了的实际,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2.2009年12月5~7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应该如何更好地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答案: (1)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
(2)要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
(3)既要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又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4)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
(5)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叶适在《水心别集进卷诗》中提出:“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有止,道无止也”。这种观点属于(  )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观点
C.唯心主义思想 D.形而上学观点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源于叶适在《水心别集进卷诗》中提出的一种宇宙论命题。他说:“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即存在于天地间有形象的是万物。叶适认为道是存在于物之中的,“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有止,道无止也。”物所在处,也就是道所在处,物有限,而道无限。所谓的道既是原理或原则也是规律;不是先于天地而存在,而是存在于事物之中。叶适这一思想否定了宋明理学中道行天地、太极先于阴阳的思想。A项符合题意。
2.下图漫画中公鸡的观点与下列选项中哪种说法的哲学思想一致 (  )
A.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B.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天不变,道亦不变
答案:C
解析:公鸡的观点代表的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所以C项符合题意。
3.在古代欧洲,有过这样一首诗:那时候,上面的青天还没有称呼,下面的大地也没有名字,其阿玛诗(即海洋)是大家的生母,万物都和水连在一起。这首诗体现的是(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C
解析:题中观点认为海洋是大家的生母,水是万物之源,看到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但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因此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4.对天体的演变,张衡认为:“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朱熹认为:“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我这里。”这两种观点体现了______的分歧(  )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答案:A
解析:张衡的观点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朱熹的“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故为A项。
5.“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  )
A.唯物主义命题 B.唯心主义命题
C.悲观主义命题 D.教条主义命题
答案:A
解析:长相是客观的,接受自己的长相,也就是面对现实。所以,选A项。
6.根据漫画《大学生烧香祈做白领》,分析大学生的做法从哲学上看属于(  )
大学生烧香祈做白领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唯物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
答案:B
解析:漫画中“卧佛寺”等于office的观点,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7.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总体上看,黑格尔哲学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答案:B
8.中国明代的王守仁在一次春游时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下列说法,与王守仁的观点相一致的是(  )
①我思故我在 ②气者,理之依也 ③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④存在即被感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王守仁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①③④观点与此相一致。②是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2010福建师大附中模拟)托马斯·阿奎那说:“凡事物运动,总是受其他事物推动……最后追到一个不受其他事物推动的第一推动者,这是必然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这一观点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行”原指“五材”,即水、火、木、金、土。早期的“五行”说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多样性及世界本原的认识。西周末年,史伯提出了“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观点。
材料二:霍尔巴赫是18世纪的一位著名哲学家。他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都是不变的,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不同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位置的变化所造成的。
材料三: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的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就是把它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在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的存在着的东西。”
(1)上述三种观点共同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世界观?
(2)对以上三种观点作出简要评价。
答案:(1)上述三种观点共同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哲学世界观。
(2)①材料一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从本质上讲是正确的,但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这就是唯物主义的第一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材料二虽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但这一观点是在结合了自然科学的基础上提出的,所以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猜测性,但又把世界的物质属性等同于原子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这就是唯物主义的第二种基本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材料三恩格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万事万物的共性“物质性”,这是唯物主义的第三种基本形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解析:本大题综合考查对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的理解。针对三则材料的观点一一归纳判断,并分析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