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政治【课标版】必修4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第7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1年高考政治【课标版】必修4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第7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考点 考纲解读
1.唯物辩证法 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了解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理解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结合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理解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并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了解系统优化法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理解发展的实质;结合新中国60年的发展,理解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了解量变、质变的含义;说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利用矛盾分析法分析目前的社会实际问题
7.辩证的否定观 理解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了解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明确辩证否定观与形面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分析目前社会实际问题,树立创新意识;了解创新的社会作用
本单元包括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主要的命题点有:①联系的观点;②发展的观点,发展的状态和趋势;③矛盾的观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④矛盾分析法;⑤辩证否定观。
从考查题型上看,既有客观题,也有主观题,而且主观题进一步增多,预计2011年高考可能结合社会意识、价值观以及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进行综合命题。
其中客观性试题多以名人名言、漫画、俗语、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对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理解、比较、分析、运用能力;主观性试题一般以重大时政热点为背景,考查运用辩证法的主要观点对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阐释、分析与说明的能力。
复习本单元首先构建知识网络,明确具体原理。既要在微观上把握所有的具体知识,又要在宏观上明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次,学会用本部分知识分析时政热点。①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全世界关注气候变化的原因;②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分析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巨变;③用矛盾的观点看待2010年的各项工作;④用矛盾分析法正确认识“80后”和“90后”。⑤根据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分析促进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措施。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
所谓联系,就是①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②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③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和周围④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⑤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⑥有机整体。
◆ 温馨提示
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
3.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是事物本身所⑦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⑧主观随意性。
(2)联系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们在联系面前⑨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⑩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
(1)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这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整体与部分的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3)方法论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 温馨提示
整体功能不是各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反之,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2.系统优化法
(1)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其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要求: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1.重点突破: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1)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但并非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的、直接的联系。普遍联系只是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周围的事物(不是所有事物)相联系的。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把普遍联系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联系的客观性告诉人们,不能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但并不是说联系永恒不变,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这并不违背联系的客观性。
(3)在联系的观点上,最容易出现的错误:一是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直接的联系,从而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二是把联系的客观性等同于联系不可改变,如果人们试图建立新的联系,就是对联系的客观性的否定。
2.难点突破:如何做到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联系,从事物固有的联系出发,切忌主观随意性。
(2)联系具有条件性和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率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又要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4)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例】 “100-1=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100-1=0”蕴涵的哲理是(  )
①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
②整体决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
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能关系整体的成败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不正确,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而不是由任一部分决定。④也有问题,因为整体具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而不能说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③正确,因为这一事例最明显的题意就是表明关键部分对于整体的影响。根据题中100-1=0,而不是100-1=99,可以得出“1”这个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很重要。C项入选。
答案:C
1.(2009江苏单科,30)2009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 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这表明……(  )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京沪高铁投资带动建材需求、提供就业岗位等体现这一点。无论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③均错误。故选C项。
2.(2009浙江文综,29)春秋时期,齐国国王命令大臣们必须穿丝制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齐国蚕丝需求量大,价格上涨,邻近的鲁、梁等国纷纷停止种粮改种桑树。几年后,齐王又命只准穿布衣,且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国家。结果,鲁、梁等国因饥荒而大乱,不战而衰,齐国坐享其成,使疆土得以扩张。鲁、梁等国不战而衰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看问题、办事情(  )
①既要看到运动的绝对性,更要看到静止的相对性
②既要注重量变,更要促成质变 ③既要认识矛盾的同一性,又要把握矛盾的斗争性 ④既要重视局部,又要统筹全局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邻国不战而衰,是只看到局部,而没有看到整体的结果,故④正确。由先前的获利到后来的衰弱,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③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事物运动的绝对性,而不是静止的相对性,①与材料不符。②与材料无关。
3.〔2009山东文综,28(4)〕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从容应对,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及时、灵活的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减速对我国的影响加深,我国财税政策进行了适时调整,释放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强烈信号,并逐步形成“结构性减税”的基调(结构性减税是针对特定税种、基于特定目的而实行的减税,是“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
结合材料,分析“结构性减税”政策确立的哲学依据。
答案:(1)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针对特定税种、基于特定目的而实行结构性减税。
(2)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是意识能动性的体现,有利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目标的实现。
(3)运用了系统优化的方法。实行结构性减税,将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进行优化组合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解析:要正确回答该问题,必须首先了解结构性减税的内涵,并进而认识结构性减税的原因和意义,最后再上升到哲学高度分析这一政策确定的哲学依据。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妥善应对气候变化
背景材料
材料一:2009年12月7~18日,联合国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并阐述了中国的立场。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未来生存的环境——图瓦卢50年后沉入海底,马尔代夫沉没进入百年倒计时,尼泊尔在珠峰召开“世界最高”内阁会议,马尔代夫举行世界上首次水下内阁会议……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
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我国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与行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材料二:河南省委、政府着力推动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加强对重点流域、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将关停治理重污染企业与工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实施严格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据统计,5年来,河南省共关停污染企业5 000多家,完成火电机组脱硫改造1 466万千瓦,关闭小煤矿1 036个、小铝土矿92个、实心黏土砖瓦窑场7 711个,淘汰落后钢铁产能476万吨。河南省在全国还率先“消灭”了机械化立窑水泥生产线,下马落后水泥产能5 500万吨,上马新型干法水泥产能7 300万吨,提前实现国家水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据测算,河南省仅关停“小火电”一项,每年可节约原煤210万吨,减排二氧化硫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20万吨。
理论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关注气候变化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体现。
2.规律是客观的,这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关注气候变化,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社会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体现。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这要求我们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人口变化密切相关,节能减排既有利于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
4.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们对气候变化及其危害的认识不断发展,体现了认识具有无限性。
5.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的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这要求我们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河南5年关停5 000多家污染企业,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严格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正是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的体现。
热点预测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定到201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据此完成1~2题。
1.人类不是气候的主宰者,而是依存者。人与气候的关系是互动的,因此也应该是友好的。这从哲学上来说(  )
A.人们在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自然、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B.虽然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但还不能摆脱大自然的束缚
C.人与气候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D人类应该善待大自然,大自然也应该善待人类
答案:A
解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应对气候变化必须认识自然,认为人与气候的关系是友好的,这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故选A项。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排除C项,BD两项不是哲理。
2.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这启示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  )
①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减小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 ②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③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④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经济结构,故选A项。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没有直接联系。
3.我国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批判反思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对于加大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有重要的意义,是对全球气候的巨大贡献。
运用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应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答案:(1)规律具有客观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
(2)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应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倡导节约环保理念,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切实建设生态文明。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尊重规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相结合。具体作答时将这两个方面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结合起来即可。
一、单项选择题
1.(2010江苏泰州模拟)国务院2009年12月3日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不仅关系到环渤海地区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黄河三角洲发展高效生态经济,体现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  )
A.体现了联系具有多样性的观点
B.体现联系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体现物质的客观性
D.人们根据事物之间固有联系,创新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答案:D
解析:C项为唯物论观点,不选。黄河三角洲发展高效生态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是创造条件,利用了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A项不是最佳选项,B项与题意不符。
2.《人民日报》报道,科学家通过监测发现,由于人类不当和无限制的科考活动,导致南北两极气候变暖,从而影响了海洋生物圈。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  )
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②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人们创造的 ④把握联系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重要意义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联系是普遍的,但不能认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联系。因此,①③是错误的。②④符合题意,故应选D项。
3.下图喻示管理学理论中经典的“木桶原理”,即木桶的蓄水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这蕴涵的哲理是 (  )
A.量变引起质变 B.事物发展是不平衡的
C.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D.整体离不开局部
答案:D
解析: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该漫画强调了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影响,因此选D项。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4.2009年9月27日,辽宁滨海大道全线竣工通车,成为中国里程最长的一条滨海公路。大道东起丹东境内的虎山长城,西至葫芦岛市绥中县,盘桓整个辽东半岛。滨海大道通车后,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陆路交通的主动脉,为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开发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材料告诉我们(  )
A.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们创造的
B.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C.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答案:B
解析:联系具有客观性,A项错误;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C项错误;D项颠倒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说法错误。
5.(2010安徽皖南八校联考)2009年7月30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发生肺鼠疫疫情,据专家介绍,鼠疫的传播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从动物——跳蚤——人的传播;二是通过人——人的空气细沫传播;三是通过剥食患有鼠疫病死的动物时,鼠疫菌直接进入创口感染。这说明(  )
①联系具有多样性 ②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③联系是普遍的 ④联系是无条件的,万事万物都存在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6.据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做了一次实验,结果显示,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
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②事物的联系都是人为创造出来的 ③人可以为事物建立新的联系 ④世界的联系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解析: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说法错误。互联网只是联系的一种方式,④说法绝对化。
7.有这样一则故事,某次联想运动队和惠普运动队举行攀岩比赛。惠普队强调的是“个人能力+注意安全”;联想队则对队员进行组合:第一个是动作机灵的小个子队员,第二个是一位高个子队员,女士和身体庞大的队员放在中间,殿后的是具有独立攀岩实力的队员。结果联想队没有遇到险情就赢得了比赛。这启示我们 (  )
A.整体与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B.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C.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答案:C
解析:A、B两项与题干无关,D项说法不严密。题干是说依照队员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优化组合非常重要,因此C项正确。
8.(2010浙江金华一中期中)“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对上述办事方式,其哲学启示为(  )
A.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可取的
B.割裂了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是不可取的
C.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是可取的
D.割裂了共性与个性的联系,是不可取的
答案:B
解析:题中鲁国人的做法,只看到了局部,没有把握整体。
9.漫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体现的哲理有(  )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必须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③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
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③的说法本身正确,但漫画没有涉及整体和部分功能的大小,①②④正确。
二、非选择题
10.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联系。如何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已成为现代人类面临的突出问题。某学校高三(1)班以此为主题进行了一场讨论。
甲同学认为: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有技术、有资金进行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
乙同学认为: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发展经济必须以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自然资源为前提,为追求经济发展而掠夺式消耗资源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保护自然资源是第一位的!
丙同学认为: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极其宝贵的,也是难以再造的,发展经济不能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坚决避免走旧工业化过程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保护环境是第一位的!
(1)假如你参与讨论,你将如何正确看待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
(2)请你就“如何权衡发展经济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提出几条建议。(至少三条建议)
答案:(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材料中甲、乙、丙三人孤立地看待经济发展、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没有认识三者之间的联系。正确的做法是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亦可用矛盾的观点进行分析)
(2)①坚持联系的观点。立足当前、照顾长远、综合统筹、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②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③坚持发展的观点,培养创新精神。加强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④坚持矛盾分析法,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促进矛盾转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工业生态链。使上一次循环过程中的废弃物成为下一次循环过程的资源,变废为宝。
解析:该题考查调动知识,综合分析,论证探究能力。第(1)问,要调动联系观的有关知识,阐述出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及如何处理三者的关系。第(2)问,要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