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政治【课标版】必修4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1年高考政治【课标版】必修4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考点 考纲解读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区别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结合目前的各项改革措施,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结合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具体事例,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人生价值 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理解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5.价值选择与价值判断 了解价值观的含义;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理解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理解价值冲突与评价标准
6.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结合模范人物的事迹说明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本单元包括唯物史观和价值观两方面内容,是高考的重点。命题点主要有: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②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③价值的创造与实现;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从考查方式上看,一般以选择题为主,通常以名人名言或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作为背景材料,考查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主观题所占比重不断增大,一般结合党和政府关注民生、先进人物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等为背景材料创设问题,考查调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中,应系统把握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人生价值的基本内容,紧紧抓一个核心概念: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同时,把握三对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重视下列社会热点:
(1)利用唯物史观的知识,分析怎样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谈谈在全社会宣传生态文明理念的作用。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③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④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 温馨提示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决定谁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2)社会意识具有⑤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只有⑥先进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⑦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⑧阻碍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及发展规律
(1)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⑩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完善。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 温馨提示
两对基本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平等的,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物质根源。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2)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具体表现在: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 温馨提示
改革不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在这一点上,改革不同于“革命”。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含义: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1.易混辨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区别 地位 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作用 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2.难点突破: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之间的内在关系
【例】 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说明(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
解析:政府机构改革是上层建筑的调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因此,两者的关系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的关系。C、D两项本身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正确选项是B项。
答案:B
3.误区警示:“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是完全相同的”
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都是通过实践加以解决。但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不同,解决的具体方式也不同,具体表现为:在阶级社会,这一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通过阶级斗争去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通过改革来实现,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下面是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比较:
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区别 主要矛盾 阶级矛盾 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是次要矛盾)
矛盾性质 对抗性(敌我矛盾) 非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
解决方式 阶级斗争实现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
根本目的 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联系 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据此完成1~2题。
1.(2009安徽文综,10)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农村改革经历了由单项改革到综合改革的过程,体现了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农村改革“不断总结经验”,体现了认识随实践发展而发展的道理。故选②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故①错误。参与实践和读书学习等都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有效途径,所以④错误。
2.(2009安徽文综,11)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生产方式变革决定社会性质的变化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农村改革主要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这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决定的,故选①。农村改革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可见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故选③。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才会带来社会性质的变化,故②错误。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有利于巩固维护经济基础,但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要看其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故④错误。
3.(2009福建文综,34)在社会实践活动期间,某校组织学生前往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参观,村干部向同学们生动地介绍了小岗村改革开放的历程。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签订了“分田到户”的“秘密协议”,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这说明(  )
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
答案:C
解析:小岗村农民拉开农村改革的序幕,表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C项正确。
4.(2009广东单科,26)2008年7月我国曾对15个副省级城市的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益行动等文明指数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公布后,促进了社会文明建设。这说明(  )
A.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B.城市文明建设要突出地方特色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答案:C
解析:调查结论公布后,促进了社会文明建设,体现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A项中“决定于”的说法错误。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D项中“促进”的说法忽视了意识作用的二重性。
关注民生:永恒不变的社会话题
背景材料
材料一:民生话题之一:社会保障。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救助力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部分优抚对象待遇水平,抓紧制订实施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深入扎实地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各项工作。
材料二:民生话题之二:医疗改革。
到2011年要抓好五项改革:
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
医改今后3年的阶段性目标:
2011年基本医保制度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可及性和服务水平提高;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缓解。
材料三:民生话题之三:教育公平。
2009年12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这是继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之后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
材料四:2010年,河南省加大民生保障和改善力度,筹措资金600亿元以上,实施好“十项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把就业作为民生之首,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实施“就业促进行动计划”。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企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完善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基本解决各类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障问题,基本实现工伤保险市场统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实施“人力资源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理论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关注民生,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选择。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关系到应对金融危机和实现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社会和谐。
3.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扩内需、促转变、调结构、惠民生都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点问题,民生问题是其中重要的方面,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又是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
4.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可以促进社会发展,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医疗体制改革、教育公平的实现等,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5.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关注民生,是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要求,是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尊重。保民生,坚持了群众观点。
6.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科学的价值观必须站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立场上,关注民生是一种科学的价值选择。
热点预测
1.河南省政府下发《关于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用四年左右时间,在全省逐步建立新农保制度,切实保障农村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上述做法体现了(  )
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
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C.农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D.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A
解析: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C项不符合;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引起质变,B项不正确;D项与题意无关。先试点后推广体现了A项。
2.《半月谈》第5期载文指出,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波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成为了必须完成的三项重大任务。无论是体现发展目的还是破解发展难题乃至走出经济困境,关注民生都是关键、是核心、是根本。
(1)分析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2)民生话题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怎样才能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请你对国家提出建设性意见。
答案:(1)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关注民生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要求。
(2)①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②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城镇困难家庭、离退休职工、在校贫困大学生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③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④要优先发展教育,改善教育办学条件。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解决好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⑤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下大气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等等。
解析:第(1)问主要体现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第(2)问实际上就是,国家应该如何进一步解决民生问题,可围绕民生这个话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一、单项选择题
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财富日益增加,人们的社会慈善意识不断增强,参与慈善活动的热情日益提高,慈善事业也快速发展,在救助贫困群众、调节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B.社会意识的变化是由社会存在变化所决定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D.人民群众是社会慈善事业的主体
答案:C
解析:上述材料既反映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方面,又反映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选C项。A、B两项均表述不全,D项说法错误。
2.(2010湖南株洲模拟)近年最火爆的网络热词有“打酱油”“宅女/男”“雷”“山寨”等。另外,“范跑跑”“郭跳跳”等都是“井喷”出来的一批网络流行语。十大网络热词均是“背后有故事”,链接着社会热点事件。这主要说明(  )
A.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如实反映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
答案:B
解析:A、D项没有正确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C项与题意不符;网络热词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故选B项。
3.2009年9月20日,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道德的力量》在北京举行。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全社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学习、崇尚、关爱、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从唯物史观看,这表明(  )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C.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
D.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作用
答案:D
解析:道德模范的评选,发挥了道德力量的作用,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故D项符合题的指向。A、B两项为唯物论;C项不正确,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科学指导作用。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据此完成4~5题。
4.上述材料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
A.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B.改革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改革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答案:D
解析:A项是改革的作用,B项是改革的内容,C项说法错误,D项是改革的性质。
5.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这是因为 ……(  )
A.上层建筑的变化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B.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C.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D.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步变化
答案:C
解析:政治体制属于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故选C项。D项易误选,它忽视了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
6.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下列图示不正确的是(  )
A.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B.社会历史发展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社会实践
C.社会实践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社会历史发展
D.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改革
答案:D
解析:阶级斗争是解决阶级社会中基本矛盾的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故D项错。
7.河南邓州农村创造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把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党内基层民主与农民主人翁地位融为一体,得到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拥护,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这说明(  )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我国农民民主权利不断扩大 ③我国基层民主不断发展 ④正确的认识对社会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邓州农村创造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完善了基层民主,对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体现了①③④。这一工作法利于农民民主权利的实现,不是扩大,排除②。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以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体会共享发展成果的公平性,切实体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优越性。据此完成8~9题。
8.“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因为(  )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个人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不起作用
D.要相信人民群众,因为他们的言行都是正确的
答案:A
解析:B项不符合题意,C、D两项说法明显错误。
9.“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了________的思想(  )
A.一切依靠群众 B.一切相信群众
C.一切为了群众 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答案:C
解析:强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切为了群众的体现。
二、非选择题
10.近年来,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此,我国政府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深化水价改革,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推动了饮水安全、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
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社会意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推动民生水利建设。
解析:设问限定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角度,可首先回顾原理内容,结合材料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两个基本角度,阐述材料中科学发展的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