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五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作用建国之初,我国经济结构简单,物质基础薄弱。在此情况下,参照苏联的模式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国家的经济独立,进而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独立。抑制了多年来一直困扰我国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增加了财政收入。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证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实现了社会公平。但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由于追求“一大、二公、三纯”,致使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过于单一,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不利于方便群众生活。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经济运行模式,要求实现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的目标,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彻底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明确指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消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作了如下规定: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要性: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体制保证;是扩大开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主要任务:第一,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二,健全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制度;第三,建立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第四,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增强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有效性;第五,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第六,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重点突破:要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一起来理解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它是我国3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获得巨大成就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显著标志。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协调、不和谐的现象,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增强其科学性、预见性、有效性,切实提高宏观管理水平,以保证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之一,就是在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2010天津宝坻一模)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我们锐意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不断跨上新台阶。事实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立有何意义?答案: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明确指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消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经济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能力。调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知识作答即可。【例】 (2009江苏单科,36A)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总理穆加贝时,曾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作过评价。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1)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后,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2)简述邓小平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认识的创新及其意义。答案:(1)实施新经济政策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做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主张消灭商品经济,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列宁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由国家调节商业。不过,列宁仍把这些变化当成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2)①邓小平认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消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解析:此题两个小题都是考查识记能力。只要准确记忆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即可。1.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中有两次重大的改革调整,一次是美国于1933年实施的罗斯福新政,一次是中国自1978年开始实施的改革开放。(1)请简要说明这两次重大的经济改革的核心内容。(2)这两次重大的经济改革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如何正确对待计划与市场?答案:(1)①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是:强调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和干预。②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消除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解析:本题以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两次重大经济改革的史实为背景材料,围绕“计划”和“市场”设置了相互联系的两个问题。第(1)问主要考查对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的了解情况。第(2)问主要考查综合概括能力。2.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学者时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有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1985年10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企业代表关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时说:“过去搞计划经济是一个好办法,但多种经验表明,只用这个办法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应该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论述,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何意义?答案:邓小平不同时期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论述,对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起到了主要指导作用。他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从姓“社”姓“资”的争论中解放出来,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克服计划经济的弊端,发展生产力。他强调社会主义一是要发展生产,二是要共同富裕,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强调发展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些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为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奠定了极为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邓小平不愧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解析:邓小平关于计划和市场的论述为我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解答时结合市场的基础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实现共同富裕阐述其意义。3.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是什么?(2)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案:(1)首先,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其次,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再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最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扩大开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2)主要任务: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解析:本题以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上的报告为背景材料,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及主要任务等基础知识,考查调动、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掌握选修模块的基础知识是复习这部分内容的基本要求。4.材料一:目前,我国有13亿人口,8亿在农村。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在农村地区,还有数千万人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材料二: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各地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地区之间的环境条件千差万别,存在自然、历史、区位、经济等多方面的较大差异,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差距逐年拉开。材料三:目前,我国钢铁、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的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我国一批主力矿山资源日渐枯竭,三分之二的国有骨干矿山进入中老年期,四百多座矿山因资源枯竭濒临关闭。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城市河段90%左右被污染,近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2)简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解决上述问题有何影响。答案:(1)材料一说明城乡差距拉大,尤其是农村地区还有数千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材料二说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年拉开;材料三说明资源环境问题严重。(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体制保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弥补市场的不足。解析:利用聚合思维分别概括出三则材料存在的问题。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有关知识,答出完善市场体系、宏观调控、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内容并说明影响。5.(2010北京样题)世界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仅使不到10亿人口的发达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但资源和生态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再也不能延续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运用经济学常识的知识,说明我国应走什么样的绿色发展之路。答案:我国应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保力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解析: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背景,考查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的理解。解答时,要围绕“绿色发展”,从循环经济或低碳经济、生态文明等方面分析。( http: / / www. / )全 品中考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