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2011年高考政治选修2一轮复习精品教案: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标版】2011年高考政治选修2一轮复习精品教案: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1.列宁与新经济政策
(1)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2)新经济政策的意义: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满足了劳动者的利益要求,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特别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即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1)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
(2)从主张消灭商品经济,到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从主张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到提出由国家调节商业,表明随着苏俄社会条件的改变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列宁对商品货币、市场作用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不过,当时列宁仍然把这些变化当成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
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1.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
针对当时存在的经济规律可以创造的错误观点,斯大林指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针对社会上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问题的讨论,斯大林明确指出:最适合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个概念的,是剩余价值规律,即资本主义利润的产生和增值的规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1)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雇佣劳动制度已被消灭。
(2)斯大林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没有资本家参加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生产。这一认识划清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界限。但他又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范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
(3)斯大林认为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就有价值规律。并进一步指出价值规律是客观的,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
(4)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斯大林认为存在两种情形: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其二是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有影响,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社会主义生产是由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调节的。他提出国有企业要按价值规律的要求来确定价格,进行经济核算,这有利于促使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加赢利。
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
1.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这是贯穿《论十大关系》全篇的中心思想。
2.要协调比例关系
《论十大关系》认为,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
3.要正确处理各种权力和利益关系
《论十大关系》认为,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各方积极性的调动和提高,是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4.要向外国学习
要正确对待外国经验,洋为中用,对于加速本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1.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
2.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
3.毛泽东认为,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即使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可能依然存在。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范围,毛泽东提出了某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突破了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认识。
4.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毛泽东一方面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比较记忆斯大林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斯大林的观点 毛泽东的观点
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 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 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
商品经济存在的范围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只限于个人消费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 消费资料是商品,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
价值规律的作用 在个人消费品领域,价值规律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不是调节者。国有企业要按价值规律的要求来确定价格,进行经济核算 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2009江苏单科,39)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总理穆加贝时,曾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作过评价。他说:“社会主义空间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安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后,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
(2)简述邓小平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认识的创新及其意义。
答案:(1)实施新经济政策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主张消灭商品经济,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列宁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由国家调节商业。不过,列宁仍把这些变化当成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
(2)①邓小平认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消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解析:此题两小题都是考查知识能力。只要准确记忆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即可。
1.视点一 早餐一块黑面包、几块糖、一杯豆咖啡,午餐和晚餐外加一两道碟菜,这是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苏俄政府提供给国际友人的最高饮食待遇。当时苏俄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更低了。
视点二 1921年五一劳动节到来时,人们再也抑制不住实施新经济政策以来的喜悦心情,纷纷走出家门,上街狂欢。
视点三 1921年苏俄大旱,1922年国民经济逐步恢复。自1923年开始,整个国民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1)视点一和视点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2)三个视点中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哪些重大意义?
答案:(1)材料一说明实施新经济政策前,人民生活水平低,人民不满意,生产积极性也调动不起来;材料二反映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人民情绪高涨;材料三反映尽管遭遇干旱,但国民经济依然快速发展的事实。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①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恢复了国民经济,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第(1)问从三个不同角度阐述了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后苏俄的经济状况。第(2)问可从工农联盟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对苏俄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所产生的影响等角度去分析。
2.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和新情况,给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为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总结我国建国初期的经验,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系统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之后,由毛泽东在1956年4月25日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从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的矛盾出发,通篇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辉,科学地提出和阐明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正确方针,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纲领性文献,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深远意义。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2)列举事例说明以上观点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指导意义。
答案:(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主要观点有: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②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③正确处理国家、单位和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是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④在处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指出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习,包括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2)事例略。
①《论十大关系》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②《论十大关系》是以苏为鉴、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结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的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 http: / / www. / )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