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选修3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考点 考纲解读1.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比较专制政体与民主政体的区别,说明政体与国体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理解国家管理形式的多样性,比较单一制与联邦制的区别,说明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2.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国和法国为例 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和特点;明确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性质;了解法国民主共和制的形成过程、国家机构,分析法国政体的特点;比较英法两国政体的异同3.联邦制、两党制、三权分立:以美国为例 了解美国联邦制的特点;认识美国两党制的实质;简述美国是实行“三权分立”的典型国家,分析“三权分立”制的实质4.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归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理解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阐述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特点,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5.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 列举联合国的主要机构及其活动原则,阐释联合国宪章所倡导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评析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阐述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说明世界贸易组织在全球化趋势中的角色和作用;解析欧盟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角色和作用本模块主要的命题点有: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权分立,联合国的作用,美国的利益集团等。命题以国家目前政治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做为背景材料,考查调动知识综合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复习中,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宏观把握知识体系,二是结合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中国的维和行动、中美关系、每年度的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等重大热点,掌握相关主干知识。预计2011年高考可能测重考查国际组织的作用;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维护国家统一等问题。专题一 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一、国家的本质1.国家与国家性质(1)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和把握“国家的含义”从国家的产生看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从国家的构成要素看 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从国家的本质看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从国家的职能看 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也具有社会管理职能◆ 温馨提示有人说,国家就是运用强制力量为社会谋福利的组织。这种观点忽视了国家的本质属性是其阶级性,是片面的。(2)可以从四个方面把握“国家的性质”国家性质的内涵 国家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国家性质是由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的国家性质是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重要依据 依据国家性质不同,可以把国家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四种类型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 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体现国家的性质。国家性质决定了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同时也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国家性质(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国家性质(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家性质(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2.专政与民主(1)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专政是指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2)在民主制的国家,民主与专政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民主与专政是统一的。任何民主制的国家,都是一定阶级的民主对一定阶级的专政的结合,都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体。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既要坚持对他们的敌人实行专政,防止他们的破坏和反抗,又要在本阶级内部实行一定的民主,以调节本阶级内部的矛盾,组织自己的力量,以便对被统治者实行更有效的专政。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这样才能使统治阶级内部团结一致,对敌人实行有效的专政;专政只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包括剥夺政治权力、不许参与政治活动,强迫服从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法律等。◆ 温馨提示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主是统治阶级享有的,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全民的”、“超阶级”的民主。(3)民主政体与专制政体。民主政体 专制政体政府组成的依据 宪法 君主意志国家元首产生的方式 选举 世袭国家元首的任期 法定任期 无限制地方政府产生方式 投票选出 君主任命地方政府任期 法定任期 君主决定转移统治权的方式 选举 革命公民的自由与权利 宪法保障 无3.国体与政体(1)国体与政体及其关系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即国家管理形式,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一定的政体来实现;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 温馨提示国体与政体之间不是相互决定的关系;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这就是说,国体相同的国家,政体可以不同,而国体不同的国家,政体可以相同或相似;国体和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2)国体意义上的民主和政体意义上的民主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从国体意义上讲,都是专政与民主的统一体;从政体意义上讲,则是实行同专制政体相对立的民主政体的国家。(3)资本主义民主政体和社会主义民主政体资本主义国家在实行民主政体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较完备和成熟,但其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它终究不可能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政体,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还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经历不断探索、改革、自我完善的过程,以更加充分地显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二、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1.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政体形式的不同2.议会制与总统制议会制 总统制区别 国家元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国家元首拥有虚位,没有实权,职责多是礼仪性的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政府产生的办法 政府以议会为基础产生 总统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政府与议会的关系 政府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 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总统只对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联系 都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管理形式,都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三、现代国家的结构形式1.当代世界各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可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复合制国家在当代主要采取联邦制形式。2.单一制和联邦制比较3.统一的国家 神圣的主权(1)影响国家结构形式的因素一个国家采用何种国家结构形式,归根结底是阶级、民族、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2)如何维护国家统一为维护国家统一,一方面要维护民族的团结,另一方面要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维护民族团结,就要不断增强包括各民族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就要坚决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入侵或占领,坚决反对分裂国家的行为。四、国际组织概况产生 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特征 跨国性、目的性、组织性、自主性分类 按成员的性质可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国际组织;按地理范围可分为世界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按职能范围可分为一般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组织作用 可以促进主权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协调、合作,调停和解决国际政治冲突和经济纠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同时,国际组织参与国际事务也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作用有其局限性与中国的关系 (1)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主动参与各个领域的多边外交活动,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2)中国高度重视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区域合作,为本地区的繁荣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3)中国积极发展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关系,致力于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共同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努力重点突破:分析说明和平发展与互利共赢的关系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条件;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实现中国和平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必须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进一步扩大互利共赢战略的内涵,努力把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关系拓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各个领域。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拓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我们要更加积极主动、有针对性地推进全方位外交,增进与各大国的战略互信,加大对周边外交的关注与投入,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有力促进世界的和谐进步、共同繁荣,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新贡献。(2009浙江金华十校联考)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所率协商代表团访台,“台独”势力极力阻挠。陈云林和江丙坤分别代表两岸签署了空运、海运、邮政和食品安全四项协议,并就改善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及加强两岸工商、航运和金融合作达成了许多共识,两岸同胞渴望30年的通航、通邮正变为现实。运用国家结构形式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两岸关系的认识。答案:(1)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中央享有最高的权力,地方政权被置于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下,只能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职权。全国只有一个中央政权、一部宪法、一种法律体系。(2)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两岸关系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内政问题。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它和大陆的其他地方行政区域一样,接受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3)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和主权完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所在。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的图谋,必然遭到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解析:根据设问的限制性要求,首先,阐明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及特征。其次,分析出两岸关系实现“三通”的政治影响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意义。1.材料一:英国资产阶级学者罗伯特·费默认为:“真正的民主意味着把实际的政治、经济权力割让给大众。”材料二:列宁曾经概括了作为国家形态的民主的辩证发展过程:“从专制到资产阶级民主;从资产阶级民主到无产阶级民主;从无产阶级民主到没有任何民主。”列宁还指出:“无产阶级民主第一次为群众为劳动者服务,不再是富人的民主。”材料三: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愈发展。”(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评论“真正的民主意味着把实际的政治、经济权力割让给大众”。(2)联系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认识。答案:(1)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实质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因此,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是真正的民主。题中的观点没有正确认识到民主的阶级性,把民主只是看作大众掌握权力,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我们的民主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和轨道有领导、有秩序地逐步进行。解析:本题考查对民主的本质的理解。第(1)问,从民主的阶级性、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等评论真正的民主。第(2)问,阐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要性。2.共和国是无产阶级将来进行统治的现成的政治形式。——恩格斯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列宁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邓小平(1)概括以上论述揭示的共同主题。(2)依据上述结论,以我国实行的政体为例,简要说明邓小平论述的正确性。答案:(1)共同主题: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根源。(2)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伟大实践,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它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好制度。西方国家实行的议会民主制度,是西方各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反映其各自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国情,不符合中国国情,我们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体制模式。解析:本题考查对政体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第(1)问,要归纳出三则材料的共同主题,阐述出国情不同,选择的政体也不同。第(2)问,从国体和政体的关系,说明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2009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此外,中国于10月份积极参加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建立了“10+3”领导人对话机制;中国还积极发展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关系,如与东盟建立了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与非洲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等发展友好关系;同时,中国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中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分析说明中国同相关国际组织加强合作的原因和意义。答案:(1)中国与相关国际组织加强交流与合作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2)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促进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协调、合作,调停和解决国际政治冲突和经济纠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3)中国主动参与各个领域的多边外交活动,有利于本地区的繁荣稳定;有利于建立国际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提升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解析:本题考查调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我国的外交政策、我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等分析原因和意义。4.被称为“改变地球命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009年12月7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009年12月7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出台一份强有力的政治文件。他呼吁各国共同努力,争取在2010年达成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1)按照职能范围指出上述材料所涉及的国际组织的类型,并简述当代国际组织发展的必要性。(2)有人认为“气候无国界,因此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只能靠国际组织”。请就此观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联合国是一般性国际组织。必要性:当代国际组织的发展适应了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适应了当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需要,体现了对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的关注。(若答出“国际组织的发展表明人类交往日益频繁和人类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等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2)国际组织在解决气候问题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为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重要行为主体,依靠相关国际组织可以促进主权国家就解决气候问题开展交流、协调和合作。但国际组织受诸多因素制约,其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主权国家对解决气候问题应承担重大责任。因为主权国家是构成现代国际社会的基石,可通过履行其职能和义务,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气候污染。解析:首先,明确材料中联合国的性质和作用;其次,利用辩证思维,说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不仅靠国际组织,还要靠主权国家、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