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八)附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八)附答案

资源简介

期末测试卷(八)
一、选择题(本题有20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某班同学拟举办辛亥革命系列纪念活动,活动的主题分别确立为“构想共和”、“浴血共和”、“缔造共和”、“维护共和”。以“缔造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最应该选择在( )
A.东京 B.武昌 C.广州 D.南京
2.2016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有( )
①创办黄埔军校 ②领导辛亥革命 ③领导五四运动 ④创建中华民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张老师在一次社会课上说:我爷爷就是在1928年冬天在井冈山入伍的。请你指出他爷爷当年参加的是( )
A.国民革命军 B.中国工农红军 C.八路军 D.中国人民解放军
4.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不久又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列强,最终引发了( ) 
A.黄花岗起义 B.实业救国的热潮 C.保路运动 D.辛亥革命
5.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诗词等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下列口号、标语、诗词等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枪杆子里出政权”????????②“打倒列强,除军阀”
③“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④“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A.①②③④????B.④①③②????
C.④②①③??? D.③②①④?
6.右图是八路军使用过的臂章,“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佩用”。该年是( )
A.1937年 B.1938年 C.1939年 D.1940年
7.观察下图,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归纳得出( )
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B.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
C.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D.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8. 对下面年代尺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
B. 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过程
C.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过程
D. 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
9.学习历史应该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下列有关历史事件中因果联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第四次反“围剿”的失败迫使红军开始长征
B.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建促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诞生
C.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领导武装的开始
D.第一次国共合作促成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0.1921年7月停泊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见证了( )
A.戊戌变法的失败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
11.下列能为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供史料支撑的有( )
①美苏等国协同作战 ②中共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③华人华侨归国参战 ④人民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近代以来,上海始终处于中国发展的前沿。她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变迁。以下内容与上海有关的是 ( )
①辛亥革命的开始 ②五四运动 ③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④红军长征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3.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

A.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侵略 B.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屈辱——一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北伐对象的是 ( )
A. 张作霖 B. 吴佩孚 C. 段祺瑞 D.孙传芳
16.“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句名言生动准确地概括了 爆发前,广大学生当时所面临的严峻社会形势。
A. 一二·九运动 B. 九一八事变 C. 西安事变 D. 南京大屠杀
17.1930年毛泽东提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中“星星之火”指的是( )
中共“一大”的召开 B.秋收起义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D.八七会议
18.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
A.经济技术方面探索 B.政治制度方面探索
C.思想文化方面探索 D.军事强国方面探索
19.“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五曰,务去滥调套语……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
A.胡适 B.梁启超 C.李大钊 D.陈独秀
20.设计表格归纳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以下表格事件中,组合正确的是( )
选项
重大事件
标志性意义

创办《新青年》
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

国民党“一大”
宣告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标志着中共走上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1935年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5题,共50分)
21.(10分)【探索之路】
材料一:一百多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要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三:“皇帝……都可以打倒,还有什么陈旧的腐败的东西不能丢掉呢?……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革命所指的是哪场革命?根据材料二说说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3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请用史实证明“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3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场革命的?(4分)
22.(10分)下图是在某一主题的探究学习中搜集的图片资料,请你也参与这次探究活动:
材料一: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一再强调,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华民族抗日全史》
材料二:“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
材料三: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材料三中哪一历史事件促成了这一转变,这一事件的发生有何重大意义?( 4分)
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国共两党的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3)以史为鉴,请说说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什么?(2分)
23.(10分)右图是中国20世纪以来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他们分别创立了各自的思想理论,推动了中国社会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有人说: 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为什么说“黑暗依旧”? 1921年的“曙光”指什么?有何影响?(4分)
(2)材料中两位伟人在20 世纪二十年代,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4分)
(3)结合所学,指出两位伟人在20 世纪二十年代面临的共同时代任务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是在哪次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这一任务的?(2分)
24.(10分)材料一:中国抗日战争重大事件的年代尺:
材料二:
驼峰航线示意图 国共合作宣言
材料三:中、美、英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伤亡损失数据对比表:
材料四:“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桃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 
         ——美国总统罗斯福
(1)材料一中①②分别指什么重大事件?据材料二分析这场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4分)
(2)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中曾提到,1937——1944年美国对中国处于赞赏阶段。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说说当时中国最值得世界赞赏的原因是什么?(4分)
(3)回望历史,留下的不应该仅仅是记忆,更是启迪。综观历史,对比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地位的变化,你认为对今天的中国有何启示?(2分)
25. (10分)材料一: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材料二:……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1915年)受到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场运动?为什么说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3分)
(2)“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是因为该和约中的哪一内容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2分)
(3)材料二中所指20世纪初的新知识分子是怎样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并写出其宣传阵地。这场运动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5分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A
B
D
B
D
C
C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B
C
B
C
A
C
B
A
B
21.(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性质:非正义的列强掠夺和侵略战争。
(2)武昌 三民主义(答“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也可)。
(3)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4)中华民国的成立。(或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或成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2.(1)转变:从不抵抗到坚决抵抗。西安事变。
国共之间进行了十年的内战基本结束,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合作─分裂(内战)─合作。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的主要矛盾。
(3)团结就是力量或加强合作或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俱伤。(言之有理即可)
23.(1)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或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中共一大召开或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2)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共二大。
24.(1)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和援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全民族抗战。
(2)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人民付出了重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3)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等。
25.(1)五四运动,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1)把原来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3)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新青年》。
因为它让军阀混战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