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会考复习资料政治生活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1.我国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特点:对绝多数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3.人民民主的特点: 广泛性(民主权利广泛、民主主体广泛)和真实性 (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物质的保障)4.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我国宪法。(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3)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5. 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②政治自由③监督权6.公民享有的政治性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②遵守宪法和法律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7.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8. 选举方式有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县乡两级以下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实行的差额选举。9. 公民参与决策的民主方式有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10、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①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②有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11. 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途径是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基层自治)12. 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1)渠道、方式: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其他方式: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会区分)(2)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依法行使,坚持事实求是的原则,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3)意义: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1.关于政府: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宗旨:为人民服务 原则:对人民负责。应该做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2.依法行政意义: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3.政府接受监督的重要意义:可以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防止权力滥用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更好的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人民。4.政府的权威是由国家的性质决定的,政府的权威来源于人民。5.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自觉的认可和服从,是区分有权威和无权威的政府的标志。6.政府树立权威的途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7.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地位:在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3.人大代表权利: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享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人大代表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民主选举,直接与间接选举相结合)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政体;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的特点是民主集中制。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6.中国共产党: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基本方式)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4)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见经济部分)8.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9.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要求: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始终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0.我国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容 (P70)(1)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即政治领导)(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5)多档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即人民政协。(性质: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主题:团结和民主)11.主张实行多党制的实质: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12.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特点: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 优越性: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13.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3)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及真实性内容与多样性形式的统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14.我国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平等 团结 互助 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5.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2)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16.我国民族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17.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18.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19. 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1.国际社会的构成: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2.主权国家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3.关于国际组织:政府间的和非政府间的;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4.联合国: 性质: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5.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6.国际关系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7.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8.怎样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 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增强国家实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抵制外国干涉我国内政;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尊重别国正当国家利益。中学生: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自觉履行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9. 说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和平与发展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基础明确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建立国际新秩序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10.我国外交政策: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据: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内容:(1)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基本立场:独立自主(3)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