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素材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上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本文作者是 ,字 ,号 ,他是我国 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父亲 ,弟弟 合称 ,也是 之一,
本文选自 。
唐宋八大家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再读课文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
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愉快地,高兴地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思考
于是,就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卧,睡
共同,一起
徒步徐行
庭院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同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第一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
水的澄澈
交叉错杂
大概是,连词
第二段: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连词,只是,不过
而已,罢了
第三段:惋惜无人赏月。
问题探究
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2.请从文中摘录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细细品味,简要说明景物特点。
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景物特点:月光空灵澄澈、竹柏倒影清丽淡雅
3.体会这一句的妙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是作者的错觉,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说说句中的“闲人”的“闲”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两人之闲,点明主旨。
①反映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②反映了作者身为闲官的闲事。
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暇顾及良辰美景
5.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优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6.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漫步的悠闲,被贬心情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作者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
苏轼当时的心境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
小结
文章通过对庭中澄澈透明的月色极其生动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晋代陶渊明因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愤而辞官回乡,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淡的生活。本文中,作者也以“闲人”自居,这悠闲与陶渊明的一致吗?简述你的理由。
例:作者自称“闲人”,流露了抛却官场烦恼,醉心于自然风物的恬淡闲适,其心境是安宁愉悦的,这与陶渊明是一致的,从“欣然起行”中即可看出。或者:作者自称“闲人”,既流露了抛却官场烦恼,醉心于自然风物的恬淡闲适,也有因不能为朝廷效力的感伤,其心情是极其复杂的,与陶渊明的心情有细微的差别。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