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名称定滑轮和动滑轮执教者课时1课时所属教材目录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工具和机械中的第5节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材分析定滑轮和动动滑轮是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机械,本节课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知道这两种机械的作用,跟前面的杠杆、轮轴相比,难度要小,这种机械没有变形,形式单一,学生容易认识。所以这一节课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从而进行观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实践操作中获得结论。学情分析定滑轮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是太熟悉。因为它的位置比较高,比较隐蔽,真正见到过的为数不多,动滑轮也常与吊钩组合在一起,也不易看到,所以老师在课前要注意搜集一些滑轮的照片,最好是在学生周围熟悉的,但不太注意的滑轮图片,使学生感觉到它与我们生活的接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2、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3、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1、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 “观察法”、“讨论法”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能力。2、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教给学生“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共同探究新课1、观看升旗图片:为什么旗手拉动绳子能把五星红旗升到旗杆顶部?2、观看升旗动漫3、倾听学生发言第一步:指导学生认识研究定滑轮1、教师: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2、教师:定滑轮在升旗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演示升旗的模拟过程。3、巡视、观察、指导。教师:我们发现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那么,定滑轮是不是也有省力的作用呢?4、播放探究定滑轮是否省力的视频,总结实验注意事项5、教师:谁能将定滑轮的特点完整的复述一遍?(复述:利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第二步:指导学生认识研究动滑轮1、教师:播放视频,告诉学生像塔吊的吊钩上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2、教师:那么动滑轮有些什么特点呢?我们该如何研究呢?3、教师:哪组来汇报一下探究计划?4、教师:哪组来汇报一下探究结果?归纳:使用动滑轮大约能省一半的力,但并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1. 学生观看升旗图片及动漫2.?交流发现。3.思考并回答。1、根据提示,学生利用钩码组装升旗的装置,模拟升旗的过程。2、交流:?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的时候,挂有旗帜的那部分绳子会向上移动。说明利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3、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定滑轮是否有省力的作用,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到实验表格中。(1)找来铁架台,在其上面固定好一个滑轮,并穿好线绳。(2)在滑轮两边的绳子上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观察现象。1、学生观看视频,领会什么叫动滑轮。?2、各组学生讨论、制定探究计划,并动手操作。?3、学生整理、汇报探究结果。?4、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并做汇报。从学生实际引入,在学生明确本节探究主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教师是科学探究的主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从观察入手,亲自实验操作,经过分析思考,了解客观现实,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课堂小结2分钟使用定滑轮的特点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使用动滑轮的特点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3、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好处布置作业1分钟课下注意观察,想一想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板书设计定滑轮和动滑轮名称 特点 作用定滑轮 位置固定不动 改变力的方向不能省力动滑轮 随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省力不能改变力的方向教学反思1、本节课基本达到设计的要求,学生能根据要求自主设计出探究方案并动手进行探究,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的结论。2、在探究定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学生提出要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学生完成本实验的探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弹簧测力计对实验的结论进行了验证。3、如果让我从新上这节课我会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预习去搜集资料,将这节课的探究内容与实际紧密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