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苏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苏教版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走进科学
1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在做什么。
2.通过滚小球的实验,说明小孩子也能进行科学研究。
3.认识科学的本质。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
【教学难点】
认识科学的本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斜坡、小球
学生准备:纸、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为什么花会开?为什么草会绿?为什么鸟会飞?为什么天会黑?为什么……
2.什么是科学?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科学是什么。
(1)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开阔一下视野。再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图上的人都在做什么?
(3)简单介绍一下袁隆平和珍妮。
(4)你们还知道哪些科学家?他们是研究什么的?
(5)指导学生记录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6)学生讨论: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2.做“滚小球”实验,初步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1)谈话:你们想不想像科学家一样也来做实验,做科学研究呀。
(2)交流需要什么材料。
(3)交流怎么实验。
(4)交流怎么记录。
(5)交流同桌之间怎么合作。
(6)教师介绍伽利略滚小球的发现。
(三)动手试一试
1.学生说说在他们的生活中有没有滚小球的经历。
2.实验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在哪个位置的球会滚得远一些。
3.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做科学实验,在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做好示范。
在桌上铺一块有刻度标记的绒布,将斜坡架在绒布的一端,将小球先从斜坡上标有绿色标记的地方滚下,记下在绒布上停止时的位置,再将小球从斜坡上标有红色标记的地方滚下,也记下在绒布上停止时的位置,比较它们的远近。
4.如果课堂时间充分还可以将斜坡的坡度变大,同样是从一点往下滚,记下小球滚动的距离,进行比较。
5.实验过后反思在实验的过程中有没有像科学家那样经历观察、实验、记录、发现的过程。
6.阅读大科学家伽利略做的滚小球实验资料,观看动画视频,将自己做的实验与大科学家做的实验进行比较,发现小孩子也和大科学家一样,也能进行科学研究,所以是小小科学家。
伽利略曾在6米多长的斜面上做过这样的滚球时间,用自制的水漏计时,他发现:小球越滚越快。
7.认识科学本质。
了解科学家已经找到的问题答案。
(1)你从小到大提出过什么问题?
(2)哪些问题,你已经解决了,怎么解决的?
(3)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
(4)一起讨论,你觉得这些问题以后会找到答案吗?
了解科学家还未完全找到答案的问题。
(四)总结本课
学生汇报收获。
2、小小工程师
【教学目标】
1.了解工程师,观察工程师在干什么,认识到工程师的工作与科学家的工作有所不同。
2.做一个铅笔加长器,
3.初步让学生有产品设计的朦胧思想以及意识到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工程是什么。
【教学难点】
从活动中产生产品设计的朦胧思想以及意识到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你们认识工程师吗?他们是做什么的?
学生:观察教材图片,说说这些工程师正在做什么。
教师ppt出示一些工程师工作的场景图。交流在你周边认识的人当中有没有工程师,他们是怎么工作的?
学生活动:讨论工程师的工作和科学家的工作有什么不一样?
(二)学习新课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工程是什么。
(1)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插图,边看边说,在小组内、班级内交流工程师是做什么的。
(3)比一比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的不同。
教师小结:工程师更侧重设计、制造。
2.认识工程师的杰作
(1)引导学生看插图,交流工程师的杰作。
(2)引导学生举例说说工程师的杰作。
(3)辨别哪些是工程师的作品。
工程师的杰作不仅体现在高科技的宇宙飞船、高铁、电脑上,建筑、桥梁、园林设计也是工程师的杰作,连洗衣机、电饭锅也是工程师发明的。
3.学做工程师:做一个铅笔加长器。
(1)出示一个短的铅笔,不好写了,怎么办?
(2)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个性化的铅笔加长器,不要求全班统一,就地取材,可以是纸质的、塑料管式的、也可以是木制的、竹制的等。
每一个小组里尽量要有不同的设计制作方案。
(3)制作完成之后,先自己尝试写一写,然后再和同伴交换写一写,比较小组内哪些同学做得比较好。
4.使用买来的铅笔加长器,说说商店买来的有什么独特的设计,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在比较铅笔加长器时,买来的铅笔加长器漂亮、结实、实用,但是自己做的环保、节约、经济,比较时也不是一味地买来的好,那样就失去了设计制作的意义了。
(三)总结本课
学生汇报收获。
3、上好科学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科学教室与普通教室不同;
2.认识到做实验要有一定的规则。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教室发现科学教室的不同之处;
2.通过做比水的多少的实验,认识到实验室要有规矩,并制定公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伴合作,并勇于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到要怎么上好科学课。
2.制定班级公约。
【教具准备】
锥形瓶、烧杯、量筒、烧瓶、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熊大和熊二跟老师说想要来我们科学教室参观下,你们能当他们的小导游吗?你们能给他们介绍下咱们科学教室与其他教室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2.学生回答,教室即时板书。
3.师:同学们回答得真丰富,说明大家平时都是爱观察的好孩子。老师现在再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同学们再好好观察下我们的教室,再说说看,科学教室有哪些不同的呢?
4.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教师随机点评。
5.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的吗?再来说说看?
6.师:同学们真不错,看来等到熊大和熊二来的时候,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能够当个小导游,给他们介绍我们科学教室的特色呀!
二、比较水的多少,养成良好习惯
1.师:同学们,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两杯水,还有一些实验器材,你们想一想怎样利用这些器材来比较到底哪杯水多呢?
2.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教师点评并即时板书。
3.师:老师真高兴,咱们班同学个个都是爱思考的好孩子,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究竟可不可行呢?现在就选取你们需要的器材,开始实验吧!
4.师:“三、二、一”实验时间到。大部分小组同学都完成了吧?没有完成的小组动作是有点慢哟,下次记得加快点速度。
5.师:你们现在知道哪杯水水多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6.师:你们觉得谁做的最好?为什么?
7.师:老师觉得第X组同学做的最好,大家注意到了吗?他们做实验的时候最安静,交流也是小声的。(停顿几秒,让学生思考。)你们在实验的过程中觉得哪些行为是值得学习的,哪些行为是我们不提倡的?
8.学生回答,教师结合点评、适时板书。
9.师:同学们,大家看黑板上,我们列出这么多的建议,老师整理下制定成我们科学课的学习守则。
三、总结全课,加强印象
1.师:同学们,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发现了我们科学教室与普通教室的不同,也制定了我们科学课学习守则,老师希望在今后科学课的学习中大家要自觉遵守,互相督促。
【板书设计】
上好科学课
找不同:桌子-------------
比较水的多少—— X 号杯多 X号杯少
交流时要轻声
别人发言要认真听
科学课守则 取放器材注意安全
实验结束要收拾整理
未经许可不要乱尝东西
第二单元 用感官观察
第四课 认识感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别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
2.知道观察就是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获得事物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感觉器官来感受信息的获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伴合作,并勇于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难点】
1.知道运用感觉器官来观察事物。
2.表达用感觉器官观察的结果。
【教学准备】
课件、眼罩或蒙眼的布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代大家做一个“猜猜我是谁”的游戏。
(讲述游戏规则,请一个学生上台蒙住眼睛,再请几个学生依次上前说:“猜猜我是谁”,蒙住眼睛的学生说出名字)
师:同学们,刚才的游戏XX同学是用什么方法猜出说话的同学是谁?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教师结合点评!)
师:同学们,第一节科学课老师就告诉你们,小学科学课要学会观察,那你可知道我们观察大自然的事物是用身体的什么器官来观察?谁先来告诉大家(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教师互动指导、随机点评。)(即时板书)
师:同学们,我们观察大自然的事物是用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还有手这五种感觉器官,它们又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感官。(即时板书)
师:同学们,我们不仅仅是用手去触摸感觉事物哦,我们全身的皮肤都可以感觉事物哦!(皮肤是全身分布最广的感觉器官,例:挠痒痒 、太阳晒、冷风吹等)
二、活动体验、感受感官。
(一)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
师:同学们,翻开《科学》课本13面。大家认真看一看第一幅彩图,说一说你们观察到了哪些小动物,等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看哪个同学最会观察。
师:同学们时间到,用你们的手指头来告诉老师你们观察到了几种动物啊?
师:现在我们请找到最多小动物的同学来告诉大家,他都观察到了哪些小动物。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教师结合点评!)
师:你们经过其他的同学的提示,现在是不是也发现刚才没有看到的小动物啦?
(二)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
师:同学们,接下来请你们用自己的耳朵来感受一下我们的周围的声音。我们闭上眼睛一分钟,静静的。等会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这一分钟里面,你的小耳朵都听到了什么。徐老师看看,谁的小耳朵最灵敏。现在“三、二、一、开始!”,闭上眼睛,静静感受。(教师播放声音的课件)(板书——听)
师:同学们,可以睁开你们的眼睛了。谁想先来说一说刚刚都听到了什么呢?
(学生说自己的听到的声音,教师结合点评!)
师:嗯,同学们的耳朵真的很灵敏!听到了这么多的声音。
师:同学们,我们的耳朵能通过听声音来观察事物,所以用耳朵听也是观察事物的好帮手!
(三)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杯液体,一杯是牛奶,一杯是白开水。请一位同学上台来,蒙上眼睛先用鼻子闻一闻,说出,哪一杯是牛奶,哪一杯是白开水,然后再分别尝一尝,看看你的判断正确吗?(板书——闻、尝)
(一学生蒙眼闻一闻后说自己的发现,教师结合互动指导)
师:同学们,在科学实验中应该怎么“闻”呢。(教师示范正确的方法)同学们现在都模仿老师做一下。
师:同学们,不仅仅在科学实验中,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会出现我们用眼睛观察不出来的物品,我们需要用鼻子的嗅觉来判断。有时候啊我们不能确定这个物品是否安全,千万不能用品尝的方法,只能用这样“闻”的方式,它可以保护我们自己,减少伤害。
师:我们通过鼻子闻,舌头品尝的方法也能够帮助我们观察,得到信息。
(四)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
师:同学们,你们说我们还可以利用什么感官呀?(手、皮肤)现在,你们摸一摸书本,摸一摸桌子,然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呢?(板书——摸)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教师结合点评!)
师:老师现在考考你们,现在闭上眼睛,就让你们用触觉感受,你们能够分辨出哪个是书本,哪个是桌子吗?
三、总结全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我们的感觉器官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这些器官是我们身体很重要的感觉器官,我们可以运用这些感觉器官来观察周围的事物。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大自然中有些动物的感官特别灵敏,比如狗可以闻出极其微弱的气味,飞在高空中的老鹰能发现地面的小田鼠。现代科学就模仿这些动物的本领创造出很多高科技的东西。(电子鼻、电子眼 等)老师希望你们现在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了也能当个发明家。
5、感官总动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观察需要用到多种感;
2.学会用各种感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品茶、观察蜡烛等活动说出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2.在品茶活动和与同伴一起来观察蜡烛的这些活动中尝试发现并交流事
物的更多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伴合作,并勇于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多种感官;
2.能够有意识的全方位的动用各种感官来观察并描述一个事物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蜡烛、菊花茶、绿茶、红茶、眼罩、火柴。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识。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感官,先在请同学们和自己的同桌互相说说看,我们有哪些感受器官。
师:同学们,你和你的同伴都掌握了吗?我们一起来再复习下,我们的感觉器官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全身的皮肤(手)。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来品一品茶。你们品过茶吗?
师:你们是怎么品茶的呀?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三、感官总动员。
1.大家来品茶。
师:看来同学们是品茶小能手哦!不过啊,今天我们科学课的品茶可是带着我们科学特色的哦!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问题问大家哦,听到“品”这个字,你们会想到运用什么感官呢?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看看要怎么品茶哦!
温馨提示:
①闭上眼睛;
②喝一口茶,记住是什么茶;
③捏住鼻子再喝一口。
师:同学们,现再清楚我们的实验该怎么做了吗?那么开始实验吧!
师:321,时间到。哪一位同学先来回答下,刚刚品茶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师:同学们,你们刚刚捏住鼻子再喝一口茶的时候,觉得还是你们刚才喝的那种茶吗?
(学生回答)
师:要是刚才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老师再给大家一个机会,现在你们选一杯茶再体会下。
师:现在你们说一说,捏住鼻子再喝一口,还是刚才喝的茶吗?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通过这个实验啊,同学们发现,吃东西时候,舌头和鼻子总是一起工作的。
师:同学们,回忆下,当我们生病的时候,鼻子塞住了,是不是觉得吃东西很没有味道啊?
2.观察蜡烛。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品茶,用到了鼻子和嘴巴这两个感觉器官。现在我们进行下一个观察实验。
师:同学们,接下来是观察蜡烛。要求大家动用五官认真观察点燃蜡烛前蜡烛的样子和点燃蜡烛后蜡烛的样子,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比一比看,谁观察出最多它们的特点。
师:同学们,我们这个实验会接触到火哦!你们说说看,火危险吗?所以老师要跟大家强调下安全的问题,大家要很认真的听哦!
温馨提示:
①由老师将蜡烛点燃;
②不要把蜡烛碰倒;
③小心蜡烛滴下来的蜡油;
④小心不要被蜡烛的火焰烫伤;
⑤出现什么任何意外先告知老师;
⑥懂得合作,不要争吵,要有秩序。
师:大家都清楚怎么进行这个实验了吗?现在开始实验。
师:321,实验结束。哪个小组愿意先来分享下。说一说,你们小组一共发现了几个特点,分别用什么感官观察到的。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大家都观察到了蜡烛燃烧前和燃烧后与好多不一样的地方。而这些观察到的结果啊,仅仅通过我们身体的一个感官是实现不了的,需要我们的多种感官配合,才能观察到。
四、联系生活、总结全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吃西瓜呀?那你们知道如何挑选到一个甜甜的西瓜吗?
(同学回答)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有经验的人是如何进行挑选西瓜的。(播放视频)
师:同学们,你们说说看,视频里的人挑西瓜的时候用了几种感官啊?
(学生回答)
师:是的,我们要挑选一个西瓜,要看一看纹路是否清晰,听一听声音是否清脆,掂一掂西瓜轻重是否合适,按一按西瓜是否紧实,如果能闻一闻、尝一尝就更准确了。
师:同学们,无论师在我们的科学上还是我们的生活中呢,想要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常常需要动用多种感官。
6、 借助工具观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观察可以借助工具。
2.学会使用放大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各种工具,知道借助工具可以帮助观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伴合作,并勇于交流自己的想法。
2.愿意接触新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借助工具可以帮助观察。
2.学会使用放大镜。
【教具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永久载玻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次的科学课,我们知道了有时候观察事物单靠一个感官是不够的,我们想要全面的认识一个事物,常常需要动用多种感官来配合。
2.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还要跟大家分享一个观察事物的新方法——借助工具观察,它对我们观察事物会有很大的帮助哦!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板书课题)
二、借助工具观察。
(一)借助放大镜观察。
1.师:同学们,现在请大家看看自己左手的大拇指,用自己的铅笔,把看到的手指上的纹路画下来。
2.师:同学们,你们都可以把自己的手指头的纹路看清晰吗?
3.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教师随机点评。
4.师:是的,有的同学看的不是很清晰,我们要怎么办呢?同学们想想办法。
5.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教师结合点评指导。
6.师:同学们,刚才有同学提到了可以借助放大镜来观察我们的手指纹路。同学们认识的知识面真广泛,能够想到可以借助放大镜来观察。但是你们知道怎么使用放大镜啊?
7.师: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手执放大镜来回移动,直到看清楚。 千万注意!不能用放大镜来对着太阳看。这样会伤害自己的眼睛。都听明白了吧!
8.师:现在老师把放大镜发给大家,同学们观察下自己的两只手的大拇指的纹路长的一样吗?
9.学生动手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大拇指纹路,教师巡视指导。
10.师:同学们,观察后请大家翻开《活动手册》第6面。看到你的指纹跟哪个图像,你就在那个图下面打钩。
11.师:今天我们用了两种方式来观察我们的手指的指纹,一种是直接用我们的眼睛观察,另一种是借助放大镜来观察。同学们你们有发现什么不同嘛?
12.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教师随机点评。
13.小结:同学们,我们对比了用眼睛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我们可以感觉到借助放大镜观察可以帮助我们观察东西看得更清楚。
(二)借助显微镜观察。
1.师:同学们,老师手上有一个植物的永久装片,你们能看清楚里面是什么吗?用放大镜再试试看。
2.师:同学们,这个植物的装片,我们用眼睛看观察不了,借助放大镜也观察不了,要怎么办?
3.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教师结合点评指导。
4.师:同学们,这时候我们就要借助另一个工具来观察啦——显微镜。同学们,这是显微镜,它的放大倍数有1200倍。也就是它可以把物体放大1200倍。是不是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很微小的事物啊?
5.师:同学们,现在老师这里有三台显微镜,三个显微镜下分别是不同的植物装片。每个小组先观察一台显微镜,等其他小组观察完后,再进行另一台显微镜的观察。请看老师的温馨提示:
①显微镜在观察前是需要进行调试的,老师已经帮大家调试好了。大家不要去碰显微镜的旋钮。
②观察的时候要有秩序,不要争吵。
③先观察好的同学,静静地回到位置做好。
6.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7.师:同学们,你们都观察到了什么呀?
8.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教师随机点评。
9.师:同学们,我们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可以观察到很微小的事物,帮助科学家们研究很多问题。同时,我们借助工具观察还要注意选用合适的工具。比如说,我们要观察手指头的指纹,用显微镜观察是不是有点大题小用啊?
三、认识各种观察工具。
1.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安静下来,大家试试看能不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啊?听不到是吧?现在老师跟大家一起听听看,借助工具,我们的心跳是什么样的?
2.师生借助听诊器听心跳。
3.师:同学们,你们还能举一举生活中借助工具观察的例子吗?
4.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教师随机点评。
5.师:同学们,我们看课件,这是天文望远镜,它可以帮助我们观察遥远的星空;这是双筒望远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远处;这是后视镜,在开车的时候可以让我们看到后面的车况;这个显微镜我们刚刚使用过,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很微小的事物;这是盲杖,盲人借助它敲打地面,可以知道路面是否有障碍物;这是助听器,可以帮助听力不好的人听到声音。
6.师:同学们,我们借助了各种各样的工具,不仅仅在科学上,帮助科学家研究发明事物,在生活中同样是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很多的便利。
第7课 做个小侦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脑会对观察到的现象产生猜测。
2.认识到猜想是需要依据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猜测活动,感受大脑的思考功能
通过实验认识到猜想不一定正确,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验证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世界产生好奇,乐于动脑思考。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区分事实和猜想。
2.将观察到的事实与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建立起合理的联系。
【教具准备】
碰碰球、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识,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通过前面几周科学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观察事物可以用我们的感觉器官,但是要全面的认识一个事物,发现事物的奥秘,只用感官去观察,能做到这些吗?
2.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机点评。
3.师:对了,我们如果要全面的认识一个事物,发现这些事物的奥秘,只用感官去观察是不够的,还必需要学会用大脑来思考。你们有没有听过大侦探破案的故事啊,那些著名的侦探个个都是很会用脑思考的人,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学做一个小侦探。(板书课题)
二、学会观察,引发思考。
1.师:同学们,大家观察下这几幅图,您都看到了什么呀?思考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啊?
2.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教师结合指导点评。
(想一想蒲公英的种子它为会飞到空中?菜叶上为什么有这么多孔洞?两只小狗为什么都在吐舌头?)
3.师:同学们,我们观察事物首先要学会提出问题:为会么会这样?然后动脑思考。因为每一幅图出现的现象都有对应的原因,而也正是通过图中的现象来推测这个原因的。这也是老师上课一直强调的,我们的猜想需要依照证据的,不是空口无凭的。
4.师:第一幅图是因为风吹过来了,蒲公英的种子它才会飞起来;第二幅图上的菜叶是虫咬的所以才会有一个个的小洞,可能;第三幅图上的两只狗狗是因为天气太热了所以一直在吐舌头。
三、观察图片,引发猜想。
1.师:同学们,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一副图,你们开动脑筋思考下,到底是谁破坏了蜘蛛网啊?和你们的同桌说一说你的猜想。
2.师:有哪个小组的同学要先来和大家分享下你们的猜想呢?
3.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机点评。
4.师:哇,同学们的猜想好丰富啊~老师通过大家的描述啊眼前出现了好多画面。大家的猜想是不是都有可能的呀?
5.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雪地上有小动物的脚印,究竟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家先和同桌交流下,说一说你们的猜想。
6.师:同学们,每个小组派一个同学来汇报下你们小组的猜想结果。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猜想最合理,也最丰富。
7.学生小组汇报,教师指导点评。(教师适时追问猜想的原因。)
8.师:同学们,我们会发现,这两幅图我们的猜想和之前三幅图的猜想很不一样。前三幅图中看到的现象其中原因是单一的,而我们后面观察的这两幅图,同学们会有多种的猜想,这些猜想并不是唯一的。而事实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不知道,如果想要知道就需要寻找到更多的证据。
四、动手实验,进行验证。
1.师:同学们,看老师手上的这个东西,它叫碰碰球。同学们,大家猜想下,老师要是把一个球拉起来,放手,会发生什么现象?
2.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机点评。
3.师:同学们的猜想师究竟是不是正确的呢?科学讲究的是真凭实据。接下来我们需要通过做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大家可要认真观察咯。
4.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5.师:大家都看清楚了吗?现在,你们再猜想一下,要是老师拉起两个球,然后放手,会发生什么现象?
6.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教师结合点评。
7.师:要是老师拉开三个球呢?
8.师:同学们我们的猜想有时候不一定是正确的,所有的猜想我们都需要去验证,最终验证的结果才是我们最后的答案。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恐龙的故事吗?那你们知道为什么恐龙会灭绝吗?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教师结合指导点评。
师:同学们,科学家们一直在推测和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能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可能是火山喷发,也可能是其他原因。而这些啊,还需要找到更多的证据去验证我们的猜想。老师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去研究它。
【板书设计】
做个小侦探
发现问题
推测原因
用脑思考
8、暗箱里的秘密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5-2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兔子在土山中的逃跑路线,认识什么是暗箱。
2.通过阅读,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暗箱。
3.猜想暗箱里的情况,知道一些解暗箱的方法。
4.在解暗箱的过程中,如果意见不一致,需要交流、磋商、重新取证。
【教学重点】
猜暗盒里障碍物的位置。
【教学难点】
使用多种方法,体察小球滚动时暗盒里的状况。
【教学准备】
教师:暗箱教具,不透明的纸盒子,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一个小暗盒。
【教学过程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启发思考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观看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狡兔三窟,在观看的时候大家思考:发生了什么事情,说说兔子是怎么逃跑的?
生:狼想去抓兔子,但是兔子跑洞里面了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兔子钻到一个洞穴里,又分头跑到了两个位置
师:你也有一个爱思考的好孩子,竟然发现他们是分头跑的。
生:因为从一个洞口进去,但是从两个出口出来的,所以应该在洞穴里面分开的。
师:为什么看出是分头跑?
生:兔子从一个洞口进去,但是分别从两个洞口出去的。
师:大家猜想一下怎么会跑到两个出洞的口呢,里面可能有哪些秘密呢?
生:可能兔子洞里面又挖了一些通道,通过去的(你很善于思考)
生:里面应该有通道,不然里面都是土,兔子就钻不过去(你很善于推测)
总结:兔子的洞穴有什么特点?
生:它的里面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
生:只能看到外面,通过外面推测里面的东西。
总结:有许多东西像洞穴一样不方便打开,人们只能靠各种信息猜想里面的情况,科学家们就给这类物体一个形象的名字,叫做暗箱。他们都既不能打开,又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内部状态。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去探究一下暗箱里的秘密。(板书课题暗箱里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猜想兔子在土山中的逃跑路线,说明什么是暗箱,并将学生的视角聚集到解暗箱上来,为下一步学习怎样解暗箱奠定基础。】
二、实验操作,解暗箱
(一)画兔子在土山中的逃跑路线
刚才同学们对于兔子在图山中的逃跑路线有了自己的 猜想,现在把你的猜想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根据猜想在导学单上画一画兔子在土山中的逃跑路线。
师:请同学们分享和展示你画的逃跑路线,自己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样画?
评价:这位同学说的很精彩,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
【设计意图:如果说上一课是对眼前看到的事实进行猜想,第一个活动,猜想“兔子在土山上的逃跑路线”,这是从感知现象入手,知道打不开的山洞就是一个暗箱。引导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内部进行猜想,并引出暗箱的概念。】
(二)解暗箱
1.操作注意
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神秘暗箱盒子,盒子里面有一个橡皮和一个小玻璃球,通过玻璃球的滚动来判断盒子里面障碍物的位置。活动之前,先请一位同学到讲台示范一下怎样操作,说一说你是怎么做这个实验的。
生:我觉得盒子要平着放,如果竖着放,小球不好滚动,(你的建议很好)
生:晃动的不要太快,否则听不清里面的不同声音(很细心的学生,你真棒)
总结:有两位同学给大家提了一些好的建议,老师这里有一位聪明可爱的皮皮猴也想了也有些建议,大家要不要看一看,展示PPT。
实验注意事项:
(1)盒子是封死的,打不开。
(2)每一位同学都实验一次,交流自己的想法
(3)把橡皮在什么位置画在导学单的长方形的盒子里。
(4)在解暗箱时主要靠听觉和触觉,全班要尽量保持安静。
2.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探5-8分钟,然后汇报答案。
3.汇报结论
小组里面选一个人说自己组实验结果,画的依据是什么?
生:我们组觉得障碍物在最左边,因为觉得左边比较的重一些,还有小球碰到其他地方都很响,但是碰到左边不怎么响。
师:这个小组有了自己的 实验结果,并且做实验时将自己的结果画的很标准,你们组团队合作能力很棒。还有其他组不同发现吗?
生:我们组意见不统一,有的说在左边,有的说在中间,所以我们组不知道怎么画了?
师:既然每个人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请他们说一说他们的理由好不好,其他同学注意倾听,想一想你在做实验时,是不是也遇到这样的情况呢?
生1:我觉球向左边滚得时候声音不太大
生2:我觉得球在通过中间时,不太快,觉得小球在中间。
如果我们的实验结果和别人不一样的时候可以怎么办呢?
生:可以多做几次实验,听准确,不能瞎猜
生:也要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不要争吵,以理服人。
师:我们同学可真有智慧和想法,能给同学们那么多好的建议,如果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要多试试,多交流,像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们他们也是要反复的做多次实验才成功的。老师相信,你们只要善于观察和实验,也会成为小科学家的,加油。
总结: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画出了你们心中橡皮的位置,下面老师为了验证的猜测,现场把暗箱打开给大家看看,你们实验猜测的结果和实际一样吗?
师:大多数学生的实验结果和实际一样,还有一些学生实验结果和实际的有出入,不用着急,课下咱们还可以继续在小组里面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是判断暗盒里的障碍物在什么位置,这是来具体认识一个暗箱,并通过一定的方法收集里面的信息。在活动过程中,当意见不一致时认真听取同伴的意见,猜想要有理由,不能瞎猜,实验要多做几次,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交流,渗透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展示暗箱应用,丰富感性认知
1.医生用听诊器检查身体
谈话:现在进入了秋冬季了,我们同学们平时感冒咳嗽了过吗?到医院医生是怎么给你检查的?
生:伸舌头看看,
生:医生拿听诊器帮我听一听胸部
师:大家想一想,这种情况下什么是表示的是“暗箱“?
生:我的身体,肺部
师:是的,我们身体可以看做一个暗箱,医生用听诊器听人体内的呼吸声音和心跳声音,来判断心肺工作的状况。播放介绍听诊器用途的短片。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了解自己身体就是一个暗箱,人们就是通过听诊器等工具帮助医生了解身体里的秘密,从而正确的诊断病因来治疗病人。】
2.扮演病人和医生游戏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起观看了视频,现在我们来玩扮演医生给病人听诊的小游戏。
规则:请两位同学,一位同学做医生,一位同学扮演病人。
师:我们同学们认真观察他们听诊器的使用是否正确?他们合作的怎么样?
生:他们俩互相配合。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的都很积极,你们是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模拟医生使用听诊器,使学生学会使用听诊器,并且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身体“暗箱”,体会解暗箱时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帮助判断。】
3.观看视频
(1)火车检修
谈话:大家坐过火车吗,猜想一下怎样给火车检修呢?下面跟着铁路检修叔叔来看一下他是怎么工作的吧。播放一段铁路维修的视频。
说一说你的感受,他是怎样检修的?
生:敲一敲听声音
生:摸一摸,拉一拉,看看电线是否松动。
师:同学们观看的很认真,能够从视频中得到这么多信息,老师给你点赞。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看视频,学生了解自己坐过的火车是怎么检修的,体会用手晃一晃来确定线缆是否松散,用工具敲一敲车轮听声音来判断车是否有裂痕。使学生体会科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可以应用在生活中。】
(2)地下水管检修
我们每天都会用到水,大家知道水是怎么到你家里的吗?
生:管道运到家里
师:看样生活中你很善于观察。我们每天用到水是从自来水公司通过很多管道运到家里的,通常水管都是埋在地下的,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不知道哪段水管漏水了,你怎么来检修呢?猜想一下
生:可以挖开修理
师:挖哪里呢,是不是把从自来水公司到你家的所有水管都挖开看看是哪里漏的呢?
生:那样太麻烦,
师:大家一起想想有没有办法呢?
生:可以沿着水管看看有没有漏出来的水或者听听有没有漏水声音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善于思考。其实我们地下水管检修工有更加好的办法,大家想不想看一看。播放一段听漏的视频。
通过观看,你知道了什么新知识?
生:可以用听漏器来听,这样听到更清楚,很方便检修地下水管。
师:你真是我们班学习的小标兵。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水管的漏水检修视频,了解生活中有很多解暗箱的事例,人们就是通过各种工具和方法了解暗箱里的秘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既加深了学生对什么是暗箱的认识,也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这节研究了很多趣的问题,我们一起回忆一下,通过“狡兔三窟”这个动画片,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兔子的洞穴就是一个暗箱。(说的好)
师:通过探究橡皮的位置活动,知道解暗箱需要依靠什么?
生;手摸摸,晃晃,耳朵听声音,眼睛看一看(说的很完整)
师:通过听诊器,检修火车,检查地下水管的视频,你知道了什么?
生;可以借助工具来检测看不到的东西
生:解暗箱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这么多的知识,你们的表现很棒。回到家里可以找一找你们家里有没有类似暗箱的物品,可以给爸爸妈妈说你猜的方法和过程,应用一下今天所学的知识。老师相信你们会应用自己的慧眼聪耳和巧手探索出更多暗箱里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对什么是暗箱的认识,让他们了解生活中有很多“暗箱”,以及解暗箱的目的。】
五、板书设计
9、 树叶变黄了
【教学目标】
知道银杏树叶师从弧形的地方开始慢慢变黄的。
2.猜想树叶变黄的过程,并选择一种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
3.乐于观察身边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
1.对树叶变黄的渐进过程进行合理猜想。
2.收集落叶进行排序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教学准备】
树叶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识,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东西不方便打开,我们只能靠各种信息猜想里面的情况。而我们的猜想是基于我们的搜集证据,不能凭空感觉。
2.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银杏树吗?有没有见过千年的银杏树?老师今天就请来了这位树爷爷,我们现在一起通过视频来欣赏一下。
3.教师播放有关银杏树视频,学生观看。
4.师:同学们,你们可知道秋天到了,哪些树的叶子会变黄呢?
5.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教师点评指导。
6.师:同学们,今天这一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探究树叶变黄的奥秘。(板书课题)
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师:同学们,大家都觉的银杏的树叶变黄很好看,那你们有没有认真观察过,这银杏的树叶究竟是怎么慢慢变黄的?是整体慢慢变黄?还是从中间向边缘变黄的?或者是从边缘向中间变黄的?还是说是从下往上变黄的?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2.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教师点评指导。
3.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徐老师常说的我们科学讲究的是什么吗?对了!科学讲究的是真凭实据。我们得去收集证据。你们小组再讨论一下如果让你们去收集银杏树树叶变黄的证据,你们会怎么收集?
4.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5.师:现在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把你们小组搜集证据的方案和大家交流一下。
6.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评指导。
7.师:同学们,老师现在发给你们几张银杏树叶的图片,你们通过观察,来告诉老师,银杏树的树叶到底是怎么变黄的?记得,要依据你们的证据哦!
8.学生观察图片,教师巡视指导。
9.师:老师现在请上一节课表现最好的小组中表现最好的同学来说说看。
10.学生说自己的观察发现,教师点评指导。
11.师:同学们,在大家没有观察银杏树的图片的时候,大家对银杏树树叶师怎么慢慢变黄的猜想有好几种。但是当我们通过搜集证据的过程中,我们的答案就开始明朗了,我们知道了银杏树的树叶变黄的过程是从边缘到中间的。所以,同学们,有时候我们的猜想不一定是正确的,它需要我们通过搜集更多的证据来验证猜想。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接下来徐老师考考大家,你们知道秋天还有什么树的树叶会变黄啊?
2.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教师点评指导。
3.师:同学们,老师再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到了秋天树叶会变黄的树。(教师播放PPT中的视频。)
4.师:同学们,现在大家知道它们的树叶是怎么变黄的吗?所有的树叶都跟银杏树的树叶那样慢慢变黄的吗?
5.学生说自己的观察发现,教师点评指导。
6.学生完成活动手册第9页,教师结合点评指导。。
6.师:同学们,有关树叶变黄的奥秘这个答案老师暂时不告诉大家,希望你们继续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得到树叶变黄的秘密。
【板书设计】
树叶变黄了
观察发现
猜想
收集证据
验证
10、 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自然物,什么是人造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类活动知道人造世界和自然世界的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勇于表达自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什么是自然物,什么是人造物。
2.了解自然物是怎么变成人造物的。
【教学具准备】
卡纸、树叶、剪刀、透明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树叶变黄了,我们一起观察了银杏树的树叶,知道了银杏树的树叶是先从边缘黄到里面的。老师再问一问大家,这些银杏树是生长在哪里的呀?是不是在自然界啊?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机点评。
3.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板书课题)
二、看一看,说一说。
(一)了解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
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自然界啊,有很多美丽的景色,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教师播放有关自然界的视频)
2.师:同学们,像这样的景色就是自然世界。
3.师:同学们,我们再来欣赏以下这几张图片(教师播放人造世界的图片:别墅、游乐园、乐高世界)
4.设问: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的这几张图片它是自然世界的吗?
5.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机点评。
6.小结:是的,刚才你们看到的这几张图片中的事物啊,它们都是人工制造的,像这样人工制造的东西就属于人工的世界。
三、看一看、找一找。
(一)区别自然物与人造物。
1.师:同学们,老师现在要考考你们啦!刚才我们了解了什么是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那么现在你们能够区分什么是自然物,什么是人造物吗?
2.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教师结合点评。
3.师:同学们,我们再一起来看一看这些图片,(教师播放图片)你们说说看它们哪些是自然物,哪些是人造物。
4.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教师结合点评。
5.师:现在我们加大难度,在同一张图中找出哪些是自然物,哪些是人造物。
6.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教师点评指导。
7.师:是的,像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云、太阳、树木等等都是自然物,而经过人为加工过的事物,或者人工制造的事物就是人造物,就像手机、房屋、飞机等等都是人造物。
8.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呢离不开大自然,我们的身边不仅仅有自然物也有人造物,现在大家再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中,有哪些是自然物,哪些是人造物。先别着急,思考一下在自己的 小组中和大家一起分享。
9.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10.师:现在老师请一位刚刚表现最好的同学来跟大家来分享一下。
11.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教师点评指导。
12.小结:同学们,刚才大家都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来区分我们教室中的物品哪些是自然物,哪些是人造物。
四、想一想,做一做。
(一)制作植物贴画。
1.师:同学们,老师先给大家播放几张精美的植物贴画,你们看一看,想一想你可以制作什么样的植物贴画。
2.这里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园区里的树叶,还有纸、剪刀(提醒安全)、双面胶等材料,大家现在可以开始动手制作一幅简单的剪贴画。时间是十分钟!
3.师:时间到啦~同学们可以互相分享一下自己的作品。
4.师:同学们,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常常利用自然材料制造物品。比如,我们利用自然界中的树制作成木材,然后再制作成桌椅家具等等。你们还能够举类似这样的例子吗?
5.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教师点评指导。
6.师:同学们,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是自然世界,什么是人工世界,也会区别什么是自然物,什么是人造物。而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大自然的,所以,我们要懂得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11、 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上存在很大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影片、对比、交流理解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上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善于交流,勇于表达自己。
【教学重难点】
1.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2.学生对于远古时代的生活比较陌生,对发展进展难以理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古时候的人事怎么生活的吗?
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3.师:同学们,大家说了这么多古时候的人可能生活的状态,大家有没有觉得古时候的人们的生活和现代我们的生活不一样啊?
4.师:是啊,古时候的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上都不一样,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衣食住行的变化。(板书)
二、看一看,说一说。
1.师:刚刚我们说了那么多古时候的人生活情况,有的同学可以想象的出来,但是有的同学可能还是觉得有点不太明白。现在我们一起通过小短片来了解下吧~
2.播放小短片,学生观看。
3.师:同学们,看了这个短片,你们愿意回到古时候生活吗?为什么呀?
4.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5.师:同学们,刚刚大家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你们说说看,喜欢现在的生活吗?为什么?
6.学生回答,教师从衣食住行这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7.师:同学们,我们说了这么多古时候和现在的不一样,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变化是怎么一步一步产生的吧。
8.展示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的图片给学生看。
9.师:同学们,你们看一看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啊?
10.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三、想一想,说一说。
1.师:同学们,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呀,你们觉得生活中哪一样发明最方便?为什么?小组进行讨论下。
2.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3.同学们,现在看屏幕,如果我们要把大米磨成米粉,你们觉得用哪一种工具比较省力呢?
4.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5.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对比了从古至今人们生活的变化,发现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了科技。所以啊同学们,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学习,然后以后也能发明出让人们生活更加便利了的产品。
12、 轮子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轮子的作用和发明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推重物对比活动,体会轮子的省力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轮子的作用和发明过程。
2.动手制作小车。
【教学具准备】
办公室转椅、乐高、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进行一个团队行动小体验。看,老师这里有一张从办公室搬来的椅子,还有一张是我们科学教室的椅子。现在请仁弘同学坐在这张科学教室的椅子上,大家从教室这头将仁弘同学运到教室那头去。
2.学生团队合作,执行任务。
3.师:同学们,现在老师再请仁弘同学坐在这一张办公室的椅子上,你们同样将仁弘同学运到教室对面去。
4.学生再次开始团队行动。
5.师:同学们,通过刚才两次的团队小体验,你们觉得用那种方式来运仁弘同学会更容易啊?
6.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机点评。
7.师:那你们再说一说,这是为什么呀?
8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教师结合点评指导。
9.师:是的,我们教师办公室的椅子上有轮子,因为有了轮子你们就可以很轻松的将仁弘同学运到教室另一边,甚至仁弘同学不用站起来,也不用别人帮助自己动动脚,就可以到达教室另一边。生活中有了轮子,我们不仅仅能够省力,还能够省时间。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轮子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看一看,说一说。
1.师:同学们,刚才在我们的团队行动小体验中,大家都觉得用没有轮子的椅子运仁弘同学,实在是太累了,但是在轮子还没有被发明出来的时候,那时候的人啊只能用这样笨拙的方式进行。
2.师:那轮子是怎么被发现出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轮子的发展历史。(放映PPT)
3.师:最初人们用滚木运送重物。后来人们用木头做成了轮子,发明了车。再后来,人们把木轮挖空,装上轮辐,车跑起来更轻巧了。之后,人们又给木轮套上铁皮,车轮变得更结实了。现代,人们又发明了有弹性的橡胶轮,坐在车上更舒服了。如今,人们仍在不断地改进轮子。
4.师:同学们,刚才听老师讲了轮子的故事,现在你们可以复述轮子的故事吗?哪一位同学先来说说看,看谁说的最棒。
5.学生说轮子的故事,教师点评指导。
三、想一想,做一做。
1.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轮子的故事,现在你们就利用乐高的轮子,来进行拼装一个带轮子的小车底座吧,比一比谁的小车最灵活。(强调只要底座)
2.师:大家都明白了吗,明白了那就开始动手制作吧。
3.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师: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一看谁的作品做的最好。
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结合点评指导。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课。
1.师:同学们,轮子在我们生活中不仅仅在汽车上运用到,还应用在很多地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各种各样的轮子。(播放图片)
2.师:同学们,除了老师举的这些例子,你们还知道在我们生活中哪里运用到了轮子吗?
3.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教师结合点评指导。
4.师:同学们,轮子是一个很伟大的发明,不仅仅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也让我们更节省了时间。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和自己的努力,将来也能发明出了不起的产品。
【板书设计】
12轮子的故事
滚木 木轮 装轮辐 套铁片 橡胶轮
轮子的应用
专项学习 像工程师那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程师工作的一般过程。
过程与方法
模仿工程师不断地改进自己设计的空气动力小车。
动手制作一辆空气动力小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白做一件事物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要有耐心。
【教学重难点】
1.动手制作气球小车。
2.怎样让自己的气球小车跑的更远。
【教学准备】
小车、气球、透明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前课,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上周再一次一起制作了空气动力小车,头一次的制作过程中,同学们说遇到的问题是:漏气和绑不紧。通过上一节课的尝试,同学们你们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了吗?
1.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师:同学们,那么在第二次制作空气动力小车的过程中,你们有遇到什么问题吗?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再继续课程——像工程师那样……(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来试一试,看看我们能不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动手实验,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上课为什么第一小组的同学的第一次制作的时候用牛奶的吸管,小车不会动呢?
学生回答,教师记录。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根据大家的猜测来进行实验,验证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
学生和教师一起做实验,验证。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做实验,验证了我们的猜测是否是正确的。我们来回顾下我们刚刚都进行了哪些思考的流程啊?首先,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牛奶吸管制作空气动力小车,小车不会动?接着,我们进行了猜想:……然后我们一起设计了实验。设计完实验我们马上进行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是正确的。最后,我们进行了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回答。)
师:同学们,刚刚的的这几个过程啊,就是我们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课。
师:同学们,要是我们想做空气动力小车,我们却没有现成的小车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办呀?能不能用身边的材料来做一个呢?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师:同学们,这是老师制作的小车,你们观察下这个小车是用哪些材料制作的呀?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同学们,其实我们的双手可是有超能力的哦!平时要多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就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发现,就会创造出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