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生姓名年 级学 科上课时间教师姓名课 题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目标1.掌握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和夏商周政治制度2.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推动作用教学过程考点过关学生笔记/[同步考点1]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定义: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代表: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特点: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学会用火(2)新石器时代时间:距今约1万年定义: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特点: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发展:多元一体,中原核心(3)仰韶文化时期时间:距今约7000-5000年地点:黄河中上游地区特征: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同期: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养蚕缫丝技术)(4)龙山文化时期时间: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代表:黑陶(“蛋壳陶”)同期: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大规模祭坛和神庙)(5)原始社会经历:二三百万年阶段: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时间:旧石器时代晚期特点: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会时间:新石器时代晚期特点:①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萌芽,形成较大部落或部落联盟 ②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出现权贵阶层 影响:人类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例题】1.为了纪念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90周年,2019年5月18日,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承载历史 展望未来”主题系列活动。下列图片能反映北京人生活状况的是( ) A.人面鱼纹彩陶盆 B.干栏式建筑 C.打制石器 D.骨耜2.韩非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这种情况决定了远古居民必须( )A.学会制作工具 B.住在山洞里 C.懂得用火 D.过着群居生活3.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下列关于北京人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B.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约20万年以前C.使用天然火烧烤食物、照明、防寒,并会钻木取火D.在体质特征上,头部仍然像猿,但手脚分工明显答案:CDC[同步考点2] 从部落到国家三皇: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重黄帝:联合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被称为华夏始祖禅让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确定部落首领夏朝 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人物:禹 地位: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继承:启,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统治:①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 ②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③夏朝社会是聚族而居 ④除对直接统治外,对其他地方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遗址:二里头遗址【例题】1.《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着( )A.世袭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华夏族的形成 D.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2.帝王世代沿袭的王位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这种制度开始于( )A.舜传位于禹 B.禹传子,家天下 C.秦始皇统一六国 D.汉武帝大一统3.传说4000多年前,炎帝、黄帝结盟打败蚩尤,后来又与九黎族经过长期发展融合,形成了华夏族。尊奉的华夏族祖先是( )A.炎帝、尧 B.炎帝、黄帝C.黄帝、尧 D.尧、舜4.《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其中,“选贤与能”指的足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答案:DBBC[同步考点3] 商和西周商朝 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 文字:甲骨文,一种成熟的文字 青铜器:造型雄齐,纹饰华丽 统治:①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 ②内外服制:内服指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势力: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西周 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定都镐 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暴君:周厉王,公元前841年,引发“国人暴动” 灭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农业:井田制手工业:青铜铸造,养蚕缫丝衣着:绢帛(贵族)【例题】1.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因此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郑国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B.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C.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D.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2.“其一为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大贵族可以把土地封与小贵族,但不得买卖,百姓黎民更不得私有。其二是居统治阶层的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不能进入统治阶层。”材料描绘的是( ) A.王位世袭制 B.封邦建国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度答案:DB/1.分封制的特点与影响特点: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②分布地区: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③层层封授:权利和义务相联系,等级森严。④联系密切:以血缘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影响:①西周初期,周王有较高的权威,对诸侯国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诸侯国对周王室起到了拱卫作用,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使西周成为地域空前的奴隶制国家。②诸侯在其领地内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局面。/1.归类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常用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纷乱的历史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某同学在学习夏商周的历史时,把夏桀、商纣和周厉王归为一类,你认为他这样归类的标准是( )A.他们都以残暴著称 B.他们都是亡国之君C.他们都轻徭薄赋,勤于政事 D.改革内政,重用人才2.考古学家采用新的技术复原了一位半坡人(下图)他手握一把双刃石矛,背后是一处河畔,散落几处茅屋,山间炊烟袅袅。这是一个宁静而美丽、原始而淳朴的世界。下列哪一现象不会出现在这“原始而淳朴的世界”之中( )/A.农田里粟谷长势喜人 B.荒地上人们用石铲耕地C.半地穴式房屋错落有致 D.青铜器工艺精美3.1937年4月5日,毛泽东在一篇祭文中写道:“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孙中山也曾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的诗句。这两位伟人共同纪念的人物是( )A.汉武帝 B.禹 C.秦始皇 D.黄帝4.商朝信仰天帝的权威,《礼记》则有“君天下曰天子”的记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的注释“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由此可见周朝“礼”的文化A.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和宗法制B.为周取代商提供了社会基础C.使神权王权的结合更为密切D.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5.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国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这表明分封制(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C.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D.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6.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分封制受到冲击7.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通过材料说明商代( )A.宗法分封制形成中 B.贵族爵位等级萌芽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 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8.商汤以夏桀“弃捐在帝之恩刑,推蹶它王之法籍”,方以“有夏多罪,天命殛(杀死)之”为词进行征伐;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 )A.以不行宗法作为开战说辞 B.王朝更替须得到先祖支持C.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形成 D.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观念9.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 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答案:ADDDD/DBDD/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史料二 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中国历史·先秦卷》史料三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通“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指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张燧《千百年眼》(1)根据史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2)根据史料二,分析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关系。(3)根据史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分封制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意图: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2)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3)趋势:逐步瓦解。原因: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纽带难以维系;井田制瓦解,失去经济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