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探究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实践的含义 (2) 实践的特点 (3) 真理的含义 (4)真理的基本属性
◇理解;(1)实践的基本形式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 真理的具体性
◇分析:(1)列举实例,论证真理只有一个,不存在多元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列举实例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 (3)在讲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结合真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5)在讲述真理具体的有条件的及认识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知识点时,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2)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二、【重点、难点】:
1、重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难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三、【探究内容】:
第一框题 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
教材内容提纲
1.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人们 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 为主体,以 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 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 。(2)实践具有 。(3)实践具有 。
3.实践是 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4)实践是认识的 。
◇课堂练习1、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告诉我们( )。
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 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答案:A 解析:“亲口吃一吃”说明只有接触客观事物,才能得出正确认识,直接选A项。B、C项本身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2、(结合课本P4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不如在实践中发展快
C、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D、发展科学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识分子,而是人民群众
答案:A 解析:“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恰恰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故选A项。
3、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话说明( )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
答案:C 解析:这种理论没有意义的原因在于“柬之高阁,并不实行”。即不以实践为目的,故选C项,A、B、D三项本身错误。
4、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比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意义更加重要,更加伟大。这主要是因为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 )
A、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才能使认识得到检验
C、才能使认识得到丰富和发展 D、才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答案:D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仅仅完成认识的任务,但其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这正是其“更加重要”“更加伟大”的原因,故选D项。
5、“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诉我们( )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这一知识点;故选 A。B、D项不符合题意。C项片面。
探究重点问题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二框题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教材内容提纲
4.真理的含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标志 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
(2)真理是 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 是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等)为转移。
(3)真理都是 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4)真理都是 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 。
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1)认识的发展具有 。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 (客观条件)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 (主观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 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课堂练习:1、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2004年12月26日发生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海啸波及东南亚和南亚10多个国家,引发巨大灾难。但目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 )
A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应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认识
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C地震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并无规律可循
D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到地震的发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故选A。B、c、D项不正确。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 的。作为认识基础的 是不断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 的过程。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 。
6.在实践中 真理,在实践中 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课堂练习:2、“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 )
A、由于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B、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本身 C、人们并不能使每次获得的认识都是正确的 D、人们在每一次对事物的认识上都具有终极的意义
3、电子的发现并没有推翻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理论,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的提出也没有推翻经典力学。这个事实主要说明( )
A、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和必经阶段 D、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辩证发展过程
答案:2、A 3、D 解析:第1题,B、C、D项错误,A项正确且符合题意。第2题考查了认识的无限性这一知识点,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所以选D项,A、B、C项与题意无关。
探究重点问题
1、理解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
2、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四、【巩固训练】
1.“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答:B
2.2006年5月27日《人民日报》报道,历时16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目前已完成。发达国家正在积极推动下一轮基因组研究。这说明
A.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B.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始终制约人的认识能力
C.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D.不懈的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我们的目的
答:C
3.2006年6月,中国两位科学家朱熹平和曹小东,在美、俄数学家取得关键突破的基础上,解决了数学界百年未破的庞加莱猜想问题。这说明
A.实践是不断向前推移的     B.真理性认识总是相对的
C.正确的认识来源于科学实验    D.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答:D
4.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句话的含义是
A.思想不重要,实践才是最重要的  B.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思想
C.思想变为现实需要人的实践活动  D.思想联系实践才能真正变为现实
答:C
5.有经验的造纸工人用手一摸就知道纸的准确厚度;俗话说:“近山知鸟音,近水知鱼性”;老猎手凭一点蛛丝马迹就可以断定走过的野兽的种类、数量、大小、雌雄;汽车修理高手一听声音句知道毛病在哪里……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2)问题(1)得出的结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要点:(1).它体现了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同时,才能认识客观对象,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我们在虚心学习间接经验、认真读书的同时,一定要积极从事实践,通过实践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从而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各种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