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必修3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导学案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课标导学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传统文化的涵义。
2.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理解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分析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联系实际,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我们要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问题探究
向前追溯几十年,人们经常为看一出京戏不惜排长队,求人购票,出现了很多戏迷“追星族”。但在今天,许多年轻人不再喜欢京剧,认为京剧节奏慢,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像京剧的遭遇一样,其他地方剧种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有人认为,戏曲如果不进行改革就会消失。
1.戏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为什么今天依然存在?
2.戏剧作为传统文化,我们如何看待它的作用?
3.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教材预览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____________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______________的文化。没有文化的_____________,就没有文化的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指在一定___________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它对人们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产生持久的影响。
3.______________,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组成部分。
5.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包括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______________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具有深刻影响。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具有________________ 。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_______________,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_________________。
2.传统文化具有________________。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________________。
3.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_______________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就会起_______________作用。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_____________,克服传统文化的__________,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白己自由金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继承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核心解读
1.传统文化的含义和内容
(1)传统文化的含义: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正确理解这一概念要注意三个方面: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各民族”。
②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内容:
①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第一,传统习俗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第二,传统习俗的作用: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②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第一,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第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地位: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文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一,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第二,中国传统文艺的内容和地位: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思想是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
第一,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第二,中国传统思想的地位和作用: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性
(l)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作用
(1)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传统文化的内容如果一成不变,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消极作用。
特别提示:要辩证地个析传统文化,既看到它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它的消极作用。同时还要分清主次。
4.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②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①如何区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精华”与“糟粕”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更多的情况是交织在一起并相互转换的。许多东西在当时具有积极因素,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到后来又变成了消极因素;也有一些东西在当时看来是消极的,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时事的变迁,它又具有了积极的意义。如何区别它们,也难以确定一个明确的标准,一般来说,能够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就是“精华”,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就是“糟粕”。
②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要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决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我们也不是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因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我们必须根据自身所处的时代而对它们进行改造,将这些有用的部分重新熔铸,使它们升华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内容。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改造成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是每一个时代都必须进行的行为。人们在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时代的精神熔铸在文化之中。
(3)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①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②移风易俗: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易错点提示:(1)区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关键是看它是否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2)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
①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传统文化的精华,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而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则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舌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典例剖析
例1 在台湾城乡,祭祀孔子的文庙随处可见。许多台胞在山东参观访问时,无论行程多么紧迫,都要去曲阜“三孔”圣地。这说明 ( )
A.台胞热爱祖国 B.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C.台湾用儒家思想治理社会,台胞深受影响
D.曲阜“三孔”圣地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解析:此题考查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特征。题干材料表明,儒家文化对台胞的深远影响,体现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特征。A、C、D三项都补是题干材料直接说明的道理。
答案:B
例2 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止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
A.相对稳定性 B.鲜明民族性 C.较强融合性 D.明显渗透性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根据题干材料,应选A项。B、C、D三项都不符合题干含义。
答案:A
例3 清明节是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传统节日。至唐宋时期开始形成踏青、扫墓等风俗,成为民间重要的祭祖日。“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曾经简单粗暴地将扫墓、祭祖当成封建迷信活动加以禁止。改革开放以后,清明节又重新成为人们的重要节日。在这一天,人们或者扫墓、祭祖,寄托对祖先的哀思;或者踏青、植树,享受初春的美好时光;或者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这说明 ( )
A.扫墓、祭祖属于封建迷信活动,应加以禁止
B.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是对的,应积极提倡
C.把握正确的判别标准,是有效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本依据
D.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历史痕迹、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对于传统文化,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谁也不能不面对它的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A错误,B、C与题干无关。
答案:D
例6 (2007年高考政治试题,广东卷)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取之不尽
注:本题漫画根据罗琪的《取之不尽》改编。
(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5分)
(2)结合漫画,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5分)
解析:此题以一幅漫画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文化继承与发展创新,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文化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等能力。本题从一幅漫画引出相关的文化生活知识,考查考生通过图表获取信息,分析现实生活种的文化现象的能力。回答本题的前提是要注意正确理解漫画的寓意。第一问要就题论题,也就是要从漫画反映的文化现象出发,从漫画中可看出中国古典名著不断被翻拍,对于这种现象,要从其积极意义及消极意义两个方面分析;第二问直接结合相关知识回答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即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答案:(1)漫画反映了社会上有些人热衷于对中国古典名著进行影视翻拍的现象。中国古典名著蕴涵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用影视翻拍的方式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对它的普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漫画更主要的是提醒人们不应仅仅从中国古典名著中获得创作源泉,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应有正确的态度。(评分建议:考生只要从辩证两个方面评价,均可酌情得分。)
(2)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影视翻拍中国古典名著时不应该“全盘照搬”或“断章取义”。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三维集训
【课堂作业】
1.“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句歌词说明了我国 ( )
①各民族的独特文化都得到尊重 ②当前已不存在民族问题 ③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清除 ④各民族间是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我国西北地区有丰富的人文、经济资源,在历史上经济贸易曾经十分繁荣,茫茫草原、巍巍高山对民族性格和当地文化的影响巨大,大部分西北民歌粗犷高亢,自由奔放,极富阳刚之气。西北地理环境与西北民歌风格之间的关系说明 ( )
①地理环境影响民族文化气质 ②地理环境决定民族文化气质 ③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具有特殊性 ④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具有稳定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下列具有继承性的是( )
①传统思想 ②传统习俗 ③传统建筑 ④传统文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我国很多地区普遍保留着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习俗。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是( )
A.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 B.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
C.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D.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5.中国的传统绘画与诗赋、散文、楹联、书法以至篆刻相互影响、交融,形成了诗书画一体的艺术传统,成为与西方艺术风格迥异的东方艺术的代表形式之一。这表明 ( )
A.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 B.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
C.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D.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6.中国传统的安身立命观念是注重个人的自我德行修养。其中,儒家的修养理论影响最为深远。在儒家道德的熏陶下,中华民族的无数崇道贵德的志士仁人躬身践行,以“仁爱”为核心,不断衍生出许多道德性规范,如宽恕、节俭、礼让、廉耻、信义等。
试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课外作业】
随着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目前我国大批风情独特的古村落、民居、作坊和其他遗址已经遭到破坏,大批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因各种原因失去传承。有关专家估计,如果现在还不采取有力措施去保护和抢救的话,20年以后,至少有一半民间传统文化将化为乌有。据此回答7~8题。
7.这里所指的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是指( )
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
C.传统艺术 D.传统思想
8.建国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国家为保护民族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由文化部直接领导并主持完成的民族民间的文化十大集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效应。为民族文化保护工作者期待已久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已经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进入了立法程序。但是,我们在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中已经取得的成绩与亟待抢救的民族文化资源相比,还相去甚远。现在,“死了一个人,亡了一门艺”已不是个别现象。如不加紧抢救,许多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就会失传,我们将留下了永久的遗憾。之所以要特别重视民族文化保护工作,这主要是因为( )
A.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是文化工作的重点
B.传统文化是现代建设的根本动力
C.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民族文化的积累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并在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春秋之前,代表中国文化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文化,而到了战国时期,以楚国为代表的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发生了冲突,最后达到融合。据此回答9~lO题。
9.传统文化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才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这主要表明要保持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必须 ( )
A.既要保留其基本特征,又要使具体内容与时俱进
B.增强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C.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D.始终保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10.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条件下,我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就必须( )
①尊重和认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极地培育和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和认同外域文化,积极融人外域文化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借鉴外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④坚决抵御外域文化,维护本国的文化安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1.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为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爰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近日发出《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体现了哪些道理?
【高考作业】
12.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
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与解析
问题探究
1.戏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就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3.继承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三维集训
1.D (解析:②③说法错误)
2.C (解析:②说法错误)
3.D (解析:①②③④都具有继承性)
4.C (解析:A、B、D三项都与题干不符)
5.D (解析:A、B、C三项都干不符合题意)
6.(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传统思想的继承。
(2)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3)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7.C (解析:主干材料实际上是说明我国目前很多传统的民间艺术面临失去传承的危险状况,传统建筑不是无形的文化遗产。A、D两项都不符合题干的指向性。)
8.D (解析:A、B两项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题干含义。)
9.A (解析:B、C、D三项都不符合题干含义。)
10.C (解析:该题是从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角度考查怎样继承传统文化,②④都是片面观点。)
11.(l)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耍组成部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将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
(2)我们要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12.(1)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消极作用。
(2)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