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必修3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前的设计
一、设计依据
(1) 客观依据
1、 课标要求
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2、 教材内容
1 特点:从内容设置看:本节课内容是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文化发展中的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本节课共设置了三个目,即传统文化面面观、传统文化在今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三目之间逻辑性强,条理清晰。通过展示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并对它们加以归类,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四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并辅之以一系列生动活泼的图片让学生有探究的源头,让学生在快乐中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然后通过传统思想中的“和”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和”的比较以及名人名言的理解得出传统文化在今天所呈现的特点和作用。这样自然过渡到第三目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具体要求。因而整节课内容显得严谨、水到渠成。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教师的教学规律。
从本节课的地位看:本节课核心在于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这对于本单元的主题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没有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就没有文化的继承,而文化的创新正是在传承中实现的。
从新课改的设计内容来看:从本节课共有5个探究活动,其中抱括8幅彩图。还设有一个相关链接,一则名人名言。这些设计都是为符合新课改的"三维目标"要求而设置的,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 重点: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 难点:在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现象中如何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
 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尤其是体现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与时尚有机结合
3、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ppt) 音乐(黄梅戏《对花》) 资料
(二)主观依据
1、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识记传统文化的继承在现实生活中的四种表现
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及具体要求
②能力目标:
继续增强透过现象认识共性的能力;对生活中的文化现象的观察和总结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培养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
2、教学方法
①教法: 引导法、启迪法、互动法、总结归纳法、分析阐述法
②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教学模式
导入、创设情景、探究学习、归纳总结、巩固训练
二、设计理念
本节课主要基于新课改的要求,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学习的热情、有学习的源动力;力求让学生合作学习,有学习的方法、有学习的合作者与支持者;探究学习,有学习的潜力、有可持续学习的资源。总之,让学生既有学习的冲动、又有学习的过程、还有学习的成功和不断学习的持续性。
三、过程设计
上课之前,播放音乐《对花》(展示幻灯片1)
导入:
同学们,我记得上节课我留给大家一个课外任务,那就是查找中国古代一首描写春节一种风俗的古诗,有谁查到了的?
(学生回答)
这首诗中的名句就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它描绘了咱中国人一种传统的文化风俗,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继承,今天,我们仍然能感受到“新桃换旧符”的文化痕迹。这就与我们今天的主题: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发展》中的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关。
新授:
举世皆知,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千年悠远文化历史的古老民族。我们的传统文化俯拾皆是。比如今年夏天的2008奥运会开幕式上就为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一道道丰盛的中国传统文化大餐。(展示幻灯片2:盘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你知道在开幕式中展现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的小组长下座位收集你们这一组的关于这次盛会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称,然后由小组长代表你们这一组念念,让我们共享,我们看哪个小组收集的最全面.
(学生合作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适当总结)
(展示幻灯片3:有关中国针灸、古代建筑、戏曲、书法的图片)这是我给同学们准备的几幅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图片,大家能不能说出它们的名称?(教师展示,学生一齐回答,教师作适当延伸,如明清楼台,南朝时就出现了,诗人杜牧曾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这些传统文化还仅仅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对它的共同点总结,找到传统文化的一些共同之处。(展示幻灯片3:说说看:你觉得这些传统的国粹有哪些共同之处)
下面我们再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每大组推选一位书记员,负责登记你们这组讨论的结果,并把大家的成果在黑板上用精简的语言写一写,我们看看每组的总结各有何特色?
(学生讨论,上黑板记录)
(教师总结,特别要从时间,特色上总结)
实际上,这些共同点已经从过去、现在及属性中指出了传统文化的含义(展示幻灯片4: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 传统文化的含义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我们今天所享有的文化可谓色彩纷呈,交相辉映,而这么多丰富文化的积累正是在我们祖祖辈辈世代继承中形成的,可见,文化的继承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展示幻灯片4)。
那么,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面来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呢?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快速粗读课本39页至41页的内容,找到答案。
(学生阅读)(学生回答,教师同时展示幻灯片4)
(展示幻灯片5)我们来判断一下这些图片,各应归属哪一方面。(展示幻灯片6、7、8)然后,我们围绕这几个具体方面进行一个探究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来感受传统文化是如何继承的。(展示幻灯片9)每大组完成两个大问题,采取书记员抽签的方式,然后大组内部再具体分工,最后,每大组推选两位代表发言,看谁的发言更精彩,能赢得更多的掌声。
(学生抽签,分工,讨论,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教师有意将与传统思想有关的点评放在最后,便于过渡)是的,中国古代产生过许多光照古今的大思想家,他们的很多思想观念至今影响着人们大到治国安邦,小到人际交往、日常习惯。比如我们常德市正在努力争创的“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就鲜明地提出“德行天下,和谐奋进”“德是城市之魂、是立身之本”,这与中国古代孔子所提倡的儒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展示幻灯片10)今天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孔子思想在闪烁,但又不是儒家思想的照搬照抄。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42页第一自然段的相关内容回答。(学生准备)
(学生回答)(展示幻灯片11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那么,传统文化在今天除了这一特点外,还有没有其它的特点呢?(展示幻灯片12),奥运会会微设计图,现在对我们来说已经是非常熟悉了,小小的奥运会会微中蕴含了哪些中国元素的文化,又意寓着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并展示参考答案)总的来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和中国积极向上、健康进取的精神。
(展示幻灯片13小诗《乡愁》)这是我为同学们准备的一首小诗,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读一读。(学生读)从一枚小小的奥运会会微和一首小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因而(展示幻灯片14)身为华人我们应为我们祖先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多优秀的文化而骄傲。
我们的祖先为我们所创造的这些文化在今天政治、经济日益发展的时代,其作用是否一成不变呢?请一位同学谈谈(学生回答)
通过刚刚与同学们一系列快乐的探究,我们知道了许多与传统文化继承有关的知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典范的儒家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甚至很多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求儒”,有的国家甚至兴办了孔子学校,请中国老师为他们讲授儒文化。可是有人却对此提出了疑义(展示幻灯片15 即兴辩论正方:孔子是财富 反方:孔子是包袱)
下面,我们举行一个5分钟的小型即兴辩论赛(分正反方,学生准备约1分钟,辩论)
其实,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说孔子是财富还是包袱,因为其思想中有我们今天仍认为是精华的,如(展示幻灯片16)也有我们今天很难接受的,如(展示幻灯片17),我们许多高校名校的校训中也蕴含了丰富的儒家思想(展示幻灯片18)。
因此,我们在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时要坚持正确的态度,请一位同学回答(学生回答,教师展示幻灯片19)。
好,今天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我们一起讨论了很多问题,请同学们回忆总结下,你觉得这节课主要有哪些内容,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在黑板上展示什么样的板书呢?请一个同学上台来在黑板上展示(学生写,教师点评,完善)
四、板书设计(在学生写的基础上完善成样)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
2、传统文化的继承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1)传统习俗 (2)传统建筑
(3)传统文艺 (4)传统思想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
(1)顺应社会生活变迁,起积极作用
(2)一成不变,起消极作用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继承传统文化要坚持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2、具体要求
五、训练设计
单项选择题
1、下面哪些是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C )
①湘西的吊脚楼 ②商品房中酷似楼台的复式楼、楼中楼
③常德步行街剪修整齐的盆景花卉 ④小明每天练习的隶书字贴
⑤桃花源人民喜欢在来客后摆上丰盛的擂茶
A、①② B、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2、下面哪项属于传统文化(D)
A、880表示“再见” B、青年男女在公园约会
C、朋友用短信问候 D、中秋节家人团聚
3、过去人们讲穿暖吃饱为富足,现在人们把吃穿的品位看得重要,这表明(C)
A、人们不太务实了 B、经济发展了,人们不再重视吃穿了
C、人们的饮食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丰富
D、国家比过去更关心人民了
4、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神舟五号,六号,七号,中国人正把神话变成现实,这反映了(B )
A、中国的传统文学导致航天技术的飞速进步 B、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人们探索的源动力 C、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变成现实
D、传统文化的作用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比拟的
六、教学资源链接
1、ppt课件
2、中学政治(文化生活)教学参考
3、中学政治课程标准
教学后的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总体效果很好,达到了教学前设计的目标,从我做为教者的角度我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1、 不能过分拘泥于教材
教材固然是教学的依据,但是我们不能过分拘泥于教材。既要以教材作为方向引导,在具体教学中,又应灵活处理,甚至可以适当取舍。只要有利于学生学习便可,只要学生愿意学习便可。比如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含义并没有象传统教法那样死扣概念,而是采取学生盘点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教师所提供的图片,然后学生讨论共同点。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兴趣浓,参与热情高,其实,从学生能准确盘点奥运会开幕式传统文化的实事已经暗示他们已经理解了什么是传统文化,而至于含义的机械记忆此时显得意义不大了,再通过对它们的共同点总结,我发现学生总结得很全面,甚至很有创新特色,这时学生已经既能理解又能记忆了,可谓“润物细无声”
2、 难点的突破应打破常规,以学生为主体
所谓难点,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学生由于其生活阅历知识结构等原因而导致的难于理解,不会应用:二是对教师来说由于知识本身的深度和学生理解力的浅度而构成的矛盾难于协调。因而,归结这两方面的原因还是与学生相关的原因较多,而“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突破难点可试着一改过去教师娓娓道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甚至还有“不讲还懂,越讲越不懂”的局面。而应采取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自己解决难点。比如本节课对于“如何感受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表现出来的继承性”这个难点可谓面方而度深,我采取学生分组和内部分工的方式化解难点,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共享。结果,我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常规,引经据典,联系现实,在交流中解决难点,在探究中突破难点,收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
3、 在新课改中,要合适地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
新课改比过去更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内如何合适地处理“收”与“放”的关系,我想应是课改向前推动的一个助推器,而本节课我觉得在这方面也存在如何处理好“收”与“放”的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