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必修3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第一框题《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重点学习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所以本节课主要探讨怎样进行文化创新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本课主要就是谈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对此,学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民族舞蹈艺术,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运用水平还不够,缺乏框架性的认识;另外,一部分学生的活动能力、自我探究能力还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能力目标〗
①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②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赏析杨丽萍老师《云南印象》的成功,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
②通过探究杨丽萍老师《云南印象》民族文化元素的成功创新,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③通过了解苏格兰《大河之舞》和《云南印象》的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文化创新的途径。
〖难点〗①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界和融合。
②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教学构思】
〖设计理念〗
(1)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2)教学素材的选择尽量是学生的喜闻乐见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典型视频图片,同时尽量简约截取素材。
(3)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法学法〗
  (1)教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等
  (2)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45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创设情境:◆播放杨丽萍老师的<<云南印象>>片断。◆你以前看过舞台剧吗?相比较以前看过的舞台剧,你觉得赵老师的<<云南印象>>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顺其自然地引出“文化创新”的课题。也能引导学生亲近我们的文化艺术,具有现实意义。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创设情境: 材料展示:在这部新作品创作中,杨丽萍历时三年,在田间地头进行采风。据统计,被搬上舞台的云南民族乐器有几百件之多,其中声音有三四百种。不论是锄头钉耙,还是水车石磨,只要是手中能拿的、口中能含的,几乎都被当成乐器来演奏。演员们把平时劳作用的生产工具都搬上了舞台,制造出了蝴蝶抖翅声、沙漏声、水声、水烟筒声及鸡叫声、铃铛声等,构成了不同的交响乐。参加大型舞蹈的演员只有二十几位是来自舞蹈学校的专业舞蹈员和学员,其余两百多人都是来自民间的普通艺人,这就保证了《云南印象》的原汁原味。
一位观众在演出结束后兴奋地表示:“这是自然界里我听到的最好听的声音。奇怪的是,平时我们怎么没有好好听呢?”◆探究活动1: 1、从杨丽萍的《云南印象》事例来看,进行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什么?2、你还能举一举有关文化创新根本途径的例子吗? 从大众喜欢的杨丽萍的《云南印象》出发,明白文化创新也离不开生活的道理。从而树立“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的观念。
2、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纵向) ◆创设情境:在这部新作品中,杨丽萍提出了“衍生态”的新概念:“因为新剧里有很多我们的自己用想象发明出来的乐器和创作元素。所谓衍生态,是在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再想像,挖掘、发展、发挥现代人的想象力,把古老的原生态文化表演出来。”对于衍生态的东西,观众并不会感到陌生,“从《雀之灵》里的也雀舞,到《藏谜》中的荷花度母舞,都是从民间的基础上自己想象创作出来的,这就是一种衍生,这些作品都是我一直以来对衍生态的探素。”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体会“”的过程。◆探究活动2:1、这个作品的成功告诉我们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是什么?2、这个作品的成功启发我们要如何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3、请举一列类似《云南印象》的文化创新的实例。 用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切入,即体现政治课的时效性,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顺其自然地得出“文化创新重要途径之一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结论。
3、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横向) ◆创设情境:播放苏格兰《大河之舞》片断。一台名为“大河之舞”(RIVERDANCE)的舞台演出近十几年轰动了全球。这台节目自1995年2月在爱尔兰都柏林公演以来,已在全世界二百四十多个城市上演,观众人数超过六千一百万人,电视观众高达三十二亿。截止2009年,每年票房收入平均达约一亿一千九百万英镑,超过了美国著名的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德和“玲玲”马戏团所创下的纪录,在美国多年被评为全年收入最高的家庭娱乐节目。而《云南印象》就是借鉴了《大河之舞》的大型舞台剧商业运作模式和民族艺术创新发展模式,也是中国第一部以这种商业运作模式来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艺术而取得巨大成功的典例。探究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探讨活动3:1、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为什么中国的民族舞剧《云南印象》能够取得成功?2、结合这一例子,你认为应如何处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3、请举出类似“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成功的实例。 苏格兰的踢踏舞、格子裙和中国民族舞蹈都为学生所熟悉,所以从两者相结合的成功案例来分析如何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比较通俗易懂。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创设情境:结合上一目的《云南印象》,让学生阅读课本55页第一二段内容,讨论下面的哪个观点是错误的,哪个是正确的?为什么?◆探讨活动4:下面三个观点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 观点一:中国民族艺术已非常优秀,没必要借鉴外国的模式求发展,而且,中国的《云南印象》应该全部采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模式,我们不能以赚钱多少来衡量文化艺术的成功与否。 观点二:民族舞是什么玩意,老“古董”,不登大雅之堂的“下九流”, 我们要发展高雅的艺术,像芭蕾,我们应该把它照搬过来。 观点三:这出东西合璧的《云南印象》将中国的民族文化和西方舞台剧艺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 ,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汲取了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非常精彩! 延续上一目材料的探讨,做到材料的充分利用,力求更好地突破难点。
归纳总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二。4.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师生共同小结,斑竹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提高学习能力。
知识拓展 ◆课堂练习:(08广东高考)37.(10分)看漫面,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什么偏差 (2分)(2)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 (8分)◆老师点题: 1、答案要点讲解2、强调要点要坚持“学科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三结合。 学生自行完成或小组讨论。 (偏文班选用)
【板书设计】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立足社会实践
2、重要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纵向)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横向))
3、坚持正确方向 克服错误倾向
【知识小结】
【教学反思】
1、本堂课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舞蹈文化形式导入,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引出“文化创新”的课题。选材典型,环节精巧,教法灵活,活动充分,学生主动积极,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特点。
2、合理使用音像资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
3、注重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能力。
4、对材料的深入可能存在不足,对学生接受能力的估计可能不足。
【课堂练习】(见课堂练习)
守旧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
封闭主义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