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文化创新的途径一、基本说明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文化生活2年级: 高中二年级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 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5学时数:40 分钟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认识两对基本关系: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②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现代技术手段展示文字材料、图片等,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运用探究式、合作法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文化发展的问题上既要克服那种一味固守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倾向,又要克服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坚持正确方向,推动文化发展。2、内容分析:①本课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了文化创新的途径以及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应该坚持的方向。包括“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三个小标题,②其中“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指出文化创新的第一条基本途径是针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文化,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体现时代精神。“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指出文化创新另一条基本途径是面向不同民族的文化要相互借鉴、交流与融合,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主要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③本课教学重点: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两个基本途径,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教学难点: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3、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第三和四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但对于文化创新的途径以及文化创新过程中,如何坚持正确的方向,存在认识的不够,尤其是如何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甚至存在认识上的错误,需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以免走入误区。4、设计思路:依据教学目标,选取适当的教学资源:如《埋儿奉母》,北京奥运会的奖牌,中国歌剧《木兰诗篇》等,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设计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的程序,引导学生在自主获取或运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整个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同一情景,进行深入探究,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完成确定的教学任务。三、教学过程描述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3分钟) 投影情景:郭巨《埋儿奉母》的故事。问题:“孝”至今被视作稳定家庭、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你如何看待故事中郭巨的“孝”? 学生合作讨论并回答问题 通过这一情景的思考,体验到要区别对待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看到道德继承中的文化创新,从而引入课题。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8分钟) 投影情景探究:小猫艺术品的创作。 问题:结合上述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来看,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学生探究思考,回答问题,得出结论:(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通过材料展示,使学生从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事例中得出: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基本途径。投影情境探究:北京奥运会奖牌。 问题:1、这个设计方案为什么最终能够胜出?2、这个方案的胜出告诉我们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是什么?3、这个方案的胜出启发我们要如何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学生探究思考,回答问题,得出结论: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10分钟) 投影情景探究:中国歌剧《木兰诗篇》。问题:从文化的角度看,歌剧《木兰诗篇》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指导学生理解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过程是一个发展自身,取长补短和相互交融的过程。 学生探究思考,回答问题,得出结论: (1)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取材于中国家喻户晓的木兰从军的古老故事,在重新创作过程中,融汇了交响音乐、歌剧、舞蹈与中国传统戏曲等多种艺术元素,呈现出许多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德国勃兰登堡国家交响乐团担任全剧的演奏,成为这部歌剧一大亮点。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创新,还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投影情景探究:现代中国歌剧的形成过程。问题:在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在学生讨论作答上述问题的情况下加以补充说明。 学生探究思考,回答问题,得出结论: (2)在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实例分析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实现中华文化创新要善于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长处,综合创新。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10分钟) 投影情景探究:对杂技舞剧《天鹅湖》的三种观点。问题:谁的观点是正确的?为什么?教师在学生讨论作答上述问题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认识到应该如何处理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学生探究思考,回答问题,得出结论: (1)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2)把握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克服“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三种观点中,第一种是属于“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第二种属于“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第三种观点克服了两者的局限。让学生对三种观点进行比较讨论,引导他们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方向。课题总结(3分钟) 投影:三个知识点框架。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来回顾本堂课学过的主要知识点。 学生思考回顾,和老师一起总结本堂课知识。 对所学内容作总结,学生再回忆一遍,加深印象课堂练习(6分钟) 投影:课堂习题。教师巡视学生答题情况 学生练习 巩固教学,反馈教学效果,实现知识的运用。四、教学反思在这一节课中,利用了《埋儿奉母,北京奥运会的奖牌,中国歌剧《木兰诗篇》等作为情景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并在此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体验,参与活动。这样既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又体现了政治课学习的价值亮点。通过本堂课教学,本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反思:1. 如何整合和利用教材资源教材只是一种资源,老师不是教教材。这一节课的导入,将教材53页的关于“孝”的认识和55页文化交流的三个观点加以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补充了鲜活的感性材料,如利用《埋儿奉母》来探讨传统的“孝”,利用《天鹅湖》来探讨文化交流中应坚持的方向。既丰富了教材,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何变革学习方式: 变革学习方式,是指从他主、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多样、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据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式,以期达到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依据教学目标,选取适当的教学资源,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设计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的程序,引导学生在自主获取或运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教师行为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主要是教,而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探究、体验、活动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热情,从而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提高能力。课堂上,要给他们留有充分思考和讨论的空间,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而应当给予学生及时鼓励和指导。本节课仍有下列问题需研究解决:1.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如何落实,如何更好地将学生探究兴趣高效地转化为知识与能力。2.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这个话题对于中学生来讲是一个听起来熟悉而实际上又陌生的问题,如何让学生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不是一堂课能够解决的问题,本节课还可以给学生留下更加广泛的探索空间。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课件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