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体味文化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必修3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体味文化教案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体味文化
教材分析:
《体味文化》是人教版的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的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经历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相关内容,联系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基础知识以及认知、理解和接受能力,拟定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的涵义;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对不同性质的文化现象进行计较鉴别的能力;通过对多样文化现象的感受、剖析,有意识地学会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感受力;增进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生活的情感,自觉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在体味文化的力量的同时,认识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同时,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文化在社会实践生活中产生同时又对社会生活具有反作用。
教学重点:
文化的含义;文化的特征。
教学难点: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收集文化现象的文字材料和图片制作成课件;对媒体及计算机网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文化现象,你参与过哪些文化活动呢?
(从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入手,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列举例子,例如:“快乐女生”和NBA,花儿朵朵,南非世界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文化“万花筒”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图片材料,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点评: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2、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涵义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连的,不是纯自然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公交车漫画”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表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4)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教师总结:“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3.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文化的外延)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①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合作探究〉
根据你所经历和知道的事实,说明文化对个人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或利用P8教材探究活动
〈形成意念〉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②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合作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影响。
〈形成意念〉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
三、课堂小结:
本课时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特征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要求我们青年学生积极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四、板书设计
一、体味文化
1、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2、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3)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4)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的力量
(1)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3)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文化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不忘记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的理念。教学中注重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多探讨多感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