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唐诗二首》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唐诗二首》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唐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两首古诗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学过的最长的古诗。白居易和杜甫都是现实主义诗人,两首诗都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叙事性都很强,很有画面感。故教授这两首诗时要通过朗读想象,能够概括诗中的故事,且站在主人公的角度上切身体会其感受,才能更好地理解诗的主旨。在这两首诗中,涵盖了主人公生活的穷困,所遭遇的人情凉薄,这一切都是被诗人放在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中,因此有很深远的意义,亦有沉痛的思索,都表现出了“沉郁”的特点。此外,两首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明显都具有对立性,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出了诗人对当时黑暗混乱社会的批判,而对像诗人本身这样的寒士是心存善念,同情,渴望他们过上安稳踏实的生活;《卖炭翁》中,同样表现出的是对黑暗阶级势力的憎恶和批判,而对手无缚鸡之力的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两首诗都是为民发声,目的都是希望国家、社会关注这些穷困人,让穷困人过个像样的日子。不同的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侧重于表达自己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而《卖炭翁》更多是对底层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总之,教授这么长的有故事感的故事,仍要靠朗诵为主,默读、大声读、PK读、接龙诵等多样式诵读,不要让学生觉得单调枯燥乏味,切忌当文言文来学习。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古诗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方法,不过这两首古诗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学过的最长的古诗,难度较之前所学过的古诗也要大得多。但总的来说,仍是靠诵读为主,多样式朗诵,读准字音、停顿、节奏和情感等,结合文中的注释和课前搜寻诗人的写作背景等资料,应该不难理解诗歌的主题。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近体诗和古体诗在用韵、句式等方面的特点不是很熟悉,尤其是用韵上,需要教师简单作讲解,但也不必深究,最重要的还是靠读出诗的韵律和情味来,从而理解诗的主旨。八年级的学生在对文章的比较阅读上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如七年级时已经比较阅读过《陋室铭》和《爱莲说》,可以让学生尝试找出两首诗的异同点,师在这基础上再进行补充。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两首诗均有较强的叙事性,应结合注释理解诗中所叙之事,并感受诗人从中传达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导入:
1.猜谜  
有这样一个人,他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他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他的《兵车行》《春望》《春夜喜雨》《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篇传唱千古,经久不衰。他就是诗圣(杜甫)。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杜甫的另外一首佳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出示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写作背景:  
公元760年春天,弃官西行的杜甫抵达成都,杜甫求亲告友,在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处。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草堂漏雨如注,无法安居,给全家生活带来了很大痛苦。在此情景下,诗人彻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歌。  
3.诗体知识:  
歌,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诵读品析:
(一)听朗读录音,正音、感受韵律和节奏。  
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学生扫除字音障碍并注意朗读停顿,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本诗以七言句为主,仍遵循“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九言句按照“二/二/二/三”的节奏来读即可。有时根据意思的断续也可以做“四/二/三”或“二/四/三”的处理。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二)仿读,读准停顿,读对节奏和情感。  
1.扫除字词障碍后,生模仿录音朗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注意朗读的重音。如“怒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要重读,读出狂风的威势,读出诗人目睹屋上茅草被狂风吹走的痛惜和焦急。
2.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再现诗中描绘的情景,并让生概括诗歌的内容。
(三)读出诗意、诗味、诗情。  
1.小组合作疏通诗歌理解上的难点,有争议的、不能解决的提出供全班一起讨论。  
2.概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每节诗的内容,并说说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参考:第一节写秋风怒号,吹飞屋上茅草,表现出痛惜之情;第二节写村童偷茅而去,表现出焦灼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第三节写秋雨漏屋,生活简陋,表现出自我反思、自我哀怜的情感;第四节写广厦存寒士的人生理想,表现出不顾己身、“大庇天下” 的广阔无私胸怀。 3、细读:高声有情感地朗读,领会触动点(5分钟自由思考探究,说说令你触动的词句,共享互评)。  
①秋风破屋  “怒号”拟人修辞,用词凝练传神,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强烈的感彩。“卷”字很形象化,有力度,跟后面的动词“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相对应,写出风的迅猛。  
②群童抱茅  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如“欺”“老无力”“忍”“公然”等词语要重读,“呼不得”“自叹息”读缓慢,读出诗人“老无力”而遭受一群孩童欺侮的愤懑和无奈。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却用一个“老”字,明显是写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并非指年纪老。  
设置提问:①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②“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③长夜沾湿  诗人由愤懑无奈转向悲凄愁苦。“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自经丧乱少睡眠” 一句扩展到对安史之乱以来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思,要读出一种忧国忧民之感。“长夜沾湿何由彻”则是一种对于黑夜、阴雨快快过去的热切期盼。
④祈求广厦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三句,理想崇高,境界阔大,要读得激情奔放,铿锵有力。“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既有对理想难于实现的感慨,又有一种百折不挠的决心,更有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感,要读得坚定悲壮,掷地有声。杜甫自己受冻还为别人考虑,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像他这样处于困苦的境地,让我们感受到杜甫的博大思想。这是一个忧国忧民,有着广阔无私胸怀的诗人。  
总结,齐诵  
1.总结  
诗歌前三段以叙事为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秋风破屋的情状,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生活上的痛苦之情。第一节细致地写出秋风破屋的情状,表达了诗人的痛苦和焦灼;第二节写群童抱茅,表达了他的无可奈何和内心的沉痛;第三节写长夜沾湿的苦况,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第四节在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情,表达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总是有远大的抱负、宽阔的胸襟。我们要向杜甫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背诵诗歌(小组分任务背诵、个人接龙诵)
 
《卖炭翁》
一、导入
1、初中以来,在课本上有几位令我们印象深刻的老人:熟能生巧的卖油翁;经验丰富的老河兵;坚持不懈的愚公。上一节课也刚学了一首由一位急民间疾苦的未老先衰的“老翁”所写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今天让我们一同随着白居易的视线跨越千年,走近卖炭翁,了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运。
2、集体读一遍诗题。问:你读到了什么信息?
??—— 一位卖炭为生的老人。读到了职业与年纪。
二、诵读品析
1、齐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感情。
2、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卖炭翁?(方法:先由生自由诵读、探讨赏析,师再稍微补充即可。) ?
示例1:我从“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辛苦劳动、艰辛坚韧。
解析:?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来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山上砍伐树木,默默地烧成炭,劳动多么繁重啊!师:你们刚才读出了老翁的艰辛了吗?“伐薪烧炭”四个字应该读缓读沉些。卖炭翁的千斤炭不是从集市买来倒卖的,而是亲力亲为一块一块烧出来的,可见卖炭翁很艰辛!
示例2:我从“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的艰辛悲苦。??
师:如果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这属于什么描写呢?这句话中包含了几种颜色呢?——。
解析:属于外貌描写。包含的颜色有烟火色,灰色,苍白色,黑色。卖炭翁灰尘满面,十指熏黑,给人一种灰暗的感觉!身上唯一亮丽的颜色竟然是——头发花白!两鬓花白与十指黑形成强烈的对比,真是悲苦,心酸啊!
 
示例3:我从“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句中读出了卖炭翁的衣食无着、穷苦潦困。
师:卖炭翁挣来的钱有何用?
解析:卖炭得来的钱不是为了置办生活用品,只是为了买身上的衣服和吃的食物,用来维系生计。卖炭翁的生活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凌霜冒雪,不分昼夜伐薪烧炭的目的原来如此简单。真是穷苦潦困的一生啊!
示例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师:卖炭翁可怜在哪里?
解析:从这个“单”字中看出卖炭翁只穿着一层薄薄的衣裳,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磨掌吹气。
穿着单薄的衣裳,应该盼望温暖的天气,可他忍受着刻骨的寒冷,心里想的却是“愿天寒”!?
他希望下雪,他盼望天再冷些,把炭卖个好价钱。所以读“愿天寒”时,要切身体会老翁当时的处境,读出可怜,读出他的小小的却又是大大的心愿来。
师问:卖炭翁的可怜是谁导致的?——宫使
3、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宫使?
示例1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得意忘形
“翩翩”一词看出宫使得意洋洋。相比卖炭翁的样子,这宫使显得洋气高贵多了。
示例2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霸道专横
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宫使巧取豪夺的霸道专横,拿着皇帝的命令根本无需老翁的同意。在圣旨面前,卖炭翁的辛苦劳动显得多么卑微啊!(想象卖炭翁被剥夺的场面)
示例3:“半匹红纱一丈绫”,“一车炭,千余斤” ——贪得无厌
一辆破败黝黑的牛车,一位步履蹒跚的老翁,在这样一个天寒地冻的白茫茫的世界里,面对宫使的抢夺,卖炭翁不能讲道理也无法讨价还价。一个手无寸铁的老翁,两个手拿圣旨的恶霸,又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师问:(1)是谁造成了卖炭翁的可怜?——宫使!
(2)除了宫使,还有谁造成了卖炭翁的可怜?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宫使拿着文书,光明正大的强取豪夺。这文书皇帝下的,同学们,是谁造成了卖炭翁的可怜?——当时的朝廷。
3、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体察民间疾苦,心存善念,关爱百姓,对黑暗势力的憎恶与批判,位为民发声的诗人。
三、总结与比较
比较《卖炭翁》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题、写法等方面的异同
参考:相同:1、主题上,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2、写法上,两首诗都有较强的叙事性,也都有比较精彩的描写。3、形式上,两首诗在句数上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各句字数也没有严格限制,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二言、七言、九言句,《卖炭翁》有三言、七言句;用韵灵活,可以压平声韵也可以压仄声韵,还可以中途换韵,不讲究平仄、对仗等。
不同:1、主题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侧重于表达自己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而《卖炭翁》更多是对底层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2、写法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后一节还有作者的内心独白,有诗人的议论和直接抒情 ,而《卖炭翁》则只是记叙和描写,并没有观点和情感的直接表达。
延伸拓展
课外阅读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观刈麦》等作品,并分别与文中两首诗作比较。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