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上青岛版五四制1-6单元教材解读课件(57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数学三年级上青岛版五四制1-6单元教材解读课件(57张)

资源简介

课件57张PPT。青岛版三年级上册
教材通研请替换文字内容请替换文字内容请替换文字内容请替换文字内容目录DIRECTORY数与代数第一单元 第六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第四单元 时分秒的认识第三单元 混合运算 图形与几何第二单元 位置与变换第五单元 图形的周长第一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的主要教学内容信息窗1按时交货信息窗2
制作风筝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老鹰风筝才能按时完成任务?学习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信息窗3
包装风筝一组平均每小时做了多少只燕子风筝?二组平均每小时做了多少只老鹰风筝?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各数位能整除)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及验算(第一次商后有余数)三组能做多少只蝴蝶风筝?还剩几根竹条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笔算及验算燕子风筝一共能装多少盒?老鹰风筝一共能装多少盒?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各数位能整除)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最高位商后有余数)单元起始课---对本单元的支撑作用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起始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对后续课的教学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单元起始课,对整个单元,甚至整个知识体系都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起始课所呈现的内容看起来往往较“简单”,学生认识它并不困难。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不再深挖教材,满足于举出几个实例引出概念,设计几道练习题巩固概念的简单教学。表面上看学生已经理解了意义,也能进行简单的应用,而实质上这种停留在就“知识”教“知识”的作法是无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及实际意义的,事实上,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在此过程中留下的“遗憾”,很影响学生以怎样的状态进入后续知识的学习。
信息窗1 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对于计算单元,第一课时往往是口算教学。课程改革,也对小学计算教学的价值重新定位,不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繁杂计算。由此,我确立了第一单元第一节口算教学的策略。
借助学具,通过摆小棒让学生明确算理。发挥直观模型的作用,清楚的呈现除法分的过程,直观形象的反应除法的算理,为竖式提供支撑,同时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60 ÷2=
320 ÷4=
看成几个十除以一位数
500 ÷5=
看成几个百除以一位数
想乘法算除法 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沟通各种算法的道理,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算理,掌握算法。教学策略:
学具操作与口算相联系。
学具操作与竖式联系:先分6捆,也就是先分6个十,平均每小时能做2个十,所以十位上商2;再分3根,也就是3个一,平均每小时能做1个一,所以个位上商1。商最后是21。使学生明确竖式计算每部分表示的意思。
口算方法与竖式联系。这样使学生对笔算的算理有更清晰的认识。63 ÷3=21
60 ÷3=20
3 ÷3=1
20+1=21信息窗2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各数位都能整除)教学策略:学具操作与竖式联系。2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3怎么办?
信息窗2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各数位都能整除)着重分析“第一次商后余下的1怎么办”。教学策略:借助分小棒的过程分析竖式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交流时着重让学生明确分完两捆后,剩下的一捆加2根是12根,然后再把1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信息窗2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第一次商后有余数)放手让学生利用小棒自主探究算法。教学策略:学生自我探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笔算及验算。弄清除法竖式最下面的“3”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验算时要加上余数?让学生在小棒图中找到竖式中的6、12、3、75,理解算理。信息窗2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小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验算的关系式: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根据被除数的最高位和除数的大小,判断商是几位数,然后计算。
借助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进行迁移,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追问学生“1为什么写在商的百位上”,了解学生对算理的把握。
信息窗3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各数位能整除)在竖式的形成过程中,着重理解百位商后“余下1个百和3个十合并成13个十”,第二次商后“余下一个十和8个一合并成18个一”。
我会验算,引导学生养成计算后要验算的好习惯。
信息窗3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最高位商后有余数)第六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的主要教学内容信息窗1苹果、黄梨展区信息窗2
葡萄、大枣展区平均每天接待多少个客户?较简单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信息窗3
果品加工展区平均每天签订多少万元的销售合同?平均每个葡萄园产葡萄多少吨?较简单的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装395千克大枣需要多少只箱子?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平均每分钟生产多少瓶果汁?平均每小时生产多少千克果脯?商中间有0的除法商末尾有0的除法燕子风筝一共能装多少盒?信息窗1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学生自然会把笔算的方法迁移到口算。96 ÷3=
方法一:90 ÷3=30 6÷3=2 30+2=32
把96分成90和6,90和6分别除以3,再把商加起来
方法二:根据数的意义,96里面有9个十和6个一,9个十除以3得3个十,6个一除以3得2个一,3个十与2个一合起来是32。
方法二实际是方法一算法的道理。目的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480÷4=
480是48个十,48÷4=12,12个十是120。在掌握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够很容易想到把几百几十看成几个十,从而转化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得到的商表示几个十。信息窗1 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信息窗2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信息窗3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信息窗3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第二单元 《位置与变换》主要教学内容:信息窗1
参观新农村信息窗2
参观饮料加工厂风景区在牡丹亭的什么方向上?大门是怎样运动的?传送带和升降机呢?换气扇的叶轮是怎样运动的?汽车轮子和吊扇呢?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会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初步感知
平移现象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教学重点: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初步体会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教学难点:会用这些方位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建议:这一起始课的内容单靠教师讲解和学生记忆是学不好的,最好的方式是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到现实活动中来,如“找坐在自己不同方向的同学”“描述学校周围的建筑物”等,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描述、表达和交流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引出对生活经验的联想,从而掌握新知。
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养成为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的学习提供帮助。信息窗一 位置与方向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辨认方向。课前准备:
1.让学生尝试画出八个方位。
2.介绍以你为中心的各个方向的同学。学生由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动手操作,解决用新的方位词来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进一步体会各个方向之间的关系,并加强方向观念。引导学生先说一说“住宅区在牡丹亭的什么方向上”再思考“凤凰山风景区在牡丹亭的什么方向上”若学生能用到“东北”这个方位词,就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如果学生不能用“东北”这个方位词来描述,就引导学生说说所指的观测点在哪个方向和哪个方向之间。回顾旧知,平面图上,我们一般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辨认方向。正东方向和正北方向之间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制作方向板。
制作时,可以给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让学生自己找出“东北”方向,然后一一确定“东南、西北、西南”,最后学生独立完成。东北和西南、西北和东南是两组相对的方向,知道每一组的每一个方向,就可确定另一个方向。教学策略:
1.确定观测点,以“牡丹亭”为观测点。
2.确定方向,画出简单的方位图来确定凤凰山风景区所在的位置。根据简单的平面图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确定物体的位置时,要先明确观测点,再根据方位图确定方向,最后用恰当的语言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信息窗二 平移与旋转直观操作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时,呈现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物体运动现象的基础上,借助课件的操作和演示,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描述,充分感受物体的运动,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策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来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平移和旋转。平移与旋转课前,就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运动是平移?什么样的运动是旋转?”物体沿直线运动的现象。物体的形状、大小运动方向都不变。物体绕一中心点转动的现象。物体的形状大小不变。对比位置变了。位置和自身的方向都变了。第三单元《混合运算》主要教学内容信息窗1去采摘园还剩几只篮子?3辆车一共乘坐了多少人?列综合算式计算乘加、乘减混合运算信息窗2
摘葡萄妈妈比阳阳多摘了多少箱葡萄?列综合算式计算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妈妈和爸爸一共摘了多少箱?信息窗3
摘苹果3篮苹果一共多少个?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爸爸摘的梨能装几盒?小电脑:
84 ÷ (8-4)
56 ÷(5+3)教学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本单元教学混合运算,内容包括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两部分内容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步骤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运算顺序是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应该遵循的规则。为什么在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除)法?为什么要先算小括号里的运算?
本单元教学重点: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混合运算的合理性。作为单元起始课,我们更应该结合现实的素材,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借助问题“在一个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先算什么?”,引发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思考。1.引导学生体会综合算式和分步算式的区别:算式写法不同。
2.引导学生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体会综合算式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养成先分析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再列综合算式的习惯。
3.体会分步计算和综合计算的联系,在乘减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法的合理性。
4.规范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求: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体会无论乘法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26×2+48
=52+48
=100(人)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归纳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运算顺序。除减、除加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列综合算式概括运算顺序带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在学生列出分步计算后,要求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60-38×3
对吗?60-38×3
要想改变这道算式的运算顺序,怎么办?小结:在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里,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进行;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第四单元《时、分、秒的认识》的主要教学内容信息窗1
元旦联欢会观察大钟面,你能发现什么?第1个节目什么时刻开始?认识钟面,探索时与分的关系会读、写钟面的时刻信息窗2
歌曲大联唱校园歌曲大联唱一共用了多长时间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1秒有多长?体验1秒的长短信息窗3
新年的钟声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多少?探索分与秒的关系本单元是“概念”性教学。是抽象的、严谨的、系统的。时间单位是更为抽象的计量单位。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对具体、直观感性的知识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实际教学时应该在内容与生活之间搭建桥梁,提供丰富、典型、全面的感知材料,充实学生的感性认识。因此,用“庆元旦”为素材,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认识钟表的愿望,从而为时分秒的认识创设良好氛围。。《时、分、秒》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课前已经积累了大量感性经验,但由于个人兴趣、课外阅读习惯、家庭条件与文化的不同,他们对于本单元的知识的经验是有差异的。对于这个客观存在的差异,如何做到既尊重又为教学所用呢?观察钟面,你发现了什么?《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1.回顾旧知,学新知。
2.借助钟表模型,学习时、分之间的关系。信息窗1 认识时、分进一步思考:
钟面上的指针分别是什么?
1时、1分的时间有多长?信息窗2 认识时刻,会读、写时刻提倡学生多种方法读出时刻,最后让学生自主选择逐步优化。体验1分钟能做什么感受1分钟尊重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各种丰富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对1分钟到底有多长的体验。认识1小时《新闻联播》的时间是30分钟,2个30分钟就是1小时。动画片《熊出没》一集大约15分钟,连播4集大约是1小时。让学生借助已知事件的时间推理出1小时的长短,让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1小时的长短。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教育。信息窗2 简单的时间计算1.数一数
2.算一算5535信息窗3 认识秒感受1秒很短引导学生对于分、秒的联动关系及时、分的联动关系进行对比升华。第五单元《图形的周长》的主要教学内容信息窗1
给花坛安护栏?每个花坛各需要多长的护栏呢?你能想办法知道它们的周长吗?周长的认识周长的测量信息窗2
采购花坛护栏给长方形花坛围上护栏,需要多少钱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给正方形花坛围上护栏,需要多少钱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信息窗1 周长的认识信息窗1 周长的测量信息窗2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THANK YOU!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