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0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之中国土壤分类及地带性分布(附考点设计)土壤是地球陆地的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具有肥力的、能生长植物的未固定的结构层,我国土壤资源丰富、类型繁多、世界罕见,按土壤质地分类土壤一般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大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国的土壤分类有哪些吧!土壤是地球陆地的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具有肥力的、能生长植物的未固定的结构层,我国土壤资源丰富、类型繁多、世界罕见,按土壤质地分类土壤一般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大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国的土壤分类有哪些吧!砖红壤砖红壤分布于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赤红壤赤红壤分布于滇南的大部、广西和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红壤和黄壤红壤和黄壤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黄棕壤黄棕壤分布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棕壤棕壤分布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土壤问题都是大问题,是我们避不开也坚决不能避开的问题。长期的过度使用土地使得这片养育了我们的土壤日渐衰老,千疮百孔。也许某一天,我们再也找不到一丁点儿适合耕种的土壤;也许有一天真的到了山穷水尽,弹尽粮绝的时候人类才会幡然悔悟,为自己的愚蠢和贪婪付出惨重的代价。不过很荣幸我生而为人,更荣幸人类及早的反应了过来,开始医治被我们伤害的土壤。一、中国土壤面临的现状长三角地区:至少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据调查南京郊区有30%的土地遭受到污染,浙江省17.97%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普遍存在镉、汞、铅、砷等重金属污染。华南地区:部分城市有50%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有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其中10%属严重超标,华南地区主要存在铜、砷、锌、镍、铅、镉、汞等重金属污染。东北地区:存在着严重的Pb,Hg,Cd,As,Cr污染,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的污水灌区、旧工业区及城市郊区西部地区:主要污染物是重金属汞、镉、砷、铜、铅、铬、锌、镍等,其中云南,四川,甘肃白银市市、内蒙古河套地区污染较严重云南地区:单个元素超标率在30%以上的达到37个县二、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东边-青色。东临大海,又是很多江河的入海口,因此土壤长期处于淹水状态之下,其中的氧化铁(Fe2O3)被还原成氧化亚铁(FeO)而呈灰绿色,是为青土。南边-红色。南方闷热潮湿而多雨,大量易溶于水的土壤矿物质,受雨水冲刷而流失,最终剩下氧化铁和氧化铝(Al2O3),因而呈现红色。西边-白色。西部气候干旱,土壤以盐土和碱土为主,这类土壤中富含碳酸钙、石膏等白色物质,加上可溶性盐在土壤表层聚集,所以变成了白色。北边-黑色。东北地区气候湿润而寒冷,黑色腐殖质在土壤表层大量积累而降解缓慢,长年累月黑色不断加深,因此称作黑土。中间-黄色。黄土则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的有机质含量不高但其颗粒细腻适宜耕作,其所在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当然这五种颜色只是我们国家土壤颜色的一个缩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中国土壤十四大家族1、有机土。2、人为土。3、灰土。4、火山灰土。5、铁铝土。6、变性土。7、干旱土。8、盐成土。9、潜育土。10、均腐土。11、富铁土。12、淋溶土。13、雏形土。14、新成土。三、土壤污染治理的难度一是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一般都比较直,通过感官就能察觉,而土壤污染往往要通过土壤样品分析、农作物检测甚至人畜健康的影响研究才能确定,土壤污染从产生到发现危害通常时间较长。二是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与大气和水体相比,污染物更难在土壤中迁移、扩散和稀释,因此,污染物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累积。三是土壤污染具有不均匀性。由于土壤性质差异较大,而且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慢,导致土壤中污染物分布不均匀,空间变异性较大。四是土壤污染具有难可逆性。由于重金属难以降解,导致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完全逆转的过程。另外,土壤中的许多有机污染物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因此,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则很难恢复。总体来说,治理土壤污染的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但是,这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是所有人都应该努力去做的,因为没了土壤,人类也将无处容身。保护土壤,保护我们耐以生存的基石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高考地理专题设计——土壤 一、单选题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ρb)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其中M表示物质质量,V表示物质体积。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下图为土壤三相物质比例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土壤容重越大A.有机质含量越低 B.土壤孔隙度越高C.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轻 D.越利于作物生长2.下列四种土壤中,土壤容重最小的是A.东南丘陵的红壤 B.松嫩平原的黑土C.三江平原的沼泽土 D.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3.下列措施不能降低土壤容重的是A.引水灌溉 B.秸秆还田 C.深耕土地 D.红壤掺沙 【答案】1.A2.B3.A【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土坡容重越大,有机质含量越低,土壤孔隙度越低;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重; 越不利于作物生长,选A。2.根据材料,“有机质含量高、硫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据此选项中最肥沃的土壤应土壤容重最小,据此选B。3.秸秆还田、深耕土地、红壤掺沙都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而引水灌溉使得土壤物质紧实,可能会提高土壤容重,选A。4.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的是A.土壤矿物质 B.土壤有机质 C.土壤水分 D.土壤空气【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土壤的组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组成。土壤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有机质的含量。所以有机质是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土壤与外界的热交换量称之为土壤热通量,正值表明土壤获得热量,负值表明土壤丧失热量。下图示意7月份某地不同深度土壤热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5.地表至地下40cm范围内,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的A.吸热量增加B.散热量增加C.日温差减小D.日均温减小6.影响地下lcm土壤热通量日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太阳辐射B.海陆位置C.地势高低D.植被覆盖7.土壤温度日较差即一天中土壤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土温日较差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地面热收支状况(如土壤热通量大小)和土壤热特性,下列关于土壤温度日较差大小判断正确的是A.浅色土壤大于深色土壤B.干土大于湿土C.阳坡小于阴坡D.平地小于凸地 【答案】5.C6.A7.B【解析】5.根据图例,地表至地下40cm范围内,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的热通量数值变化幅度不断减小,说明日温差减小,C对。正值表明土壤获得热量,负值表明土壤丧失热量,根据横轴时间,白天吸热量增加,夜晚散热量增加,A、B错。地下40cm处热通量一直大于0,不能表示日均温减小,D错。6.结合时间分析,在白天,地下1cm处土壤热通量是正值,夜晚是负值,且变化幅度大,说明影响地下lcm土壤热通量日变化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A对。海陆位置、地势高低 、植被覆盖没有昼夜差异,B、C、D错。7.土壤温度日较差即一天中土壤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土温日较差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地面热收支状况(如土壤热通量大小)和土壤热特性。浅色土壤热通量小,土温日较差大小浅色土壤小于深色土壤,A错。干土热的快,土温日较差大于湿土,B对。阳坡热量收入多,大于阴坡,C对。平地热通量较大,大于凸地,D错。 我国北方某蔬菜大棚,为追求高效益,长期连作,过量施用氮肥,造成大棚内的土壤逐年退化。下图示意该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8.连作 8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A.土壤有机质减少B.土壤盐碱化C.土壤酸化D.土壤沙化9.为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 可采取的措施是( )A.增施速效肥料B.及时深耕土壤C.适量掺沙改造D.采用滴灌技术 【答案】8.C9.B【解析】8.读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示意图可知,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0-20cm土壤的PH值减小到小于7,使土壤呈酸性,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故选C。9.读图可知,连作使大棚内表层土壤呈酸性,而深层土壤PH值变化不大,故可采取及时深耕土壤措施中和土壤酸碱度,以致减缓大棚内土壤酸化及退化速度,故选B。 二、多选题10.关于土壤与农业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B.土壤是可更新资源,农业生产中怎样利用土壤,其肥力也不损耗C.土壤中有机质多,就是好土壤,有利于作物生长D.不合理的耕作经营,会引起土壤退化,如土壤沙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答案】AD【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可能导致土壤肥力下降,B错误;农业生产对土壤的要求不仅是肥力,还与水分和热量条件等有关,C错误。点评:知识性试题,容易题。 三、综合题1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容量既与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量有关。当土壤水位较低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比较明显,因此也导致了土壤有机物的损失。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土壤易分解有机碳,使湿地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更加数感。调查研究表明,位于黑河中游(河西走廊中段)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2.28--29.55克/千克,较洞庭湖湿地(19.63-50.20克/千克)和三江平原湿地(96-184克,/千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低。下图为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与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1)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黑河中游湿地。试从气候角度分别指出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黑河中游湿地的原因。(2)根据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分析湿地退化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原理和趋势。【答案】(1)与黑河中游湿地相比,①洞庭湖湿地处于亚热带季风区,纬度更低,降水更多,气候更为温暖湿润,植物可以终年生长,通过输入更多生物残体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②三江平原湿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纬度更高,气候温凉湿润,冬季漫长严寒,低温的条件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速率减慢,形成大量积累。(2)原理:碳汇聚的过程可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微生物分解有机碳,则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趋势:湿地退化会导致积累的有机碳被分解并以二氧化碳形式释放到大气中,从而使气候变暖。【解析】【分析】题目通过湿地有机碳的形成与分解原理,考查湿地资源的生态作用的应用能力和判断能力。【详解】(1)气候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来分析;三江平原纬度高,是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凉湿润,冬季漫长严寒,低温的条件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速率减慢,形成大量积累。洞庭湖湿地纬度低,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更多,气候更为温暖湿润,植物可以终年生长,输入生物残体更多,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多。黑河地处内陆,水热条件不如东部季风区,植物状况较差,有机质循环差。(2)由材料“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土壤易分解有机碳”可推测出土壤积水有利于有机碳的积累;因此非积水季节该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当水位下降到湿地基低以下时,土壤有机碳中易于分解的部分会被微生物分解,释放CO2,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水分的减少,生物量会随之减少,导致生物残体和土壤有机碳输入量减少。湿地退化后,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量增加,有机碳含量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湿地退化会导致积累的有机碳被分解并以二氧化碳形式释放到大气中,从而使气候变暖。12.【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柳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休”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近年来土壤污染问题广受关注,2017年12月23日《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进入二审,2018年1月2日,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联合组织编制了《土壤污染防治先进技术装备目录》。分析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及防治措施。【答案】污染源:工业三废;农田排水中残留的化肥、农药;生活排污;防治措施:控制污染源;制定相关法规达标排污;采取相应农业技术措施治理;增施有机肥促进土壤对有毒物质的吸附和降解【解析】土壤的主要污染源来自工业、农业、生活三方面。工业三废。农田排水中残留的化肥、农药。生活排污。防治措施主要是控制污染源,制定相关法规达标排污。采取相应农业技术措施治理,增施有机肥。增高环境自净能力,促进土壤对有毒物质的吸附和降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