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2011高考政治热点专题《能源问题》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政治:2011高考政治热点专题《能源问题》试题

资源简介

2011届高考政治热点专题:能源问题

【背景资料】
2010年12月28日,我国首台自主研发设计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全范围模拟机在宁德核电站正式投入使用,结束了我国使用的全范围模拟机长期以来依靠从国外采购、成套进口的局面。全范围模拟机是核电站工程建设主路径上的关键设备,用于开展核电关键设备操纵员培训与执照考试,为核电站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单机容量最大水轮发电机组,2011年1月24日开始在向家坝电站进入正式安装阶段。这标志着我国清洁能源重装工艺及安装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也为向家坝电站首台机组明年顺利发电奠定了基础。据介绍,这套国产单机容量达80万千瓦的水轮机组不仅拥有世界目前最大单机容量,而且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轮机,水轮机发电机定子高度达6.3米,总重量达1976吨。
【知识链接】
关键词:历史上的能源问题(仅限高中课本)
一.大纲版
1.煤炭
特点:能量较高,运用广泛;但资源有限,污染较大。
(1)中国古代史:西汉时已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北宋时煤炭在山西一带大量开采,成为民间普遍使用的燃料;东京(开封)城市居民已普遍用煤作生活燃料。
(2)中国近现代史:魏源《海国图志》介绍了西方蒸汽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蒸汽机器,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时,李鸿章创办民用企业开平煤矿。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已建立很多个煤炭基地(详见地理知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安太堡煤矿的建设、中国煤产量世界第一。为了解决晋煤外运问题,专门修建了大秦铁路。
(3)世界近现代史: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推广,使用煤炭烧锅炉,提供蒸汽动力,但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严惩污染环境。煤矿开采业迅速发展;以煤为燃料的蒸汽机车、蒸汽轮船出现。普法战争后,由于德国得到法国的煤、铁矿蕴藏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使德国的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一战后《凡尔赛和约》规定:萨尔煤矿区由国联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2.电力
条件:自然科学理论的进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感应;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麦克斯韦建立了系统的电磁学理论。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使机械能可以转化电能,为制造发电机创造了可能。
特点:动力可以随意调节、转换,使用方便;传输快捷,不受时空限制;少污染;电力来源广泛。
(1)世界近代史:19世纪60、70年代出现一系列电气发明: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电灯、电车、电影、电报、电话等电气的发明推动了电子工业的发展。
(2)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几座著名的发电站:葛州坝发电站、小浪底发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三峡工程等。
3.石油
条件:近代化学的进步:拉瓦锡的燃烧和氧化原理;道尔顿的原子论;19世纪中期物质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确立。
特点:效率较高,是目前最广泛采用的一种能源;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衡;石油的开采、运输、利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1)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开始使用石油。北宋时沈括首次提出“石油”概念,当时燃烧石油,收集黑灰作书写用墨,沈括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2)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建成大庆、大港、胜利等油田;1965年中国石油自给。1995年中国开始进口石油。近期,关于俄罗斯远东石油管道,已由安大线(安加尔斯克—大庆)改为安纳线(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由于在工业化进程中对于石油资源的迫切需要,国务院已提出在大连等四个沿海城市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基地。
(3)世界近现代史: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内燃机的发明与石油开采及石油工业紧密相关;使用内燃机作动力机器的新交通工具是汽车、飞机、飞艇、远洋轮船和内燃机车等。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国联不把石油等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想掠夺东南亚的石油资源)、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想控制苏联南方的粮食、石油产区)都与争夺石油资源相关。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建立,其主要意图是与西方石油垄断资本作斗争。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石油输出国为了打击支持以色列的美国等西方大国,以提高油价为武器,引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由于西亚海湾地区石油蕴藏量丰富,成为帝国主义长期争夺和控制的焦点,2003年,美国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发动了伊拉克战争。由于石油资源分布不均,导致西亚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矛盾不断,从而加剧地区局势的动荡,如:海湾战争、两伊战争等。
4.原子能
条件:物理学的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元素放射性的发现,量子论和相对论的提出,伦琴发现“X射线”,居里夫妇发现提炼出“镭”,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mc2。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各国的需求。
特点:能量巨大,效率高,技术要求高;可用于军事和民用;有辐射及巨大的破坏性。
影响:核能的和平开发利用,是人类能源利用的一场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进步。核能用于军事,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威胁,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重大问题。
(1)世界现代史:二战中,美国提出“曼哈顿计划”,制造原子弹;1949年,苏联成功的制造了原子弹;1954年,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1945年,美国对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它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但也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和后遗症。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展开了核军备竞赛,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和安全;70年代,美苏在限制战略核武器方面达成一系列协议。1983年,里根总统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以消除战略核导弹威胁,在美苏核军备竞赛中处于优势地位。美国退出“反导条约”;朝鲜退出“核不扩散条约”;印度、巴基斯坦进行核试验。当前国际关系中的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
(2)中国现代史:1958年,中国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建成;60年代成功的研制出原子弹、氢弹;90年代中国建立了大亚湾核电站和秦山核电站
5.历史与地理的契合——现代中国重要能源、资源配置工程
(1)西气东输所经省市的历史与现状。
(2)西电东送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3)南水北调三条路线与大运河的联系与区别。
(4)北煤南运与元代的漕运和海运;
(5)三峡工程与三峡地区的历史、文物、名胜等。
二.新课程版
1.中国古代以煤作燃料的手工业
(1)冶铁业:从西汉以来,冶铁业领域涌现众多的发明创造,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灌钢法,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加热后再锻打,成为质地优良的钢)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2)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为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机车动力从燃煤到燃油和电力机车)
机车动力的演变:近代中国,主要使用从国外进口的蒸汽机车;新中国成立后,国产“解放”型蒸汽机车开始取代进口机车。1958年,中国试制成功第一台内燃机车。这一年,中国还研制成第一台电力机车——“韶山”号机车。
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中国的采煤业)
洋务运动: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在能源方面有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煤矿。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开辟新航路(风力):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航海活动,都以帆船作为航行工具,以风力为动力。
(2)第一次工业革命(燃煤蒸气动力):珍妮机的出现引发了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后来,在冶金、采煤等其他生产领域也纷纷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工业生产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在工厂投入使用。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而且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很快在纺织业中得到广泛运用,并迅速被推广到其他工业生产部门。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3)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和内燃机):电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成就。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与此同时,电动机也制造出来。不久,出现了集中供电的发电厂,输变电技术也日益完善,电可以输送到很远的地方,供给人们使用。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另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不久,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也研制成功。内燃机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蒸汽机,大大提高了工业部门的生产力,特别是迅速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人们在用内燃机驱动火车和轮船的同时,还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了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
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欧洲能源共同体)
1951年,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7年,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67年,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成立,大大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
5.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中国核能技术)
中国十分重视和平利用核能,掌握了核技术后,中国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1984年,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开工建设,1991年和1994年先后建成并投入商业运行。这两座核电站的建成,标志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我国军转民、和平利用核能的典范。
6.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1)蒸汽时代的到来(蒸汽动力):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特制成了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功率。80年代,他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瓦特还在蒸汽机上增加了可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他研制的蒸汽机除了用作提水外,还可以带动车床、织布机等,能够适应不同工厂的需要。此后,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等工业部门,都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多工业城市,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2)电气革命的出现(电力):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便利的电力开始带动机器,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发电机不断完善的同时,长距离的输变电技术也日趋成熟,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输电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发电厂传输来的电。这样,工业获得了比蒸汽机更强人、更方便的动而且使机器的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出来,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工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灯使城市的夜晚亮如白昼。电车使城市居民出行更加方便,电梯使摩天大楼越建越高。电话使相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电冰箱、洗衣机、电熨斗等的使用大大减轻厂人们繁重的家务劳动,电影和电视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试题演练】
1.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秦始皇时,四川临邛县(今邛徕县)“有火井,夜时光映山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井有二水,取井火煮之,一觥水得五短(dOu)盐………”。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秦国时,四川人民已会制造火药 B.秦朝时,四川人民已发现天然气,并用来煮盐
C. 秦始皇时,在四川设临邛县,鼓励凿井灌溉 D. 井盐最早产于春秋时期的蜀国
2.《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石脂水燃之极明……突厥围酒泉,取此脂燃火焚其攻具,酒泉赖以获济”。依据材料可知当时石油的主要用途是
A.照明和战争 B.照明和储存
C.战争和商业 D.为酒泉的发展
3.下列哪一项属于洋务派开办的能源工业
A.江南制造总书名 B.汉阳铁厂 C.轮船招商局 D.开平矿务局
4.下列中国能源建设成就中属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是
①大庆油田 ②葛洲坝水利枢纽 ③胜利油田 ④安太堡露天煤矿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5.有人说“蒸汽机是近代工业城市之母”,这是指蒸汽机的发明
A.可以普遍应用于各种生产和生活部门
B.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集中建立起来
C.促进铁路客运的诞生,带来“平等化的危险”
D.将煤炭、水运、工厂连在一起,扩大了城市规模
6.1819年在一位去世伟人的讣告中,对他的科技贡献有着这样的赞颂:“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位伟人的最大贡献是
A.研制成了发电机 B.发明了内燃机 C.发明水利织布机 D.改良了蒸汽机
7.一位科学家说:电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妙不可言的极为能干的新仆人”。这段话最能表明
A.电已进入生产和人们生活当中 B.电使工业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
C.科学直接推动生产发展 D.电气时代已经取代了蒸汽时代
8.1946年7月,美国提出建立一个国际原子能发展机构来管制世界上的原子能发展和使用,声称任何把核燃料用于武器发展的违约行为都将受到严惩。其主要目的是
A.由联合国控制核武器及核技术 B.促进各国和平利用核能
C.实现美国垄断核武器及核技术 D.避免美苏进行军备竞赛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石油)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惆惆而出,土人以雉尾挹(沾取)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纯)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中国名墨之一)不及也,遂大为之。……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 内燃机的发明,其意义远远超过瓦特对蒸汽机的发明,它造就了20世纪的石油世纪,替代了19世纪的煤的世纪;它造就了全世界现代化大机器工业的文明,替代了英国和欧洲大机器工业的文明。内燃机的发明,使石油变成了战略资源;内燃机的发明,打开了石油的“潘朵拉神盒”。
——周晋进《大国石油》
材料三 60年代以来,中东的石油开发得到迅速发展,从而使它对世界经济,主要是对西方国家的经济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其长期受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与剥削。1959年1960年,西方石油公司先后两次降低中东和其他地区的石油价格,使产油国蒙受极大损失。……1960年9月,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在巴格达开会,宣布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1973年以后,欧佩克成员为为实现参股和国有化积极斗争,使大多数成员国达到全部或大部控制本国的石油资源。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石油有哪些用途?《梦溪笔谈》一书为什么有重要地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打开了石油的‘潘朵拉神盒’”是什么含义?(8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中东产油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采取的措施。(10分)
(4)根据以上分析,简述人类文明进程中能源开发利用的启示。(6分)
答案要点及简析:
1.B 根据题中时间和材料内容进行判断。
2.A 从题中材料中概括有用信息。
3.D 识记洋务派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概况。
4.B 识记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工业成就。
5.B 题中所引材料主要是从蒸汽机对工业的影响角度而言。
6.D 结合时间和贡献综合判断。
7.A 题中材料主要称赞电力的广泛运用。
8.C 从当时美国的核技术垄断地位和美国的国家利益角度思考。
9.答案要点:
(1)用途:燃料、制墨。(4分)意义: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科学成就,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4分)
(2)含义:新能源及新兴工业发展;动力革命推动生产力飞跃发展以及交通工具的革命;促使国际关系更复杂,对能源产地争夺更激烈;一系列新型武器用于战争;严重的环境污染。(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回答,言之成理,答出四点即给8分)
(3)问题:长期受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与剥削,使产油国蒙受极大损失。(4分)措施: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控制石油资源,协调一致行动。(6分)
(4)启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能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不断扩大;和平是发展的重要保障;注重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科技,努力开发新能源。(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