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走进溶液世界》知识点第一节 水 1、天然水和自来水:轻度污染的水在自然界通过循环可以自净。经过了如下过程:蒸发→挥发→过滤→氧化。其中氧化的过程是:杂质(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严重污染的水要进行人工净化:挥发→沉淀(净水剂:明矾KAl(SO4)2?12H2O或氯化铁FeCl3)→过滤→吸附→消毒(消毒剂:氯气Cl2)自来水厂一般位于干净的河流上游世界水日:3月22日;全国水法宣传周:3月22日~3月28日2、水的组成:(水是式量最小的氧化物,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发现水分子的组成)1)电解水(1)电解水的实验分解实验A.装置―――水电解器B.电源种类---直流电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D.化学反应: 反应现象:电极上有气泡,玻璃管中的液体下降。 气体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物质的量比 2 :1体积比 2 :1质量比 1 :8*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可以测得水电解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分子个数比是2:1物质的量之比是2:1。F.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②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2O,你能读到的信息:化学式的含义 H2O①表示一种物质 水这种物质 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氢气和氧气点燃后生成水也可以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实验现象:①“纯净”的氢气(纯度大于75.6%)和氧气点燃,发出淡蓝色火焰;②不纯净的氢气(纯度大于4%,小于75.6%)和氧气点燃,爆炸。③纯度小于4%的氢气点燃后,无现象。3、水的性质 物理性质①无色无味液体;②密度比较:ρ水=1.0g/ml ρ水>ρ冰(反常膨胀);③能吸收大量的热量;④极高的溶解和分散其他物质的能力(水是一种重要的溶剂) 注意:实验中经常用浓硫酸吸收水化学性质(1)通电分解 (2)水可遇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2O + CaO→Ca(OH)2此反应是食品干燥剂干燥的原理实验现象: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物可使酚酞变红;石蕊变蓝。注:CaO俗称生石灰; Ca(OH)2俗称熟石灰或者消石灰,水溶液俗称石灰水。Ca(OH)2水溶液(石灰水)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白色沉淀/变浑浊)(3)水可遇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2O + CO2→H2CO3(4)检验水:实验现象:白色的粉末变成蓝色晶体不带结晶水的白色硫酸铜粉末称为无水硫酸铜;带5份结晶水的硫酸铜晶体称为五水合硫酸铜 、或者硫酸铜晶体、胆矾、蓝矾,是纯净物;属于盐。 ※结晶水:许多物质从水溶液里析出晶体时,晶体里常含有一定数目的水分子,这样的水分子叫做结晶水。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晶体,是纯净物。如:胆矾CuSO4?5H2O(蓝色)、碳酸钠晶体(石碱)Na2CO3?10H2O(白色)、硫酸铝钾晶体(明矾)KAl(SO4)2?12H2O(无色)――是自来水净化中的凝聚剂。4、分散体系①溶液:具体见《第三单元第二节》②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悬浊液不稳定,放置久后会分层。如泥土水等③乳浊液:由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所组成的分散系,即一种液体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另外一种液体之中,分散体的大小大于100nm,不为澄清。如牛奶、油水等。5、水的污染:(1)水资源 A.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小于 1% 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H2O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 ,最多的元素是 O 。 C.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3)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第二节 溶液 6、物质的溶解性1)物质的分散系①溶液溶质: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注意:加入的物质同溶剂反应,则反应的生成物溶解于水才是溶质。如:将氧化钙加入水中,溶质是氢氧化钙。溶剂:水。(大多数情况)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在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有蔗糖溶液、碘酒(溶剂是酒精、溶质是碘I2)、澄清石灰水、稀盐酸、食盐水等。 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均一性:各单位体积的浓度相同。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溶质溶剂长期不分离。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 Fe2(SO4)3溶液为黄色 无色的液体不一定就是溶液,如水是无色的,是纯净物;酒精也是无色的,也是纯净物。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②悬浊液:(具体见《第三单元第一节》)③乳浊液:(具体见《第三单元第一节》)2)溶解性:是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它和物质本身的性质、溶剂的性质以及温度有关。比较物质的溶解性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如:相同的温度、溶剂质量相同)。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溶解性是不同的。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溶解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大多数固体物质而言,溶解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亲水性物质: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如:食盐、蔗糖等。亲油性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但溶解于苯、丙酮、酒精、汽油等有机溶剂。如:用记号笔写下的痕迹,用水无法去除,但是用酒精可以去除干净。有些物质具有亲水性,有些物质具有亲油性,有些物质二者都有。7、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 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剂里的饱和溶液,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剂里的不饱和溶液。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或降低基本不变 ③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其次是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20℃时,不饱和的硝酸银溶液(硝酸银200克,水100克)不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Cl、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8、物质的溶解度:用溶解度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符号: s 单位: g/100g 水三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 ②标准:100g溶剂 ③状态:达到饱和条件溶解度(g/100g 水)分类20℃>10易溶物质1~10可溶物质0.01~1微溶物质<0.01难溶物质(“不溶” 物质)溶解度公式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和蒸发水的关系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100g 水的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硫酸铈4)气体的溶解度 ※①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一个大气压)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所以,气体溶解度不但要标明一定的温度,还要标明一定的压强。②影响因素: 气体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5)溶解度曲线 例:(1)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100 g水 (2)P点的的含义 :在T℃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3)N点为 t3℃时A的不饱和溶液 ,可通过 加入A物质, 降温, 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SC>SB>S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6)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蒸发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7)t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8)除去A中的泥沙用 过滤 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 结晶 法(9)t2℃时A的不饱和溶液(M点),在不改变浓度的情况下,如何使它变成饱和溶液?降温到T℃,但没有晶体析出(10)t2℃时A的饱和溶液,在不改变浓度的情况下,如何使它变成不饱和溶液?升高温度(11)t3℃时,将A、B、C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到T℃,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Ct1℃时,将A、B、C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到T℃,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A9、物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固体。有些晶体带结晶水,有些不带结晶水。结晶:形成晶体的过程※非晶体:是指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离子)不呈空间有规则周期性排列的固体。它没有一定规则的外形,如玻璃、松香、石蜡等。(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10、溶质的质量分数1)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 × 100% 即 C%= × 100% 2)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C%= × 100%(C < S)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1)用固体配制: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②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注意:用浓溶液稀释的过程中,托盘天平不用。第三节 溶液的酸碱性 11、测定溶液的酸碱性:用指示剂。(不能测定溶液酸碱性的强弱)酸碱指示剂的发现:罗伯特?波义耳(英国)物质盐酸氯化铵氯化钠蒸馏水碳酸钠澄清石灰水指示剂紫色石蕊、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颜色的变化红色不变色蓝色物质盐酸氯化铵氯化钠蒸馏水碳酸钠澄清石灰水指示剂无色酚酞试液、白色酚酞试纸颜色的变化不变色红色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性物质变成红色,红色石蕊试纸遇到酸性物质不变色,蓝色石蕊试纸遇到酸性物质变红色;紫色石蕊试液遇到碱性物质变成蓝色,红色石蕊试纸遇到碱性物质变蓝色,蓝色石蕊试纸遇到碱性物质不变色。无色酚酞试液和白色酚酞试纸只有遇到碱性物质才能变成红色。12、比较溶液的酸碱性:用pH试纸(能测定溶液酸碱性的强弱)pH=7的溶液是中性溶液;pH<7的溶液是酸性溶液;pH越小,酸性越强;pH>7的溶液是碱性溶液;pH越大,碱性越强。所用仪器:玻璃棒实验过程:用玻璃棒蘸取试液后沾到pH试纸上,把试纸呈现的颜色和比色卡对照13、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活的关系常见的pH<7的溶液:所有的酸溶液、某些盐溶液(例如:氯化铵、硫酸铜、氯化铁、氯化铝等)常见的pH>7的溶液:所有的碱溶液、某些盐溶液(例如: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钾等)生活中的pH:溶液血液胃液尿液胆液唾液草莓生长家养金鱼正常雨水酸雨pH7.35~7.450.8~1.55.0~7.06.8~7.46.5~7.45.8~6.55.5~9.55.6<5.6注意:正常雨水的pH是5.6(因为溶有CO2)淘米水的pH:头一两道淘米水会呈现pH为5.5左右的弱酸性,洗过两次后,pH约为7.2左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