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2011届高三政治2月调考质量分析及备考建议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武汉市2011届高三政治2月调考质量分析及备考建议

资源简介

武汉市2011届高三政治2月调考质量分析及备考建议
一、试题评述
(一)试卷结构
2011年武汉市二月调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卷共39道题,满分300分。包括选择题35题,140分;非选择题5题,160分。其中政治部分试题分值为100分,包括:选择题12题(24~35题),共计48分;非选择题,含一道学科内综合题(38题,含3个小题)和一道跨学科综合题内的2个小题(39题第(5)(6)小题),共5个小题,共计52分。在考查的知识内容方面,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个知识板块分值的比重基本维持在38:34:28,这一结构比率接近高考。
表1? 2011年政治试卷知识内容结构
板块
经济常识
哲学常识
政治常识
题号
24、25、26、27;
38(1),39(5)
28、29、30、32;
38(2),39(6)
31、33、34、35;
38(3)
题量
6题(选择题4题,非选择题2题)
6题(选择题4题,非选择题2题)
5题(选择题4题,非选择题1题)
分值
38分
34分
28分
(二)试题特点
1、注重考查基础知识
全卷共12个客观题,5个主观题。基础知识面较广,突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核。选择题和主观题涉及的考点如下表:
表2 选择题和主观题涉及的考点
题号
考 点
题 号
考 点
24题
经济常识·货币流通规律
33题
政治常识·国家机构
25题
经济常识·财政的作用
34题
政治常识·党的建设和执政方式
26题
经济常识·货币政策
35题
政治常识·主权国家的权利
27题
经济常识·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
38题(1)
经济常识·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
28题
哲学常识·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
哲学常识·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9题
哲学常识·意识的能动作用
(3)
政治常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30题
哲学常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9题(5)
经济常识·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
31题
政治常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6)
哲学常识·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32题
哲学常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有利于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为学生树立良好学习习和推行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2、紧密联系社会热点
试题凸显了对当前热点经济社会问题的关注。无论是非选择题的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问题、东北亚经济合作与中美摒弃“零和”冷战思维问题,还是选择题的央行加息、知识产权保护、“资本下乡”、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图案、气候变化国际减排、宜万铁路、“十二五”规划、我国减少稀土出口配额等都是社会热点的直接体现,贴近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起到了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时事政治的效果。同时与课本知识结合很紧密、提问也很规范。学生面对这些题目,不感到陌生,都有话可说。
3、坚持能力立意,突出考查综合能力
(1)选择题中组合题量大,12道选择题中有7道组合题,除32题为4选3外,其它都是4选2,这意味着选择题的难度有所提升。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素质。
(2)非选择题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和东北亚地区的和平和发展问题为切入口,重点考查了学生论证问题的能力,如第38题第(3)问,第39题第(5)、(6)问;探讨问题的能力,如第38题第(1)问,第39题第(7)问;阐释事物的能力,如第38题第(1)(2)问和第39题第(6)问。
(3)试题设问明确、巧妙,参考答案规范合理。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辩证思维的考查得到较好的落实。特别是第39题第(3)问,思维含量大。
4、注重人文素养的渗透
这主要体现在选择题第28题和第29题。28题,以“教”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楷书的四种写法切入,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来源,学会从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中把握事物,对于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现实意义。29题以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图案为契机,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对于引导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有关数据分析
表3 选择题难度、区分度分析
题目名称
难度
区分度
均分
DX-24
0.384615
0.275261
1.538461
DX-25
0.665134
0.520906
2.660535
DX-26
0.564799
0.496516
2.259197
DX-27
0.806856
0.196864
3.227424
DX-28
0.623746
0.294425
2.494983
DX-29
0.356605
0.425087
1.426421
DX-30
0.23704
0.090592
0.94816
DX-31
0.727425
0.238676
2.909698
DX-32
0.237876
0.308363
0.951505
DX-33
0.561455
0.487805
2.245819
DX-34
0.457358
0.188153
1.829431
DX-35
0.694915
0.406836
2.779661
表4 非选择题难度、区分度分析
题目名称
小题
满分
均分
难度
区分度
标准差
38-1
1
12
4.102542
0.341879
0.318815
2.697997
38-2
1
8
1.693622
0.211703
0.324913
1.889597
38-3
1
12
1.866611
0.155551
0.222561
1.749092
39-5
1
10
1.932055
0.193206
0.326132
2.198556
39-6
1
10
1.990829
0.199083
0.237979
2.055686
从上述两表可以看出,本次考试分数主要是受哲学部分拖累,如选择题中的第29,30和32题,学生得分普遍偏低;在非选择题中,第38题第(2)问和第39题第(6)问得分也很低,这说明学生对哲学部分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问题较大。另外,第38题第(3)问得分偏低,该题涉及新教材内容。就这一情况而言,它与近年来高考所反映出的情况基本一致,所以,在今后的复习备考中,哲学部分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同时要注意新教材的知识点。
三、调考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选择题典型试题分析
表5 选择题各选项的选择率表
题号 
标答
考生答案分布
A
B
C
D
24
C
30.43%
18.38%
39.53%
9.68%
25
D
2.57%
3.95%
14.23%
77.08%
26
B
4.74%
72.53%
16.60%
3.56%
27
D
1.19%
1.78%
3.95%
90.91%
28
D
16.60%
5.93%
5.14%
69.96%
29
B
15.02%
39.13%
17.59%
25.69%
30
D
48.62%
21.94%
5.93%
21.34%
31
B
9.09%
84.19%
3.75%
0.79%
32
C
27.87%
33.20%
31.42%
5.14%
33
B
13.83%
63.04%
6.13%
13.83%
34
B
8.89%
53.75%
25.30%
9.09%
35
C
6.32%
10.28%
73.32%
7.51%
从上表可以看出,选择题失分较多的依次是30、32、29、24、34、33题,得分率都在65%以下。以下就失分较多的试题以B卷为依据作出分析。
30.在气候变化谈判过程中,围绕国际减排义务分担这一问题,人口大国印度提出人均排放概念,新兴市场国家巴西提出应准确测量温室气体的历史排放;中国作为出口大国,有学者提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应根据最终消费而不是生产来衡量各国排放责任。这些主张共同表明
A.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外交政策
B.国家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C.国家经济基础决定其政治上层建筑
D.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解析]在气候变化谈判过程中,印度、巴西、中国所提出的不同主张是源于各国的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因此共同体现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外交政策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中国学者的观点不属于外交政策,故排除A,此题未涉及国家间共同利益,故排除B,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学者的观点不属于政治上层建筑,材料的表述不能共同说明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故排除C。
[考情分析]本题均分只有0.88分,得分率只有22%,大多数考生误选A项(达到30.43%)。考生失分主要是因为没有看清材料中“学者”这个题眼,对社会存在的理解也不到位。
32.宜万铁路经过地区有大量暗河、溶洞、断层。建设者坚持自主创新,在施工技术和管理方面实现多项“首创”。其中,针对高压富水溶腔探索使用“释能降压”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些“首创”保证了施工的安全性,提高了施工质量和效率。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表明了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和历史创造者
②“首创”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③“首创”能够提高生产实践的水平
④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要坚持正确价值取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此题强调建设者坚持自主创新,在施工技术与管理方面实现了各项“首创”表明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这些首创有效地保证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体现了坚持正确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提高了施工质量和效率,体现了“首创”能够提高生产实践水平,故选①③④。②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故排除。
[考情分析]本题均分只有1.35分,得分率为33.8%,多数考生误选B项(33.2%)和A(27.87%)。学生失分大多是因为粗心,没有注意到“历史唯物主义”这个设问的指向,十分可惜。
29.右图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该会徽是根据广州“五羊”传说创作的,原形取自“五羊”雕像,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象征着亚运会的圣火熊熊燃烧、永不熄灭。会徽既表现了运动会应有的动感,又体现了广州的城市象征,表达了广州人民的美好愿望。材料表明
①“五羊”传说是主观思维的产物,是人们美好愿望的体现
②该会徽图案是基于“五羊”传说和雕像的艺术加工,体现了意识的自觉选择性
③该会徽图案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体现了意识的主动创造性
④该会徽图案表达了美好愿望,是意识能动反作用的体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广州亚运会会徽图案选择“五羊”传说与雕像进行艺术加工,体现了意识的自觉选择性,通过实践制作形成,体现了意识主动创造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因此①的说法错误,会徽图案表达了美好愿望,体现的是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反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故不选④。
[考情分析]本题均分为1.64分,得分率为41%,考生多误选D项(25.69%)。失分的原因主要是考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没有理解清楚和审题不仔细。
24.某国2010年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比2009年增加25%,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25%。假设2009年该国货币周转次数为4次,2010年增加为5次,其他条件不变,则2010年该国可能出现的经济现象是
A.物价上涨20% B.物价下降20%
C.物价上涨25% D.物价下降25%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货币流通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货币流通公式涉及四个变量: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G)、待售商品总量(W)、物价总水平(P)和单位时间内的货币流通次数(V),即,依据公式,已知任意三项,可以求出第四项,已知任意两项保持不变,另两项形成函数关系。依据题意,可知本题旨在探寻单位时间内的货币流通次数变化对于物价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的货币流通次数与物价总水平呈正比。即,与2009年相比,2010年的单位时间内的货币流通次数增加25%,故物价上涨25%。本题的难点在于试题只告知商品价格总额增加25%,没有具体指出是待售商品总量的变化?还是物价水平的变化?还是兼而有之?这给考生增加了难度,也体现了命题的灵活性,深刻反映了考生对货币流通公式的理解程度。
[考情分析]本题均分为1.54分,得分率为38.5%,考生多误选A项(30.43%)。失分原因主要在于考生对题中所出现的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理解不清。
2010年10月28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根据《建议》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2011年3月“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将对《纲要(草案)》进行分组讨论,提出重要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由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正式批准《“十二五”规划纲要》,再由国务院负责组织实施。据此回答33~34题。
33.上述材料表明
A.国务院是中共中央的执行机构
B.国务院是全国人大的执行机关
C.国务院具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职能
D.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实施
[解析]此题主要阐述了我国十二五规划的产生过程,主要意图是要求弄清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的关系及在规划产生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故A项错误,应选B;C项所涉及的国家职能材料并未提及,故不选,全国人大在国家大政方针方面的主要行使决定权,全国政协是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制定与实施应由国务院负责,据此D的表述错误,故不选。
[考情分析]本题均分为2.24分,得分率为56%。在答题时,很多考生没有弄清党、人大、政府和政协之间的关系和它们各自的职能,因此导致丢分。
34.在上述材料中,中国共产党
①坚持了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制度
②代表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行使国家主权
③坚持依法执政和民主执政
④坚持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④
[解析]十二五规划的出台的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国家政治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体现了坚持依法执政;在十二五规划出台的过程中,党的全会通过规划建议,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民主执政,故选①③,国家政府行使国家主权,②表达错误,故不选;材料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没有体现党的组织领导与思想领导,故④不选。
[考情分析]本题均分为1.83分,得分率为46%。本题丢分的主要原因在于考生对材料的解读不到位和对党的相关知识掌握不牢固。
(二)主观题分析
38(1)据图(含注)描述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成就及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12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并依据有效信息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实际上有三问,前两问要求描述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研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回答注意图表(含注)主要表达的意思即可。对存在的问题不仅要描述现象,还要说明问题的本质。第三问要求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考生要注意解决思路是与存在的问题一一对应的。当然题中是汽车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诸如自主品牌缺乏,发展方式粗放,自然要用经济常识的知识点来作答,特别是生产方面的知识,如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增强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等。
[答案及评分标准]图(含注)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迅速发展,销量持续增长,成为世界汽车产销大国。(2分)2006—2008年,我国乘用车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有所下降,此后,迅速攀升。(2分)但我国汽车厂家在汽车设计、新材料及核心技术研发方面与外资汽车厂商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从事生产制造,获得利润较低。(2分)说明我国汽车产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发展方式亟待转变。(2分)
[考情分析]本小问均分4.10分,得分率为34.1%。从阅卷情况来看,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审题不清,一半的同学只做了三问中1-2问;二是缺乏对图表信息的描述,只答成就、问题,不对其本质进行探讨,缺乏由显性信息上升到隐性信息的能力;三是忽视了对线形图中“拐点”信息的描述;四是一味堆砌宏观调控等知识点,而不能针对题目的问题找对策。
38(2)请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谈谈你对材料一的认识。(8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哲学具体知识演绎分析事物的能力,要求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来谈对材料一的认识。这是一道知识的中观建构题,学生心中要有关于发展观点的中观建构,然后运用适合的观点来阐释材料一。随着能源的萎缩,传统汽车这一旧事物将被新能源汽车这一新事物所取代是大势所趋,体现了发展的实质。由于题目没有明确主体,在新能源汽车发展领域,企业的投入与国家的支持谁是内因与外因并不明确,所以应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我国如不及时采取有效对策,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采取对策抓住机遇,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入产业链高端,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要抓住机遇促成飞跃。
[答案及评分标准]①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客观规律。传统汽车将逐步被淘汰,新能源汽车的开发是大势所趋。②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汽车企业巨大的研发投入和国家的政策支持。③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要避免落入产业链的低端,我国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④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我国只有抓住机遇寻求突破,才能实现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每点2分)
[考情分析]本小问均分为1.69分,得分率为21.1%。就卷面情况来看,学生失分的原因有:一是偏题,运用辩证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观点答题,导致丢分;二是局限在发展的实质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进行长篇的阐述,中观知识体系没有建构起来;三是不会从材料中提取相应的信息论证观点,只会堆砌观点。
38(3)结合材料二,分析政府有关部门问计于民的政治意义。(1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论证问题的能力。意义分析,侧重分析问题的重要性。政治常识的归因论证类试题,一般要围绕“行为主体” 、“行为对象” 和“行为本身”展开分析。结合本题,既要分析该“行为”对于政府的意义,也要分析对于“计”(决策)的意义,还要分析对于“民”(公民)的意义。组织答案时要坚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等原则,逐一展开。
[答案及评分标准]①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民主性(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人民群众的监督权)。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维护政府的权威)。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每点3分)
[考情分析]本题均分1.87分,得分率15.6%。学生失分原因有:一是审题偏差,不少学生从哲学角度回答,把范围弄错了,导致丢分;还有学生将问题的主体——政府忽视了,答成了党的有关知识,导致丢分;二是审题能力差,不少学生将答题重点放在了政府职能和活动原则方面,得分较低;三是不能联系新教材的相关知识答题;四是语言不规范,口语化,不能运用学科语言答题。
39(5)结合材料五,请分析加强东北亚经济合作的经济学依据。(10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对外开放知识论证问题的能力。依据分析,侧重事物的必然性分析。其实就要求结合材料五,运用经济常识(主要是第八课)知识来论证要加强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必然性。回答这一题,首先要调用“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依据,即是世界市场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其次,材料中的经济合作,主要是贸易(能源)合作,因此还要调用“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作用” 的相关知识分析依据。即是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维护国家能源与经济安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举措。
[答案及评分标准]①加强东北亚经济合作是世界市场发展的结果,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3分)②加强东北亚经济合作是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要求。(3分)③我国加强与俄能源等领域合作,是维护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实现互利双赢战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举措。(4分)
[考情分析]本题均分为1.93分,得分率为19.3%。学生失分原因有:一是审题不清,很多考生从政治常识角度来答题,甚至将政治常识和经济常识的知识混淆在一起;二是条理不清,照搬教材,部分考生缺乏对材料与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三是部分考生对经济常识第八课知识掌握不到位;四是时间安排不合理,空白卷多。
39(6)结合材料六,用矛盾的观点说明中美双方摒弃“零和”冷战思维的必要性。(10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矛盾的知识论证问题的能力。必要性分析,既要分析问题的必然性,也要分析问题的重要性。第一个层次侧重分析摒弃“零和”思维的重要性,有利于互利共赢;第二个层次侧重分析摒弃“零和”思维的客观必然性。具体分析如下:从“零和”思维的含义可以看出其只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没有看到其统一,不符合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既包含相互对立,又包含相互统一,应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的观点,所以必须摒弃;零和冷战思维是冷战时期的产物,而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当然要必须顺应历史潮流摒弃之,这体现了矛盾具体特殊性,事物的矛盾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
[答案及评分标准]①矛盾即对立统一。(2分)矛盾双方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2分)“零和”冷战思维只看到了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没有看到同一性。(1分)中美双方摒弃“零和”冷战思维,客观理性看待对方发展,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的选择,有利于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1分)②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不同的特点。(2分)“零和”冷战思维与当今和平、合作、发展的时代潮流不相符合(1分),摒弃“零和”冷战思维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1分)
[考情分析]本题均分为1.99分,得分率为19.9%。失分原因有:一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关于矛盾观点的中观知识体系没有建构起来,对矛盾的观点理解不到位,不能运用合适的关于矛盾的观点来答题,很多同学只能罗列原理,论证不到位,或只能答出对立统一,或重复对立统一的观点,不能从矛盾特殊性角度来回答问题,导致失分;二是对问题的理解不透彻,对必要性的认识不到位;三是时间分配不合理,空白卷较多。
(三)反映的问题分析
1、知识方面: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①记忆不准确,理解不到位。例如,选择题第29题,很多考生都知道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也知道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但是由于缺乏对“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和“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的理解,以至于在结合材料解题时出现严重失误。
②对新教材知识掌握不到位。例如,第38题第(3)问考查政府问计于民的意义,实际上是考查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答案的组织就是建立在新教材上的一段原话的基础上,然而,由于对新教材缺乏足够的关注,大多数考生本题得分并不高。
③知识体系未建立,知识结构不完善。考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完成对知识点由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的知识建构也是导致丢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如第38题第(2)问,部分考生对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观点的中观建构不到位,导致得分较低。
2、能力方面:解题能力欠缺
①审题能力差,研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不足,例如,第38题第(1)问。不能精确地把握试题考查的角度和方向。例如,第39题第(6)问,本问要求考生回答摒弃冷战思维的必要性,但很多考生用矛盾的观点回答的是中美关系的现状是怎样的以及怎样发展中美关系。
②调用知识的能力差,缺乏在试题情境材料中寻找答案的思想意识和能力。在本次考试中仍然存在着“无视试题设问的角度和相关的背景材料,盲目地堆砌知识”的现象。例如,第39题第(5)问,从部分考生答案的构建来看,一方面,他们不能对课本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有效地整合,另一方面,他们不知道从材料中去寻找答案。
3、应试心理与应试技巧方面也存在欠缺
这一次考试也反映出了部分考生构建答案的能力比较差。在回答政治主观题时,我们要求答案的组织务必严谨、规范,然而,实际上,考生在答题时仍然存在着“口语化倾向严重,学科术语表达不规范、不分点书写、层次不明、逻辑不清”等问题。这是导致他们丢分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原因。
另外,由于文科综合训练不够,许多考生不能科学地分配时间和合理地安排解题顺序,提高有效得分,以至于出现客观题错选、漏选,主观题无法完全做完等现象,这是导致考生丢分的又一重要原因。
四、备考建议
根据本次调考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在后阶段复习备考中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夯实基础
①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加强检查力度。在下一阶段的复习备考过程中,我们应当认真督促学生识记课本上的基本观点,多检查背诵、多进行默写,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②加强新旧教材知识点的衔接,结合时政热点重点切入。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我们应当结合相应的训练试题和时政热点,认真地研究新旧教材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做好对新旧教材知识要点的整合工作,并将相关的信息及时地告知学生。
③要帮助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首先,要帮助学生拓展微观“点”知识,掌握基本观点和原理;其次,要帮助学生归纳中观“线”知识,建立基本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最后,要整合宏观“面”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政治学科的基本线索和思想。帮助学生构建起“点——线——面”完整的立体知识结构。
2、提高能力
①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研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注意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试题考查角度,例如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意义”、“怎么办”等角度来分析设问。
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描述事物、阐释事物、论证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及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提高学生构建答案的能力。在日常训练中,要强调运用学科术语进行答题,注重答题的层次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答题的规范性、条理性和准确性。
3、搞好热点复习
第二轮复习要以时政热点为主线展开,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时政热点的复习,要突出重点,重点把握以下几个热点:
①把握党和国家意志:三个重要会议(中央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人大会议),四个重要文件(中央全会决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政府工作报告、中央“一号文件”)
②国家宏观调控:关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关注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保持国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③关注民生问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关注社会公平问题;关注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
④关注几个长效热点,如“四点一线”热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⑤关注“三农问题”
⑥关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⑦继续关注民族问题
(2)坚持“实际联系理论”,重点培养知识运用能力
热点专题复习不同于媒体上的时政分析与评论,必须基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必须落脚于教材上的基础理论或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复习中也可根据学生实际,围绕热点问题组织相关的知识专题复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或以知识专题带动热点问题的复习(基础较差的学生)。
4、加强合作
要加强学校备课组教师之间的合作探究、学校文综教师之间的合作探究和市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探究,以达到拓展思路、交流方法、共享资源的目的。
全市政治教师应当通力合作,共同研究考纲、考题和考试说明,研究时政热点专题,研究复习计划,研究复习教学方法、辅导学生学习的方法等,加强学校之间的横向联系,资源共享,集中全市政治教师的智慧和力量,搞好政治复习备考工作。
文综三科之间在校内也好,在区内市内也好,都要加强合作与交流,研究综合试题的命题方向和着眼点,定期组织文科综合测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合理地分配答题时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