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 迅
1.理解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3.学习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
4.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内涵丰富、富有战斗性的语言。
5.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学习目标
走近作者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三周年之后,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资产阶级的走狗文人以及所谓社会“名人”,散布“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的失败主义论调。同年9月25日鲁迅写作本文。义正辞严地批驳了当时对抗战前途悲观亡国的论调,驳斥了上述那些人诬蔑中国革命人民失掉了自信力的无耻谰言,表达了对中国革命前途的信心。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主要是为了反驳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错误论调,鼓舞当时的民族自信心。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属鲁迅后期杂文。
写作背景
“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
“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1934年 ,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的社论
议论文分类
立论文
驳论文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文体知识
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一般结构和形式:
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
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
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
特点:
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玄虚 祈祷 省悟 搽粉


慨叹 诓骗 诬蔑 脊梁
xuán
dǎo
xǐng
chá
kǎi
kuāng
miè

字词积累
【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继续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指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去欺骗别人;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放声朗读  整体把握
A:朗读<1--5>段思考:对方的论据是什么?得到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阅读全文,说说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整体感知
信“地”
信“物”
信“国联”
从来没相
信过自己
现在:求神拜佛
—他信力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自欺力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承认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发现对方的论据不能得出“失去自信”这个论点,由真实的存在依据推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诵读课文1—5段,讨论探究
细读感悟
“求神拜佛”恐怕是反动派在山穷水尽时自欺欺人的最后一招,作者一针见血指出其危害,揭露他们投降卖国的本质,触到了他们的痛处。
2.第4段有一部分加点的文字,反动派删掉它说明了什么?
3.在文章前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这论点以什么作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对方的谬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对方论据是: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
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是:
“总自夸”“只希望”“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
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有何作用?
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失掉了他信力……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找批驳的“突破口”
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
4.这一部分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论据
论点:
两年前:
不久:
现在:
自夸“地大物博”
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1—2)
(3—5)
敌论据论点
偷换概念
品读6—8段,讨论探究
作者是怎么证明自己的论点的?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人们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
正面立论,间接反驳敌论点
间接反驳
己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己论据


埋头苦干的人
有确信, 不自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前仆后继的战斗
舍身求法的人
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脊 梁
(6—8)
(9)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敌论点:
以偏概全
阅读最后一段,思考: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要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中国的革命人民)
作用:照应题目,作出回答
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
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那些。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指广大人民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指所有中国人
驾驶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你从下段文字中的划线字中读到了怎样的况味?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A:你从下段文字中的划线字中读到了怎样的况味?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中国人含义: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语言特点
1、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2、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论据
论点:
两年前:
不久:
现在:
自夸“地大物博”
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1—2)
(3—5)
敌论据论点
偷换概念
课堂小结
间接反驳
己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己论据


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脊 梁
(6—8)
(9)
以偏概全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有确信, 不自欺
前仆后继的战斗
课堂小结
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作业设计:(依据你自己的情况任意选做一道)
A:分小组搜集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现状调查》。
B: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驳斥以下论点
读书不如经商  打麻将益智
随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