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一课 经济大危机下的资本主义世界(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第一课 经济大危机下的资本主义世界(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经济大危机下的资本主义世界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32.0分)
美国在1929~1933年出现高失业率,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大危机 B. 胡佛反危机措施
C. 罗斯福新政 D. 二战爆发
【答案】A
【解析】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里突然掀起股票抛售的狂潮,几天之内,股票价格连续暴跌,经济危机就从这里开始,迅速蔓延全美国,进而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人民群众社会深受其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1930年的美国,经济萧条,失业人数猛增:1930年达420万;到1933年竟然有1500万——1700万工人失业。由此可知,美国在1929~1933年出现高失业率,主要原因是经济大危机,故A正确。胡佛反危机措施和罗斯福新政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1939年,二战爆发,故排除D。故选A。
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是(???? )
A. 恢复银行信用 B. 调整农业经济
C. 规范企业行为 D. 推行“以工代赈”
【答案】D
【解析】恢复银行信用重点侧重在金融领域,不可能直接提高劳动就业率,故排除A。农业调整措施没有提高劳动就业,故排除B。规范企业行为,主要是为了防止盲目竞争,没有为经济发展拓展新空间,故排除C。材料中说的既要提高就业,又为经济发展拓展空间,就是兴办大型公共工程,实行以工代赈,故D符合题意。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增加就业,其中美国实行的主要措施是()
A. 兴办公共工程 B. 实行对外扩张
C. 加紧对银行业的复苏 D. 调整农业生产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增加就业”可知,美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扩大了就业,刺激生产和消费,故A项正确。对外扩张与材料无关,故B项不符合题意。加紧对银行业的复苏和就业无关,故C项不符合题意。调整农业生产和增加就业无关,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危机吞噬着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下列事件与这场危机直接相关的是()
A.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B. 中国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北京爆发五四运动 D. 各国人民组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答案】A
【解析】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激发了资本主义制度固的矛盾。经济危机又引发政治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政局动荡,国家之间矛盾进一步激化,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日本开始实行武力扩张,德国则建立了法西斯统治,成为反动法西斯战争的策源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到1931年,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日本政府急于发动一场对中国东北的战争,借以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缓和阶级矛盾,医治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故A项符合题意。BCD?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某学者在《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一文中指出:“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这一观点反映罗斯福新政( )
A. 消除了国内阶级矛盾 B. 借鉴学习了德国与日本模式
C. 恢复了国民经济增长 D. 调整与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D
【解析】根据“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题干观点反映了罗斯福新政调整与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因此D项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
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前总统胡佛攻击新政是“法西斯主义”、是“社会主义异端”;一部分资本家在国会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出现他们这种论调主要是因为()
A. 罗斯福作风强硬,一意孤行,站在维护民众利益的角度保障其权益
B. 罗斯福新政限制工业规模,削减农业产量,不利于资本家扩大再生产
C. 罗斯福新政改变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暂时牺牲了资本家的部分利益
D. 罗斯福新政完全放弃了市场经济原则,实行计划经济
【答案】C
【解析】罗斯福新政本质上仍然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故A错误。“不利于资本家扩大再生产”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从材料“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可以看出,由于罗斯福新政改变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工人阶级的利益,所以遭到了资本家的反对,故C符合题意。实行计划经济的表述错误,罗斯福新政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的做法,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了市场经济原则,实行计划经济,故D错误。故选C。
罗斯福在1933年的就职演说中指出:“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为此实行的措施是(?? )
A. 恢复银行信用 B. 整顿农业
C. 制定国家《工业复兴法》 D. 兴建公共工程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从题干“我们最首要的任务是使人民有就业机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任务就可以部分地完成”。可以看出题目要求的是罗斯福政府采取的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A是政府刺激经济复苏;B是政府解决农业问题;C是国家加强对工业控制解决工业问题;D大力发展公共事业,推行以工代赈,政府发展公共事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解决人民的就业机会。故答案选D。?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突然打了个喷嚏,这个喷嚏迅速蔓延全国,然后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美国医治“感冒”的有效药方是()
A. 新经济政策 B. 斯大林体制 C. 罗斯福新政 D. 法西斯专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题干的理解能力。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星期四”,股票市场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罗斯福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罗斯福新政”。故选C。
面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寻找对策。下列历史事件的发生,与这次经济危机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 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墨索里尼“进军罗马”,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
C. 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D. 希特勒上台,德国法西斯统治的建立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型而言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宜用排除法,依据材料中的时间特征“1929年—1933年”可知B项发生与此经济大危机没有关系,因为墨索里尼“进军罗马”发生在1922年,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均与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有直接关系。故选B。
罗斯福政府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要求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国家对企业做出上述具体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A.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C. 消除经济危机 D. 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对企业做出这些具体规定的直接目的是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1929年——1933年爆发了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特征就是生产的相对过剩。这场危机从美国开始,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为摆脱经济危机,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宣布实行新政。在整个新政的内容中,《国家工业复兴法》是中心措施,根据这个法案,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等,防止盲目竞争带来的生产过剩。还规定了工人的一些基本权利,如规定了每周的最高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额,工人有权组织工会等。故D正确。 A是手段,排除。 B是根本目的,排除。C表述错误,罗斯福新政不能消除经济危机,排除。故选D。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中的推论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选项 ? ? ? ?史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推论
A ? ? ?洋务运动 提倡“自强”“求富”,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B ? ?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
C ? ? ?遵义会议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悠关的转折点
D ? ? ?罗斯福新政 虽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但是解决了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尽管它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但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因此没有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故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史实与结论均相符,故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或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美国打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A. 独立战争 B. 南北战争
C. 罗斯福新政 D. 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答案】C
【解析】结合“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可知是罗斯福新政。1929年——1933年爆发了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从美国开始,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为摆脱经济危机,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宣布实行新政,故C符合题意。独立战争是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故A不符合题意。南北战争源于南北经济制度的矛盾,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故B不符合题意。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指的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不符合,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在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有一种奇特现象:美国有1040万英亩的棉花被铲倒在地,大量牛奶被倒入密西西比河,巴西有2200万袋咖啡豆被烧毁并倒入大海;丹麦宰杀了11万头牲畜。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
A. 生产相对过剩 B. 生产绝对过剩 C. 农业快速发展 D. 工业发展缓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持续最久的世界经济大危机。经济危机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这实质是供需关系的矛盾,造成供需矛盾的根源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故选A。
以时间为点整理历史是历史复习方法之一。某学生对1933年的历史做了如下整理,你认为正确的是()
选项 国家 事件
A 中国 中国共产党带领红军开始长征
B 苏联 在斯大林领导下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C 德国 希特勒出任总理,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D 日本 首相正在谋划占领中国东北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中国共产党带领红军开始长征是1934年,故A错误。列宁领导下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在1928年,故B错误。1933年希特勒出任总理,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故C正确。日本明治维新后开始谋划占领中国东北,故D错误。故选C。
每年九月末到十月初的德国慕尼黑啤酒节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啤酒节,然而1938年9月欧洲各国的目光聚焦在此则是因为德、意、英、法四国签订的《慕尼黑协定》,这一事件标志着()
A. 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B. 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D. 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答案】B
【解析】欧洲战争策源地是指1933年1月,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掌握国家政权后,在欧洲中部形成的一个战争策源地,时间不符,故排除A。《慕尼黑协定》是英法对德国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故B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是在1939年9月1日,时间不符,故排除C。
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在1941年12月7日,时间不符,故排除D。故选B。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分别形成于()
A. 德国和日本 B. 德国和意大利 C. 日本和意大利 D. 德国和西班牙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分别形成于德国和日本,故A正确。BCD与所学知识不相符,排除。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8.0分)
历史的发展,总是在选择中前进。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美国的俄勒冈州,我看到几千蒲式耳的苹果烂在果园里。只有绝对无瑕疵的苹果才能卖得出去;一箱苹果200个卖40到50美分。与此同时,数以百万计的孩子却因父母的贫穷今年冬天吃不到一个苹果。
——1932年2月国会委员会陈述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简述该事件的影响。

材料二:

军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的比较
国家 1938年 1939年
德国 17% 23%
英国 7% 18%
( 2)结合材料二,说说受材料一事件的影响,日本、德国做出了怎样的共同选择?

材料三:

(3)日本、德国的选择注定其结局是失败的,结合材料三,说说日本、德国失败的标志,并分析它们失败的原因。
【答案】(1)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危机。影响:严重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减了三分之二,还进一步恶化了国际关系。
(2)选择:法西斯侵略
(3)日本: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德国: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投降并签署投降书。原因:法西斯侵略是非正义之战;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世界爱好和平和正义人民的大力支持。进行正义的战争。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危机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一可知美国当时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国际贸易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经济危机期间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2)本题主要考查在经济危机打击下日本、德国做出的共同选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和日本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均建立起法西斯统治,分别成为欧洲和亚洲战争策源地,准备发动战争转嫁危机,并最终挑起了战争。
(3)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德国失败的标志及失败的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德国: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投降并签署投降书。原因:法西斯侵略是非正义之战;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世界爱好和平和正义人民的大力支持。进行正义的战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资本主义制度就像一棵出现枯枝烂叶的树一样,激进分子说:“把它砍倒。”保守分子说:“不要动它。”我则采取折中的办法:“让我们把它修剪一下,这样我们既不会失去老树干,也不会失去新枝。”
?????????????????????????????????????????????????????????????????????????? --罗斯福
(1)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材料二:也许更重要的差别是罗斯福的个人风格 --他灿烂的微笑、他技艺高超的口才、他生动感人的智慧--都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而与施政计划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大关系。……罗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性魅力。
????????????????????????????????????????????????????????? --(美)布林克利《美国史》
(2)材料二认为罗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材料三:对罗斯福新政:保守派与大商业领袖对新政“大笔开支”、“敲诈富人计划”和“社会主义”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某些批评者一提到罗斯福的名字都觉得反感。激进的左派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其他激进组织一度激烈抨击罗斯福改革不彻底,攻击财富仍然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而广大中下层民众对新政热情欢呼与讴歌,甚至把罗斯福视为“救星”。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三个阶层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你认同哪一阶层的评价?据材料和所学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四:新政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一条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生命的唯一可行途径,即大力发展非法西斯的、走所谓“福利国家”道路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4)结合材料回答,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答案】(1)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分)
(2)罗斯福的个人魅力(2分)
(3)保守派与大商业领袖、左派社会主义政党及其他激进组织、中下层民众(2分)
同意第一阶层的评价,理由是:新政采取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措施,如整顿金融体系、调整工业、调整农业生产,触犯垄断资本家利益的一系列措施。新政以工代赈的措施有利于中下层民众。
同意第二阶层的评价。理由是:①新政只是局部调整生产关系,并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②新政未能完全消除经济危机;③劳工社会地位依然地下。
同意第三阶层的评价。理由是:①新政采取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如以工代赈等措施,使失业率下降。②强化社会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任意选择一种可得2分)
(4)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罗斯福的经验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2分)
【解析】(1)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树干”指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新枝”指的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本题考查分析归纳能力。“他灿烂的微笑、他技艺高超的口才、他生动感人的智慧”这些都反映了罗斯福的人格魅力是罗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
(3)本题考查分析归纳能力。保守派与大商业领袖认为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的措施有利于中下层民众,加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触犯了垄断阶级的利益。激进的左派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其他激进组织一度激烈抨击罗斯福改革不彻底,认为改革并没有彻底废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仍是为资产阶级所服务的,劳工阶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水平依旧低下。广大中下层民众对新政热情欢呼与讴歌是因为新政采取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如以工代赈等措施,使失业率下降,并且强化了社会保障,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任选一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4)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意义。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开创了先河,并且该模式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工业生产指数(以1928年为100)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生产资料 110 96 82 62 75
消费资料 105 98 91 89 96

材料二:1932年工农业生产指数(以1928年为100)
美 德 英 法 日
农业 48.2 50.2 85.3 80 99.5
工业 81.3 77.7 90.3 64 119.5
材料三:


(1)三则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危机?请根据材料分析这一危机的症状。


(2)根据材料二,分析各国受这场危机的破坏程度。


(3)为挽救危机,美国和德国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案】(1)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分)
危机症状: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下降;产品积压,市场萧条;失业严重。(3分)
(2)各国受破坏的程度:美国和德国受到的影响最大,破坏最为严重;英国、法国、日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但程度相对较轻。(2分)
(3)美国:罗斯福新政;?? 德国:法西斯专政,对外扩张。(2分)
【解析】(1)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1929至1933年,爆发了一场从美国纽约开始,并快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导致经济萧条、失业率提高、消费水平下降、生产过剩。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下降导致了材料三反映的价格跳水,导致产品积压,市场萧条,失业严重是危机的症状。
(2)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材料二反映了资本主义各国的工农业生产指数均有所下降,生产水平较危机前受到破坏,但是以美国、德国受到的冲击比较严重,法国、英国、日本受到冲击相对较小,特别是日本在危机中工业生产水平仍有一定的提高。
(3)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解决。美国和德国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促使了经济的恢复。德国为转移经济危机,走上了法西斯专政对外扩张的道路。


20世纪上半期,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空前的震荡和可贵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现代化进程中的震荡】
材料一:见下列一组历史图片

【现代化进程中的探索】
材料二:捷克斯洛伐克社会民主工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向俄国无产阶级表示热烈祝贺,祝贺它备遭世界大战造成的骇人听闻的痛苦磨难之后,在世界上首先打碎了专制制度的锁链,消灭了资产阶级并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以便建立一种新的、公正的没有奴隶也没有统治者的世界社会主义制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据《现代史文献选编》第一卷
材料三: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坚定的信念,即我们唯一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缺乏理性的、没有根据的恐惧,它会把由退却变为前进所需要的种种努力毁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摘自1933年3月4日罗斯福首次就职演说
(1)分别就材料一中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谈谈它给世界带来怎样的“震荡”?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捷克斯洛伐克为什么“喜事”向俄国祝贺?俄国的这一“喜事”对现代化进程的探索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罗斯福演说的主要意图。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1)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最终引发看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性的战争浩劫。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人类历史再一次遭受沉重的灾难。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爆发,并迅速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同时也引发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
(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一统天下的格局,开创看社会主义新模式,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3)意图:提升美国人的信心,克服经济危机。措施:整顿银行业;调整工业;复兴农业;以工代赈,解决就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
【解析】(1)本题考查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及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一中三幅图片信息及所学知识概括得出各自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给世界带来的“震荡”性影响,即图一为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最终引发看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性的战争浩劫。图二是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人类历史再一次遭受沉重的灾难。图三是经济大危机首先从美国爆发,并迅速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同时也引发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
(2)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及其意义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二“捷克斯洛伐克社会民主工党……向俄国无产阶级表示热烈祝贺,祝贺它……在世界上首先打碎了专制制度的锁链,消灭了资产阶级并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以便建立……世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向俄国祝贺十月革命的胜利;根据相关的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一统天下的格局,开创看社会主义新模式,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3)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提取、解读材料信息及结合所学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三“1933年3月4日罗斯福首次就职演说”、“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坚定的信念,即我们唯一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结合其历史背景及所学知识概括得出罗斯福演说的意图是提升美国人的信心,克服经济危机。根据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的相关知识,概括说明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即?整顿银行业;调整工业;复兴农业;以工代赈,解决就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经济大危机下的资本主义世界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32.0分)
美国在1929~1933年出现高失业率,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大危机 B. 胡佛反危机措施
C. 罗斯福新政 D. 二战爆发
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是(???? )
A. 恢复银行信用 B. 调整农业经济
C. 规范企业行为 D. 推行“以工代赈”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增加就业,其中美国实行的主要措施是()
A. 兴办公共工程 B. 实行对外扩张
C. 加紧对银行业的复苏 D. 调整农业生产
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危机吞噬着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下列事件与这场危机直接相关的是()
A.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B. 中国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北京爆发五四运动 D. 各国人民组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某学者在《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一文中指出:“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这一观点反映罗斯福新政( )
A. 消除了国内阶级矛盾 B. 借鉴学习了德国与日本模式
C. 恢复了国民经济增长 D. 调整与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前总统胡佛攻击新政是“法西斯主义”、是“社会主义异端”;一部分资本家在国会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出现他们这种论调主要是因为()
A. 罗斯福作风强硬,一意孤行,站在维护民众利益的角度保障其权益
B. 罗斯福新政限制工业规模,削减农业产量,不利于资本家扩大再生产
C. 罗斯福新政改变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暂时牺牲了资本家的部分利益
D. 罗斯福新政完全放弃了市场经济原则,实行计划经济
罗斯福在1933年的就职演说中指出:“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为此实行的措施是(?? )
A. 恢复银行信用 B. 整顿农业
C. 制定国家《工业复兴法》 D. 兴建公共工程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突然打了个喷嚏,这个喷嚏迅速蔓延全国,然后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美国医治“感冒”的有效药方是()
A. 新经济政策 B. 斯大林体制 C. 罗斯福新政 D. 法西斯专政
面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寻找对策。下列历史事件的发生,与这次经济危机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 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墨索里尼“进军罗马”,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
C. 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D. 希特勒上台,德国法西斯统治的建立
罗斯福政府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要求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国家对企业做出上述具体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A.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C. 消除经济危机 D. 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中的推论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选项 ? ? ? ?史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推论
A ? ? ?洋务运动 提倡“自强”“求富”,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B ? ?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
C ? ? ?遵义会议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悠关的转折点
D ? ? ?罗斯福新政 虽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但是解决了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A. A B. B C. C D. D
“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或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美国打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A. 独立战争 B. 南北战争
C. 罗斯福新政 D. 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在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有一种奇特现象:美国有1040万英亩的棉花被铲倒在地,大量牛奶被倒入密西西比河,巴西有2200万袋咖啡豆被烧毁并倒入大海;丹麦宰杀了11万头牲畜。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
A. 生产相对过剩 B. 生产绝对过剩 C. 农业快速发展 D. 工业发展缓慢
以时间为点整理历史是历史复习方法之一。某学生对1933年的历史做了如下整理,你认为正确的是()
选项 国家 事件
A 中国 中国共产党带领红军开始长征
B 苏联 在斯大林领导下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C 德国 希特勒出任总理,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D 日本 首相正在谋划占领中国东北
A. A B. B C. C D. D
每年九月末到十月初的德国慕尼黑啤酒节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啤酒节,然而1938年9月欧洲各国的目光聚焦在此则是因为德、意、英、法四国签订的《慕尼黑协定》,这一事件标志着()
A. 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B. 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D. 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分别形成于()
A. 德国和日本 B. 德国和意大利 C. 日本和意大利 D. 德国和西班牙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8.0分)
历史的发展,总是在选择中前进。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美国的俄勒冈州,我看到几千蒲式耳的苹果烂在果园里。只有绝对无瑕疵的苹果才能卖得出去;一箱苹果200个卖40到50美分。与此同时,数以百万计的孩子却因父母的贫穷今年冬天吃不到一个苹果。
——1932年2月国会委员会陈述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简述该事件的影响。

材料二:

军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的比较
国家 1938年 1939年
德国 17% 23%
英国 7% 18%
( 2)结合材料二,说说受材料一事件的影响,日本、德国做出了怎样的共同选择?

材料三:

(3)日本、德国的选择注定其结局是失败的,结合材料三,说说日本、德国失败的标志,并分析它们失败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资本主义制度就像一棵出现枯枝烂叶的树一样,激进分子说:“把它砍倒。”保守分子说:“不要动它。”我则采取折中的办法:“让我们把它修剪一下,这样我们既不会失去老树干,也不会失去新枝。”
?????????????????????????????????????????????????????????????????????????? --罗斯福
(1)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材料二:也许更重要的差别是罗斯福的个人风格 --他灿烂的微笑、他技艺高超的口才、他生动感人的智慧--都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而与施政计划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大关系。……罗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性魅力。
????????????????????????????????????????????????????????? --(美)布林克利《美国史》
(2)材料二认为罗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材料三:对罗斯福新政:保守派与大商业领袖对新政“大笔开支”、“敲诈富人计划”和“社会主义”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某些批评者一提到罗斯福的名字都觉得反感。激进的左派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其他激进组织一度激烈抨击罗斯福改革不彻底,攻击财富仍然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而广大中下层民众对新政热情欢呼与讴歌,甚至把罗斯福视为“救星”。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三个阶层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你认同哪一阶层的评价?据材料和所学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四:新政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一条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生命的唯一可行途径,即大力发展非法西斯的、走所谓“福利国家”道路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4)结合材料回答,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工业生产指数(以1928年为100)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生产资料 110 96 82 62 75
消费资料 105 98 91 89 96

材料二:1932年工农业生产指数(以1928年为100)
美 德 英 法 日
农业 48.2 50.2 85.3 80 99.5
工业 81.3 77.7 90.3 64 119.5
材料三:


(1)三则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危机?请根据材料分析这一危机的症状。


(2)根据材料二,分析各国受这场危机的破坏程度。


(3)为挽救危机,美国和德国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0世纪上半期,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空前的震荡和可贵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现代化进程中的震荡】
材料一:见下列一组历史图片

【现代化进程中的探索】
材料二:捷克斯洛伐克社会民主工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向俄国无产阶级表示热烈祝贺,祝贺它备遭世界大战造成的骇人听闻的痛苦磨难之后,在世界上首先打碎了专制制度的锁链,消灭了资产阶级并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以便建立一种新的、公正的没有奴隶也没有统治者的世界社会主义制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据《现代史文献选编》第一卷
材料三: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坚定的信念,即我们唯一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缺乏理性的、没有根据的恐惧,它会把由退却变为前进所需要的种种努力毁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摘自1933年3月4日罗斯福首次就职演说
(1)分别就材料一中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谈谈它给世界带来怎样的“震荡”?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捷克斯洛伐克为什么“喜事”向俄国祝贺?俄国的这一“喜事”对现代化进程的探索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罗斯福演说的主要意图。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