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课标要求】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二、【教材分析】本课包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伟大的建设成就三目,讲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历程及取得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经历过严重的曲折,但在曲折发展中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积累了重要经验,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已初步了解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的伟大建设成就等历史事件的主要史实,有较好的知识储备。基于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本课要求学生将毛泽东置于1921-1976年的中国历史中去归纳分析其历史贡献,需要梳理较多的知识点,提升逻辑思辨能力。四、【教学目标】1.按照时间顺序,梳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史实。2.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3.依据史料,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点,归纳其主要经验教训,对此作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提炼这一时期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4.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教学重点:掌握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史实,理解其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教学难点】:感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五、【教学过程】(一)教学主题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历史认识其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二)教学过程导入材料1 全会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对建国三十二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确的总结,科学地分析了在这些事件中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和错误,分析了产生错误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实事求是地评价了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设区学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正确总结、客观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设计意图】:以《决议》导入,使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有基本认识,培养其历史解释能力。【学习任务】1:从重要探索中总结宝贵经验。【学生活动】:快速浏览教材,梳理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探索。【教师活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解释七千人大会等一些教材描述较少的历史事件。【学生活动】:分别用一句话评价这些重要探索,并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历程的特点。【教师活动】:引导分析。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提供的主要经验有(1)通过学习中共八大正确分析我国主要矛盾变化、1957年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1962年七千人大会等探索史实,得出“强调国情、实事求是”的经验。(2)通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探索失误等史实,得出“应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经验。(3)通过“文化大革命”等史实,得出“主动吸取教训,积极总结经验”的经验。(4)通过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史实,得出“坚持独立自主,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经验。材料2 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但是它的主要点,已经可以从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中得到基本的总结。-----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在这一时期的探索中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设计意图】:通过梳理基础知识,让学生学会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学习任务】2:从重大成就中理解物质基础、感悟精神力量材料3 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材料4 将1956—1976年的主要成就和人物楷模按照地理位置呈现在中国地图上。【学生活动】:通过材料3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这个期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涌现出的人物楷模,并根据材料4和所学知识提炼“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内涵。【教师活动】:引导分析,呈现地图,播放视频。通过地图,可以看出,1956--1976年的20年间,我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取得了许多科技成就,而在这一期间建设起来的一些基础设施和项目,至今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可以提炼出材料3中“这个期间”的建设为我们现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的“物质技术基础”指的是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同时,在地图上可以看到,这一时期涌现出雷锋、邓稼先、钱学森等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他们为这些成就的取得做出了重要贡献。材料5 1958年,邓小平要求在经济比较发达、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快石油勘探工作,并寄希望于东部地区的石油勘探。1959年,松基3井顺利出油。时任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的欧阳钦同志建议将松基3井所在的“大同”更名为“大庆”,大庆油田这个响亮的名字由此响彻大江南北。1960年,第一列挂着21节油罐的列车满载大庆原油开出萨尔图火车站。1963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过去绝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1976年,大庆油田原油年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大关1978年,中国原油年产量达到1亿吨,进入世界产油大国的行列。——据尚真等《新中国石油石化工业50年大事记》整理【学生活动】:阅读材料5,了解大庆油田的开发与建设历程,感悟其中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做出的重大贡献,感受王进喜等人的奉献精神,进一步认识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众多社会主义建设者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和大庆油田创业史的材料呈现,让学生提炼“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内涵,培养其独立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并感悟精神力量。【学习任务】3:理解并阐明这一时期的成就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材料6 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取得了旧中国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成就,初步地但又有力地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材料71952年与1978年我国主要指标对比表1952年1978年原煤产量0.66亿吨6.2亿吨钢产量1.35万吨3178万吨粮食产量16392万吨30477万吨在校学生数5444万人21351万人医院、卫生院数3540个64421个------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表: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整理【学生活动】:通过材料2、3、6、7,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这一时期的成就如何“初步地但有力地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教师活动】:引导分析,再次呈现材料2、3。通过材料2、3、6、7及教材内容,可分析出我国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经济方面,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方面,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骨干力量大批成长起来,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涌现,形成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外交方面,这一时期与我国正式建交的国家数量不断增长,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归纳得出结论:这段历史所提供的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的意义。【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运用材料并呈现新材料,让学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提出更完整的历史解释。【学习任务】4:基于《决议》起草始末,深化对这一时期历史的认识。材料8 1979年9月29日,叶剑英在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决议》的起草工作提上了日程。1979年10月30日,胡乔木等召集起草小组开了第一次会议,正式开始工作1980年6月27日,邓小平看过《〈决议〉草稿》后表态,不行,要重新来,现在这个稿子没有很好体现原先的设想。1980年9月10日,最新修改后的《决议》文稿出来后,胡乔木评价:“这个稿子,我也说不上是第几次的稿子了…要作很大的变化,在说,我也变不出来了。”1981年5月19日,在讨论决议最新修改稿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邓小平希望把稿子推敲得更细致一些,改得更好一些,把它定下来,然后提交六中全会通过,在建党60周年时发表。1981年6月26日,陈云看了最终的修改稿后说:“改得很好,气势很壮。”-----据沈传宝《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形成始末》整理【学生活动】:阅读材料,观察思考,与同桌互动交流,充分认识《决议》形成过程的曲折性,从而进一步理解材料1中《决议》所关于毛泽东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开创者的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的评价所具有的重要历史价值。【小结】:过对本课知识的宏观把,在增州本上自的同时,认识到区俄国思想家赫尔岑曾说:“充分地理解过去,我们可以弄清楚现状;深刻认识过去的意义,我们可以揭示未来的意义。向后看,是为了向前进。”通过学习《决议》我们能够深刻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历程的曲折性,认识这段历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的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理解它所具有的开创性与奠基性的意义。(三)板书设计 略(二)过程展示(四)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水平1:能够提取教材信息,梳理20世纪507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探索。水平2:能够归纳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尝试运用以史实为依据论证自己的观点;能够基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水平3:能够在探究这一时期的伟大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的过程中,对不同史料进行整理,形成整体认识。三水平4:能够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