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时间路程公开课(课件+教案+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速度时间路程公开课(课件+教案+视频)

资源简介

课件20张PPT。第 5 课时 速度、时间和路程4 三位数乘两位数R 四年级上册 海孜实验小学 徐迎春10千米/时80千米/时340千米/时160千米/时800千米/时300米/分钟课后作业探索新知课堂小结当堂检测(1)速度的认识 (2)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1探究点 1速度的认识10千米/时表示马车每小时行10千米 800千米/时表示飞机每小时行800千米 ↓↓80千米/时340千米/时160千米/时你能像刚才一样去说一说它们的意义吗?300米/分钟 我们把这些表示每小时、每分钟、每秒
所行走的路程叫做速度。 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
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归纳总结:10千米/时80千米/时340千米/时160千米/时800千米/时300米/分钟仔细观察以上速度,说一说速度的表示方法。提示:我们在表示速度时,一般将路程写在左边,时间写在右边,中间用“/”隔开,在读速度时,可以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读作“每”,即路程+每+时间;也可以按照每+时间+路程的读法读。1.写出下面的速度。大约每小时60千米
写作:大约每小时50千米
写作:大约每分钟0.5千米
写作:大约每秒0.2厘米
写作:60千米/小时50千米/小时 0.5千米/分钟0.2厘米/秒小试牛刀探究点 2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
70×4=280(千米)225×10=2250(米)解答下面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70 ×4=280(千米)225×10=2250(米)你知道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速度×时间=路程速度×时间=路程 你能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这个关系,写出求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式吗?试一试吧!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可以是两个点间曲线的长,也可以是线段的长,有别于距离,距离指的是两点间线段的长。小试牛刀1.不解答,只说出下面各题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1)小林每分钟走60米,他15分钟走多少米?(2)声音每秒传播340米,声音传播1700米要用多长时间?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已知速度和路程,求时间。张叔叔骑自行车从家去邮局,他每分钟骑300米,骑了12分钟,则他家离邮局有多远?(答案不唯一)2.提出一个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的问题。
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
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速度×时间=路程1.填空。(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每小时行驶80千米”是指汽车的(   ),
“2小时”是指汽车行驶的(   ),
“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就是求汽车的(   )。
数量关系式是(         )。
(2)时间=(    )÷(    )
(3)速度=(    )÷(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路程路程时间时间速度 速度 

2.蜗牛2小时爬了8米,它的速度是(    )。
3.人造卫星5秒运行40千米,它的速度是(     )。
4.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80米/分,表示(           )。4米/时8千米/秒自行车每分钟行180米5.判断,若不对,请改正。小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50米/分,2小时行多少米?列式是
250×2=500(米)。 (  )
改正:×250×2×60=30000(米)辨析:速度和时间不对应。速度的单位是米/分,所求时间段是2个小时,应先把2小时化成分钟再进行计算。6.算一算,比一比。 每秒飞6米   每分钟飞500米
(    )飞得快。蝴蝶辨析:进行速度比较时,应先把单位进行统一。作 业 请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九第7题、第9题。
Thank you! 速度、时间和路程
课题:
速度、时间和路程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过路程、时间与速度,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为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变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这一教育理念,我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以教材素材为主载,以设疑激趣、直观演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建构模型、拓展模型、运用模型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整个过程中,知识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的,这种发现理解最为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学习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学习重点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学习难点
应用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1.同学们,你们平时上学是步行还是乘车?这段路有多长?你每次用的时间都一样吗?大家都是同时到校吗?
通过刚才的谈话,老师了解到,由于很多原因,同学们到校的时间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数学的又一个殿堂,去探索行程问题的奥秘。孩子们,有兴趣吗?
教师引入行程问题有三个基本概念。(板书课题)
分析探究,掌握新知
1.教学“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件出示例5:
(1)根据题意自主尝试解答。
(2)教学“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
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叫做时间。
2.教学速度的读写法。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行35千米,可以写作35千米/时。
35千米/时读作35千米每时,“/”读作每。
3.总结“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在例5中,每小时行70千米和每小时行225米叫做速度,4小时和10分钟叫做时间,行的距离叫做路程,大家能用一个式子表示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4.组织学生总结。
如何求路程?
如何求时间?
如何求速度?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二、分析探究,掌握新知。(17分钟)
1.教学“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件出示例5:
(1)根据题意自主尝试解答。
(2)教学“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
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叫做时间。
2.教学速度的读写法。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行35千米,可以写作35千米/时。
35千米/时读作35千米每时,“/”读作每。
3.总结“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在例5中,每小时行70千米和每小时行225米叫做速度,4小时和10分钟叫做时间,行的距离叫做路程,大家能用一个式子表示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4.组织学生总结。
如何求路程?
如何求时间?
如何求速度?

三、巩固练习。
(15分钟)
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自主探索来明确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有效地把握好教材,使《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思想在课堂中得到很好地落实。
创设问题情境,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思考、表达。《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新课伊始,创设递进的情境,让学生思考、表达。
速度有快有慢,单位也各不相同,这需要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加以理解和感受。可以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飞机飞行之快、光传播速度之快,使学生在轻松与震撼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速度,进而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而不是单一地给出概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