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金华十中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月考试卷2019.10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1913年,某革命党人向一老农告知其为“中华民国之人”时,老农茫然惶恐,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国内民众的反清情绪强烈 D.中华民国当时还未建立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之差别……”其实际意义在于( )A.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B.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C.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D.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3.胡适在1923年给友人信中写道:“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是( )A.君主立宪时代 B.民主共和时代 C.尊孔复古时代 D.民主科学时代4.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 (?http:?/??/?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三民主义的宣传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5.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是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那么当时的“爱国”突出表现在( )A.反对议和,维新变法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C.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D.停止内战,一致对外6.人们通常把标志性事件作为定位历史的坐标。下列事件与结论搭配正确的是( )选项 事件 结论① 洋务运动 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② 戊戌变法 完成了从君主制到共和制的转变③ 新文化运动 掀起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④ 五四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在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先后都失败了,对此你认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都主张学习西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只有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才能成功C.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曲折艰难 D.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使中国实现独立富强8.“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 (?https:?/??/?www.baidu.com?/?s?wd=%E5%9B%BD%E6%B0%91%E9%9D%A9%E5%91%BD&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_blank?),齐奋斗!工农学兵,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从这首《北伐军歌》歌词中我们可以得出(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愿望 ②北伐军希望联合各个阶级阶层的力量③ 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是主要的领导者 ④国民革命的目标是反帝反封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9.某校组织开展了井冈山研学旅行,下列最能体现其红色旅游特色的是( )A.民主共和 深入人心 B.开天辟地 焕然一新 C.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D.转危为安 生死攸关10.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CCTV-发现之旅《美丽中华行》栏目推出“忆红军,寻红旅”系列节目。该节目正确的“红旅”设计应该是( )①遵义 ②泸定桥 ③赤水河 ④吴起镇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①③④②11. 下列对引起图中四个阶段人数变化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①甲阶段人数上升是由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②乙阶段人数下降是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③丙阶段人数大幅上升是由于红色政权的建立④丁阶段人数大幅下滑是由于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失利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12.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有“浙东延安”之称,曾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据此推测下列哪一军队曾驻扎于此 ( )A.国民革命军 B.中国工农革命军 C.新四军 D.中国人民解放军 13. 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会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下搭配正确的有( )①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②中共一大——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③北伐战争——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最终胜利④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A.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4.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两次著名的学生运动。关于这两次运动的说法准确的是( ) A.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都是反帝爱国运动 C.都是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 D.运动的主力军始终是青年学生15. 1937年,冼星海在家书中写道:“六年前的三千万流民的印象,当我还没有忘记的时候,如今又遭到更大的浩劫”。“六年前的三千万流民”产生的起因是( )A.甲午中日战争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16. 下表为某战役主要战绩表,根据表格内容判断该战役是( ) 战役时间 死伤俘日伪人数 破坏交通线 拔掉据点 战斗次数3个半月 40000多人 2000多千米 近3000个 1800多次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平型关战役 D.百团大战17.有史学家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战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胜利。以下行动中能体现中国为建立和维护“战时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的是 ( )①签署《联合国家宣言》②诺曼底登陆 ③参加开罗会议 ④组织远征军赴缅作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8. “共产党从东北地区突然发起猛攻,攻克了华北各大城市,到1949年4月时,他们已在横渡长江……”。材料中涉及到的人民解放军的重大军事行动依次是 ( )A.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B. 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C. 淮海战役、辽沈战役、渡江战役 D. 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19.学校网站的“人民解放战争”专栏中选用了“撤离延安”“千里跃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示意图”两张图片。以下所拟小标题最合适的是( )A.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决战到战略反攻?B.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倒战略决战C.由战略决战战略反攻到战略防御 D.由发动内战到重点进攻到全面进攻20.历史是基于时空坐标上的人类活动,历史事件彼此关联、相互影响。按逻辑关系推导,下列与二战有关的历史事件,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开罗会议召开 ②诺曼底登陆 ③日军偷袭珍珠港 ④反法西斯同盟建立A. ③④①② B. ②④③① C. ③④②① D. ③②④① 二.非选择题(共5题,5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孙中山就任临时 图2“武昌起义”浮雕 图3 油画《中国同盟会成立》 大总统誓词(1)材料一中的图片是小明在研究辛亥革命历史时搜集到的几张图片,请根据先后顺序排列。其中图3中成立的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3分)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一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1903年12月)(2)根据材料二,说说孙中山认为需要采用什么方式来救国?为此在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组织过哪些武装起义?(3分)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 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一---《孙中山全集》(3)材料三体现的是孙中山的什么思想主张?(2分)材料中涉及改革土地制度的内容是什么?(1分)它在同盟会纲领中是如何阐述的?(1分)22.请赏析毛泽东在不同时期的诗词,探究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10分)词一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西江月·秋收起义》(1927年)词二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西江月· A 》(1928年秋)诗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1935年10月)诗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某年4月)(1)秋收起义后毛泽东作出了什么决策?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创出一条怎样的革命新路?(3分)(2)词二是毛泽东在我党最早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写的,据此写出词二中的地名A,并结合所学,分析该诗创作的历史背景。(3分)(3)导致“红军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写出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点。(2分)(4)诗四中“天翻地覆”主要指什么?(2分)2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关于这种情况(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淡薄),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作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2分) 结合所学,你认为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什么?(2分)材料二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937年)9 月22日,国民党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2)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抗战。根据材料二,指出“全民族抗战”局面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2分)(3)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五四运动后,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积极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准备。1920年,浙江金华籍教育家陈望道翻译出版了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同年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材料二 1924年,在苏联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在广州黄埔区,国共合作建立了现代中国第一所军事政治学校……以孙中山为核心的国共两党领导人运用高超的政治才能,建立了国共两党联合统一战线,创造性地实行了政治改革和军事改革,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道路。(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望道等人的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哪些准备?(4分)(2)请列举20世纪20年代的两个史实,印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4分)(3)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这所学校的创办对中国革命起了什么作用?(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材料一:刚刚成了六年的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这种考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又继续战斗了。---------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1)“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这种考验”之后“又继续战斗了”,这其中的第一次“战斗"是指哪一事件?简述该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3分)材料二: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中央电视台的热播剧《伟大的转折》,讲述了中央红军在血战湘江之后,历经千难万险,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摆脱了敌军的追堵拦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的计划。(2)“伟大的转折”主要指哪一历史事件?(1分)为什么说它是一次伟大的转折?(4分)材料三:(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说:“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一一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3)材料三“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是指哪一事件?简述其战略意义。(2分)金华十中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月考答题卷 一。选择题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21(1) (2) (3) 22(1) (2) (3) (4) 23(1) (2) (3) 24(1) (2) (3) 25(1) (2)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