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下学期]

资源简介

地理专题讲座(八)
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考纲要求
  一、人口与环境
  (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
    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中国的人口政策。
  (2)人口数量与环境
    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3)人口素质与环境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4)人口迁移与环境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二、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的防治。
    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2)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进。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重点难点分析
一、学习本节要理解关于人口的几个问题:
1.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延缓作用。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发展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因为当人类自身的生产同物质资料生产互成比例协调发展时,人口增长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当两种生产互不协调时,则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人口偏多或偏少,对社会发展都有延缓作用。
2.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影响
当一个国家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时,称为老年型的国家,这样的社会称为老年型的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本质上是一种进步现象,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口过度老化会造成社会经济负担加重。由于老年人越来越多,社会用于老年人口的财政支出日益增加,这就挤占掉一部分本来可用于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的费用,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老年人本身的生活保障问题、医疗保健问题、精神孤独问题,都会形成各种社会问题。人口老化影响社会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人口老化必然导致劳动力老化,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和先进科学技术的要求,也不利于进行职业上和地理上的转移;老年人口增多,由于收入相对降低,提供积累率不高,也会使消费结构不变及经济停滞。
3.学习人口迁移的概念时,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作人口迁移,只有其中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变化的运行,才能被当作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要有别于旅游、购物、出差等活动。另外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2)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的距离”,这一点教材已用图表示出来,同学们应注意看图下文字。
4.中国的人口问题
中国的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在西部大开发中、三峡建设中等重要经济建设项目中如何正确处理人地矛盾成为考查的热点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特点及形成原因
1.当前全球性最紧迫的环境问题可归纳为六大问题:
①人口增长或人口膨胀问题。
②全球性气候变迁问题。
③大气污染问题。
④遗传学方面的变化,有些动植物种类灭绝。
⑤土地贫瘠化问题。
⑥生态平衡失调问题。
以上六大问题在热带雨林区、干旱地区、温带地区、海洋中表现比较严重。
2.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着重从三方面学习:
①地域性(城市与乡村)环境问题的不同特点。
②国家间越境污染(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出现环境问题的不同特点。
③全球性(大气运动和国际性河流的传送)。
4.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
①人口压力
客观上,地球确实存在一个对人口的可容量(承载量)问题。这主要是由人类生活 离不开的水、空气、能源、矿产、土地、食物和生存空间等物质条件来决定的。
②资源不合理利用
资源不合理地利用造成了地球上自然资源的短缺。所谓不合理利用可从三方面去理解:一是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导致某些资源枯竭。二是为了暂时满足人类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需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式地开采。三是只顾高消费,挥霍无度,浪费资源。
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依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让我们来分析说明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的道理经济的增长仅仅表示人们的货币收入增加,它不能保证人们的生活有了实质性的改善。也许住房面积扩大了,便失去了蓝天、绿地、清新的空气和舒适的环境。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只涉及经济总量或人均数量,它不能表示财富的分配状况。因为贫富的两极分化仍很严重。今天,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经济的发展更加重视在社会、文化、伦理道理和环境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还要体现在社会上公平合理的分配。又比如,发展中国家大量输出农矿产品(初级产品),表面上看来,该国经济收入增多了,实质上却反映了该国加工工业不发达,把宝贵资源廉价出售,而使该国经济受到了损失。
三、注意地理统计图表在这部分试题中的应用
本部分中地理图表出现的频率相对要高一些,所以在学习时要适当重视图表的分析判读,深入理解地理图表在地理信息表达上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应掌握绘制图表的一般方法,能够把数据资料用图表形式表示出来,尤其要注意图表绘制中的细节问题:坐标轴、图例的标注等。
范例分析
[例题1]下图是“世界人口增长图”,读后回答
(1)1920年前后相比较,世界人口的增长发生的变化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
(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同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相比较,特点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
(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状况带来的不良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1)在产生革命以前,由于生产力很低,世界人口发展缓慢。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口发展的速度加快,特别是二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很快,人口迅猛增长。(2)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亚非拉人口增长迅速,欧、北美人口增长趋缓。(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在近代明显趋缓,造成老龄人口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人口老年化现象严重。
答案:(1)①1920年前,世界人口增长缓慢②1920年后,世界人口增长快;(2)增长很快 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3)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缺乏劳动力,影响经济的发展。
[例题2]下图是“20世纪世界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相关示意图”,回答问题:
(1)20世纪以来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威胁是_________。
(2)人类必须协调与环境的关系,才可做到既能不断满足人类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又能_____;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是①————②————并开展国际合作。
分析:(1)20世纪以来人口和环境污染在迅速地增长,而可利用的资源在迅速减少,这是由于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不合理,人为原因对环境资源的破坏造成的。(2)要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促进两者的统一,就是要研究人类的发展方向问题。首先要读懂图意,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的数量从1900—2000年是迅速地增长,而环境污染的曲线也是迅速地增长,资源的数量是在不断地下降,说明出现了环境和资源问题。接下来论述环境污染和资源下降所产生的后果,以及如何使人类、资源、环境协调统一。
答案:(1)人口剧增 资源减少 环境污染加剧 环境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失去平衡的危险;(2)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质量 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②搞好国土整治。
[例题2] 下表是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分布状况表,读表分析回答问题。
南 方 北 方
朝代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1)西汉时人口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方,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主要由__________平原向__________方的________流域和_______流域扩散。
(3)简要分析造成以上迁移的原因。
(4)比较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和新中国建立后的人口迁移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作用
点拨:西汉时,我国南方人口2470685户,占全国人口数的19.8%,我国北方人口 9985785户,占全国人口数的80.2%;主要原因是北方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开发校早,当时政治和经济中心在北方。后来人口频繁地迁移,特别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南方经济发展,物质丰富,吸引了人口不断迁入。引起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新中国建立后的人口迁移是国家有计划组织各类人员由内地迁往西部和边疆,支援西部和边疆建设。
答案:(1)北 北方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开发较早,自然条件较好,有利于从串火耕生产,政治和经济中心在北方 (2)黄河中下游 南 长江 珠江 (3)两晋南北朝时,为躲避战乱,此方人大量南迁,唐末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使北方战乱不绝,出现北方人南迁的高潮,使北宋时南方人口大大超过北方。同时,南方人口增多也是由于南方经济发展,物质丰富,可以供养更多的人口。 (4)不同之处列表如下:
时期 古 代 新中国建立后
方式 自 发 国家有计划组织
流向 北方人南迁,北方草原少数民族内迁 内地迁往西部和边疆
原因 战乱和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 支援西部和边疆建设
作用 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文化经济的交流和江南的开发,使经济敢心由移 对于调整全国的人口分布,开发荒地和矿产资源,发展落后地区的经济文化,建没边疆地区起积极作用
专题训练
下面是四个国家人口金字塔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可能出现人口就业压力加大的国家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今后可能出现劳动力不足的国家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3.最近曾有战争发生的国家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某地区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4—7题
4.此图说明该地区 ( )
A.城市化水平高
B.城市人口为2500万
C.大经10%的人口在郊外居住
D.人口密度较大
5.该图所示的城乡人口比例,比较符合下列国家中的 ( )
A.美国 B.英国 C.巴西 D.印度
6.形成上述国家这种人口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
A.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B.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C.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D.居民生活以消费动物性食品为主
7.图示人口状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 )
①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 ②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产值下降
③城市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加 ④农村人口增长减缓,出现负增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读人类社会和环境相关模式图完成8—10题。
8.和图中A、B、C、D箭头表示的意义相匹配的内容是( )
①铁矿石、水产品
②煤渣、污水
③酸雨和光化学烟雾
④植树造林和废物利用
A.A①、B②、C③、D④ B.A①、B②、C④、D③
C.A②、B①、C③、D④ D.A②、B①、C④、D③
9.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关系不是 ( )
A.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越深刻
B.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环境的影响越小
C.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对环境的影响越大
D.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积的
10.下列事实能够反映人类文化素质提高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是 ( )
A.东北林区采取皆伐方式提高生产效率
B.南方低山丘陵区广泛修筑梯田
C.黄淮海平原低湿地挖渠排水
D.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
11.垃圾已成为城市又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目前,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堆越来越多,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污染周围环境。其出路何在?这已引起有识之士的思考。
(1)目前,许多城市对垃圾采用填埋方式处理,该方式简便、省钱,但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你认为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2)法国有位哲人说:“垃圾是摆错了位置的财富。”对此,你如何理解?
(3)上图表示的是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的处理系统示意图,在以下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的选项,完成方框内未填的内容。
A.肥料 B.做工业原料
C.填埋、焚烧或循环作用 D.回收处理
① ② ③ ④ 。(填字母)
参考答案
1.A 2.D 3.C4.A 5.B 6.B 7.C 8.A 9.B 10.D
11.(1)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垃圾产生沼气,如不及时收集输出利用,容易发生爆炸事件等。(2)垃圾中有许多可回收利用的资源。(3)①D ②B ③A ④C
0 5 10 15 20 25 30(万)
农村人口
城市人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