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下学期]

资源简介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 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
3. 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
4. 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2.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 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重点难点
1.荒漠化的危害。
2.荒漠化的整治模式(措施)。
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和师生互动的探究教学 展示景观图片、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地理图表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楼兰是中国西汉时代西域36国之一。据《史记》记载,楼兰建国至少在公元二世纪以前,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当年的楼兰,驼铃悠悠,商贾不绝,一派“七里十万家”的繁荣景象。 然而,公元四世纪左右,它却一夜之间在中国史册上神秘消失了,众多遗民也同时"失踪"。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千年来这一直是个难解之谜。
[学生分析:由于孔雀河改道,塔里木河断流,其下游的楼兰地区水源枯竭,屯田生产无法进行。没有了水源的楼兰,居民的生计也难以为继,楼兰人纷纷离开故土。楼兰曾有积粟百万、威服外国的壮举,曾有狭制丝路、左右西域的辉煌,然而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水系的变化和战争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楼兰地区由绿洲变成了荒漠。成败兴衰之间的落差只能给后人留下未尽的思考,凭吊远去的文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来了解一下楼兰消失之谜.千载文明淹没在莽莽黄沙中,谁是罪魁祸首。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一、荒漠化的含义
[教师讲述]楼兰文明的衰落源于塔里木河下游被流沙淹没,生态环境恶化,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荒漠化,那么到底什么是荒漠化呢?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内容,概念学习。
[引导提问]说起土地荒漠化,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黄沙滚滚,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说说看“ 荒漠化”就是土地的沙漠化吗?
[知识运用]土地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荒漠化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土地退化。
(展示荒漠化景观图)通过直观感受,进一步加深对荒漠化含义的理解。
[教师讲述]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土地的石漠化等等。
[过渡]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荒漠化都有哪些危害呢?
[学生回答]
[板书] 二、荒漠化的危害
[教师讲述]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2亿的 人口受其危害,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荒漠化扩展的速度是,全球每年有约600万公倾的土地变为荒漠.
我国有4亿人生活在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同时荒漠化造成地表土裸露,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1,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
2,荒漠化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荒漠化为沙尘暴提供充足的沙源
4,荒漠化使生物产量下降,引发饥荒
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过渡]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大大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荒漠化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展示世界荒漠化分布图)我国的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在哪里呢
[学生看图回答]西北地区
[提问引导]为什么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最为严重?这与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否有关系呢?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的阅读材料来分析一下。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地理位置
地形
气候
河流
植被
[学生活动]完成表格,小组合作。展示探究结果。
[引导提问]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与荒漠化与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析] (学生回答)干旱是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在平地上权衡利弊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因此具有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因此荒漠类型多,面积广。
[教师总结] 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特征强,年降水量变率大。年降水量的多少对干旱程度有较大影响,多雨年份能换和干旱程度,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而持续干旱则会促进土地荒漠化的进程。我们大体知道荒漠化的形成有其自然的因素,同时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关。
[案例分析]在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属于森林草原地带,但由人类的剧烈活动,黄土高原如今到处千沟万壑,成为地球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1、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2、有人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分析] 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程度。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土地退化。
[小结] 我们大体知道荒漠化的形成有其自然的因素,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关。因此它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与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
[展示PPT]
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自然原因 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展示PPT]
过度农垦
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过渡]荒漠化的扩展与延续,使大片良田被毁,土壤肥力下降,沙尘暴不断,土地自然生产力逐渐丧失,生态严重恶化,环境的反馈作用制约着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治理荒漠化刻不容缓。那应该如何治理荒漠化呢?
[板书]三、荒漠化的治理
[教师介绍]由于人类因素是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加强人与自然的协调,这是做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具体工作中,针对荒漠化发展不同程度的土地,应采取不同的手段。
荒漠化的防治:
[板书]二、荒漠化的防治
[案例教学] 近几十年来,新疆的荒漠化面积在不断扩大。塔里木盆地的大沙漠以每年5~100米的速度扩展在塔里木河的中下游地区,由于人口增加和农业灌溉用水增大,人们通过打机井抽取地下水、引河水灌溉等方式,以保证生产和生活用水。过度取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大面积的胡杨林枯死在干涸的土地上。
[探究] 1、塔里木盆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析回答] 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角色扮演] 2、如果你是该地区的环保局长,面对日益扩大的荒漠化,你应该怎么做
[小组合作学习]四人一组,确定以为同学担任局长,其他人扮演局长的智囊团,针对塔里木河下游的荒漠化提出解决的方案。
[成果展示]各组局长发表本组的观点,提出具体的治理措施。
[教师小结]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整体规划,依法监管
合理用水
退耕还林还草.
加大’投入、加快重点建设步伐。
生态移民
加强宣传教育
[教师讲述]当前,世界以及我国治理荒漠化的具体举措。
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指导读图] “我国‘三北’防护林地区造林示意图”及文字介绍:西北、华北、东北的“三北”地区,有面积广大的沙漠、沙地和戈壁,形成长达4000千米—。 5000千米的风沙线,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人口增长超过了当地的自然承载能力,这里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带。从1978年起,国家开展了“三北”防护林网体系的建设,它横跨13个省级行政区,绵延4480千米,总面积达406.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40%以上,整个工程计划在2050年全部完成,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知识拓展] 我国"141”绿色工程: 我国正在加快实施"141"为主体的绿色工程建设。即:1个基地(南方速生丰产用材林基础)、4个体系(“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1个工程(治沙工程)。
[过渡]我国西北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与自然条件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沙经验。
[板书]四、治理措施和经验
[教师讲述]科技人员通过建立防治荒漠化试验推广站,在几十年的治沙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成功的治理措施,其中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造林等不少造林技术居世界依靠地位。
[过渡]荒漠化主要是在潜在自然因素基础上,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等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使固沙植被遭破坏而引起,因此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在荒漠地区恢复或种植植物,需选用具有适应这样的生态环境的植物。
[指导读图]图片“几种优良的固沙植物”(见备课资料),略作介绍,指导学生读图 “植物固沙成果显著”,以加深印象。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课主要内容,教师完善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