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9.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共5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哲学9.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共54张PPT)

资源简介

(共54张PPT)
(构成、引起)
矛盾
根本内容
根本动力
唯物辩证法
基本观点:
(总特征)
实质和核心:
(根本观点)
1. 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 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3. 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矛盾的观点
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分析法
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探究:中美贸易战体现的哲理
美国有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打死了。鹿群在尽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千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服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千头。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
1、狼与鹿之间有关系吗?这种关系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狼存在的时候,鹿的数量始终无法增加?


3、为什么狼被捕杀了,鹿的数量还会减少?

狼要捕食鹿
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对立)
狼和鹿又是相互依赖的(统一)
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1.什么是矛盾
(1)含义: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含义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 混为一谈
例如:不想当裁缝的厨子不是好司机
逻辑矛盾——人们在叙述问题、回答问题时出现首尾不一、相互打架的现象;
哲学矛盾——指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
对立 —— 斗争性
统一 —— 同一性
(2)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
斗争性
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道德经》
“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赫拉克利特
启示: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下列选项中,反映矛盾同一性道理的俗语是( )
A.不见高山,不显平川 B.积劳成疾
C. 量体裁衣 D.因材施教

A、“失败是成功之母”
B、“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D、“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唉;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C、乐极生悲 否极泰来 物极必反
启示: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孙子兵法》“投之亡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观点表明(    )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的同一性:
相对的、有条件的
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
绝对的、无条件的
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同化作用贮存能量,异化作用释放能量,它们是两种相反的作用,是相互排斥的。
资本主义社会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是统治者,剥削者,而无产阶级是被统治者,被剥削者,它们的地位和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是相互对立的。
我们身边存在着哪些对立斗争着的矛盾双方?
足球比赛中的
学习过程中的
自身存在的
社会生活中的


自然界中的
攻与守
缺点与优点
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
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教与学
哲学上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
生活中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
哲学所讲的“斗争性”
生活中所说的“斗争”
哲学所讲的“斗争性”
生活中所说的“斗争”
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共性)
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个性)
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以另
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
一个统一体中。
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同一性
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的属性。它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
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斗争性

(统一)
(对立)
矛盾
◆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不同的事物结合才能生成万物,否则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
强调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相反相成的事物才能形成统一体。
强调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思考 : 常见的对立有:大小、强弱、冷热、好坏、优劣、高矮、悲喜、难易、成功和失败、磁铁的南北极、同化和异化、教与学……
假如没有其中的一个,另一个还存在吗?
(2)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两者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其利益要求是相互排斥的;
而无产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他们之间的相互排斥与斗争。
思考: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
猫和鼠之间的生存的竞争,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
(3)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老鼠:“装死”、昼伏夜出、听觉极为灵敏
猫:“假眠”、夜间可见、走路无声无息
·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区别
含义不同;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联系

①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比较: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王 籍
“一蝉不噪林愈静,一鸟不鸣山更幽”
——王安石
这两句诗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蝉噪阵阵,林间愈见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
只见对立,不见统一,点金成铁。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的方法论要求: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对立统一规律)
【原理】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
②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接的属性和趋势(即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方法论】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什么是矛盾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风景秀丽的和谐的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
从哲学角度看,世外桃源是否没有“矛盾”?
从中国古代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到英国莫尔的“乌托邦”,他们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然而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他们的理想也只能是一种空想。
A、事事有矛盾(强调空间上)
B、时时有矛盾(强调时间上)
含义
1、矛盾的普遍性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原理内容】矛盾具有普遍性: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
(2)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求:(1)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A、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
B、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C、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特殊性
②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个性)
2.矛盾的特殊性
①含义:
你根据什么把他们分辨出来?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
个子不高,面容黑瘦,短平头,头发根根竖立,胡须像隶体“一”字,穿着长衫 ,常咬着烟嘴.
A、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
世界上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林黛玉
关羽
鲁迅
B、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 段各有不同的矛盾。
植物
人类社会
C、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各有特殊性
经济
政治
我国的发展
文化
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特殊性
A、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B、一般地,男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强于女生,而女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强于男生。

C、20世纪70年代,“要发家,种棉花”;80年代,“要想富,种果树”;90年代,“富得快,种蔬菜”,这些不同年代的民谚,真实地记录了山东农民迈向小康之路的轨迹。
判断下列各项属于矛盾特殊性的哪一类?



矛盾具有特殊性
原理:
矛盾具有特殊性。
方法论: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地位:是马克思主义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依据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 含义、地位
2.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2)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因人而异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量力而行 量入而出 随机应变 抽薪止沸 入乡随俗
兵来将挡 水来土掩 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
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成语和俗语归纳:
东施效颦 邯郸学步 张冠李戴 抱薪救火 火上浇油 缘木求鱼 人云亦云 大而化之
答非所问 不问青红皂白 依葫芦画瓢 各打五十大板
一刀切 ……
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成语和寓言故事归纳:
区别:
⑴含义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⑵理论依据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依据是物质决定意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依据是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⑶哲学范畴的类属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属于唯物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属于辩证法。 联系:
二者具有一致性,都要求了解实际,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请比较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世界上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
矛盾的特殊性(个性、个别)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一般)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注意:矛盾的普遍性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第二种是指同类事物共同的状态、本质和属性。简单理解就是同类事物的共性(共同点)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A、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区别)
一方面: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B、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苹果
水蜜桃
菠萝
水果


寓于
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结论: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共性:含果酸,糖类,多汁。。。
个性
离不开
共性
结论: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不同场合是可以变化的
个性——共性
个性——共性
个性——共性
个性——共性
公孙龙的论断有无合理性?从哲学角度看它错在什么地方?
白马非马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认识事物时,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现实生活中做法:
抓住典型;
从群众来,到群众去;
先试点再推广;
解剖麻雀……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100名“改革先锋”称号者获得者受到表彰。40年来取得的成就正是全党全国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100名“改革先锋”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于敏、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马云、柳传志、屠呦呦这些“改革先锋”,有着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经历,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但他们身上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改革开放精神。“改革先锋“无论在什么样的行业,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他们都敢闯敢试、敢想敢干,敢于担当、敢于拼搏,正是靠着改革开放精神,这才在很多方面都进入先行区和无人区。无论是推进思想层面的大解放,还是推进实践层面的大突破,他们都顺应了历史前进的逻辑,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我们都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改革开放精神,也应体现在每一个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身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站在新的起点上,保持改革开放精神,跑好自己这一棒,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1)改革开放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所以有人认为,各行各业都应该学习“改革先锋”的具体做法,请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该观点加以评析
(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而,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米,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这要求我们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改革先锋”的具体做法各不相同,但都体现改革开放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对各行各业具有指导意义,所以,各行各业应该学习“改革先锋”身上体现出的改革开放精神,而不是学习他们的具体做法;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所以,各行各业在学习改革开放精神时,一定要把改革开放精神和各自行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出适合本行业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做法。
018年1月2日,习近平出席《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制度不同,不是统一的障碍,更不是分裂的借口。“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会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的利益和感情。在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前提下,和平统一后,台湾同胞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将得到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私人财产、宗教信仰、合法权益将得到充分保障。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两岸同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化育后人,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结合材料,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此加以说明。
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既坚持捍卫国家统一,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普遍性,也照顾台湾同胞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现实情况的特殊性,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