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海口四中2005~2006年初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考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出题人:林 霜
班级:____ 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自然资源,全部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B)
A.石油、森林、煤炭、太阳能 B.阳光、土地、水、草原
C.铁矿、天然气、铀矿、阳光 D.森林、水、天然气、铁矿
2、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 D)
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B、土地资源不可再生
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 D、人口多,耕地少
3、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资源总量丰富,可再生资源众多,人均占有量呈不断上升趋势
B.由于人口增长和资源增加相互抵消,人均占有量保持不变
C.由于我国某些资源短缺,而人口迅速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会大幅度下降
D.人均资源占有量继续减少,自然资源形势严峻
4、(1)金沙江(2)岷江(3)珠江(4)湘江(5)湟水(6)汉江等河流中,属于长江支流的是:( A )
A、(1)(2)(4)(6) B、(1)(3)(5)
C、(2)(4)(6) D、(1)(3)(4)(5)
5、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是:………………………………………………………………………………( C )
A.大黄鱼、小黄鱼、海参、乌贼 B.带鱼、乌贼、海参、小黄鱼
C.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 D.大黄鱼、海参、乌贼、海带
6、下列煤矿与所在省区组合,正确的是:………………………………………………………………( D )
A.开滦——河南 B.六盘水——江苏
C.大同——江西 D.平顶山——河南
7、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约:……………………………………………………( B )
A.1/2 B.1/3 C.1/4 D.1/5
8、下列有关我国土地资源的评价,正确的有:…………………………………………………………( A )
A.类型齐全,给发展农、林、牧、副、渔业提供有利条件 B.各类土地比例比较合理
C.各类土地利用中保护较好 D.各类土地分布比较均匀
9、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 B )
A.西北内陆盆地边缘 B.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盆地、河谷和低缓丘陵地区
C.新疆、东北边缘地区 D.秦岭一淮河以南地区
10、内蒙古高原东部的土地类型主要是:…………………………………………………………( C )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荒漠
11、下面关于我国水资源、水能资源的表述,正确的是:………………………………………( C )
A.我国水资源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均占有量也占世界前几位
B.我国水能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长江水系最多,黄河第二
C.我国目前已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集中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
D.我国正在兴修的河南小浪底工程将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12、下列对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在荒凉的陡坡上开垦耕地
B.在宜林荒坡上植树造林
C.农村新建的居民的住宅区,尽可能移到地形平坦的平原地
D.为了提高草场利用率,尽量增加放牧牲畜的数量
13、我国草地的类型自东向西的变化状况是:…………………………………………………( C )
A.草甸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草原─荒漠草原─草甸草原─荒漠
C.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D.草甸草原─荒漠草原─草原─荒漠
14、下列平原中,不属于南方地区商品粮基地的是:…………………………………………( C )
A.三江平原 B.鄱阳湖平原 C.华北平原 D.成都平原
15、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人口、耕地、环境等问题的严峻挑战。你认为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方向应是:…………………………………………………………………………………( D )
A.努力开垦荒地、林地,增加耕地面积
B.增加农产品进口量,满足人们生活需要
C.增加农业人口的数量,以增加粮食产量
D.建立商品粮基地,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16、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是:……………………………………………………( A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17、下列开发大西北的自然条件中,主要有利条件和制约经济发展的最缺少的自然资源组合正确的是:( D )
A.宜耕荒地广阔——平原 B.草原广阔——森林
C.矿产资源丰富——光照 D.土地广阔——水
18、我国青藏高原上的著名三大畜种是:………………………………………………………( B )
A.三河马、三河牛、滩羊 B.牦牛、藏山羊、藏绵羊
C.细毛羊、滩羊、牦牛 D.羚羊、紫羔羊、蒙古马
19、适合在松嫩平原种植的农作物是:…………………………………………………………( A )
A.春小麦、玉米、甜菜、亚麻 B.冬小麦、高粱、大豆、甜菜
C.玉米、高粱、大豆、油菜 D.玉米、黄麻、甜菜、大豆
20、关于南方地区的广东、海南、广西的气候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气温高,全年皆夏 B.许多地方霜雪罕见,春秋相连
C.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D.全国四季最明显的地区
21、下列说法不是新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的是:………………………………………………( D )
A.云量少,光照强 B.白天光合作用强,夜晚蒸腾作用弱
C.昼夜温差大 D.白天光合作用强,晚上呼吸作用弱
22、地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省是:………………………………( D )
A.青海 B.四川 C.陕西 D.甘肃
23、下列内容不符合我国南方地区的是:………………………………………………………(D )
A、雨热同期 B、经济特区 C、鱼米之乡 D、灌溉农业
24、下列关于西部地区交通、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西北地区交通以铁路和航空运输为主 B.青藏地区目前没有铁路,运输以公路为主
C.西北地区能源资源较少,靠区外支援 D.风能、地热能等能源是青藏地区的优势
25、为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在青藏高原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源”是指:( B )
A.长江、乌江、黄河 B.长江、澜沧江、黄河
C.塔里木河、黄河、通天河 D.怒江、金沙江、雅鲁藏布江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水患感思”图,回答下列问题(5分)。
(1)图中显示的是对__________________资源破坏,这种破坏对山区来说,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破坏对河流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灾害严重,要想尽量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对上述资源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
27.试一试(8分)
“神舟6号”飞船的升空实现了中国几代航天人的飞天梦。飞船的着陆必须具备4个条件:一是飞船将在这个地区上空多圈次通过;二是场地要开阔;三是地形要十分平缓,地表要足够坚硬;四是天气状况要好。”
你能否从地形、气候、河流、人口方面分析选择内蒙古中部为着陆点的理由。
① ②
③ ④
28、我国各地气候差别很大,读下图回答(6分):
⑴甲、乙两地中一月气温低于0℃的是 地,
气温年较差较小的是 地。
⑵甲、乙两地中年降水总量比较多的是 地。
⑶两地降水量季节变化的共同点是( )
A.各月降水都很多 B.各月降水都很少
C.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
D.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冬季
⑷甲地的气候类型属于左图三种季风气候
中的 气候。家乡所在地的气候是图中
的 气候
29、“西气东输”是西部大开发中的重大工程项目,它将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输往能源短缺的东部地区,最终到达上海市区,全长大约4200千米,贯穿9个省、市、自治区(见下图)。管道的铺设,对于实现西部资源与东部市场的对接,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加快全国经济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9分)
(l)观察图中“西气东输”管道自西向东依次经过的9个省区(简称)为:新、 、宁、 、晋、 、皖、 和沪。
(2)我国共有 个自治区。图中A、B两省哪一个邻3个自治区? (填字母),所邻的3个自治区为 自治区、 自治区和 自治区。
30、读下图,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矿产地名称:(10分)
铁矿:①
②
煤矿:③
④
有色金属:⑤
⑥
⑦
油田:⑧
⑨
⑩
31、阅读有关南水北调工程材料,分析回答:(8分)
社会各界关注的南水北调工程已于2002年年底正式开工建设。经过数十年研究,南水北调工程总体格局确定为西、中、东三条线路,分别从长江流域的上、中、下游调水,以缓解北方地区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适应西北、华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1)南水北调工程将把我国的哪四大流域连接起来?
(2)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调水可利用 河道,经过 、 、
、 、 五个省级行政区。
(3)想一想:为什么要建设南水北调工程?
32、问一问
材料①:2005年1月6日,我国总人口已达到13亿(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约占世界人口的21%。目前,我国人口每年的净增1400万人。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也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
材料②:我国的人均土地面积、人均水资源、人均森林面积、人均草地面积和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人均值,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6、1/3和1/2。
请你根据以上信息,提出两个地理问题(只提问题,不作答,4分)。
① ;
② 。
“水患感思”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