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共筑生命家园》课件(18张PPT+1个音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共筑生命家园》课件(18张PPT+1个音频)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回答:阅读诗文,你能想象怎样的生活图景?你认为上述两幅图景蕴含着怎样的共同意境?
两幅图最都蕴含着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之美。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天星桥(节选)
梁衡
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有机的结合。你看石临水巧妆,极尽其态,因水而灵;水绕石弄影,曲尽其媚,因石而秀;而这树呢,抱坚石而濯清流,展青枝而吐绿云,幻化出一团浓烈的生命。这种生命的力量和美感充盈在这条不大的山谷之中,令你流连忘返,回肠荡气。
新知导入
大自然是美好的,带给我们丰富的物质支持、无穷的精神享受,给我们提供精神滋养,我们要爱护自然,爱护我们的生命家园。本课时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共筑生命家园》。
6.2 共筑生命家园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面对人口、资源和环境现状,树立忧患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能力目标
1.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与要求,举例说明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之福、地球家园之福,懂得绿色发展道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2.正确看待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情,既能认清当前面临的危机与挑战,又能阐明科学应对的策略和方法。
知识目标
1.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关系,理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知道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2.知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明晰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路径,知道绿色发展道路是破解发展困境的最佳选择。
教学重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教学难点: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认真阅读课本P81-88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做标记。时间:5分钟
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3、为什么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4、如何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5、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
自主学习
欣赏歌曲《地球,你好吗》,回答:
(1)歌词中描绘的情境对我们提出怎样的要求?
保护地球,爱护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命家园。
(2)你认为人与自然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
共生共存,和谐相处。
歌曲欣赏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图片观察
说说这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1)图一为雾霾,由汽车尾气排放、工业排放的各种烟雾和粉尘、人类生存产生的各种废物和废气等造成。雾霾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吸入雾霾会导致呼吸系统抵抗力下降,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2)图二为水污染,是人类的活动导致,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排入河道,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倒入河道,还有农业过度使用化肥以及大气污染通过降水流入河道都导致了水污染。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被寄生虫、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会引起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
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阅读教材P83-84,说说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②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探究与分享
阅读教材P84“探究与分享”,结合图片,回答:
(1)余村走过两条不同的致富道路。请你比较一下,这两条道路有什么不同?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这两条路是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第一条是通过毁山毁林、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第二条是绿色发展道路。

(2)余村是如何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
余村封山护林,重新制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引进无污染、高效益企业,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实践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小清家在一条小河旁。以前,河水清澈见底,人们常在合理捕鱼捉虾,洗衣洗菜。后来,河水渐渐变得浑浊起来,鱼虾不见了踪影,人们也不敢在河里洗衣洗菜了。原来,在小河的上游建了一家造纸厂。厂里的污水违规排放直接进入河里,河水被严重污染了。
虽然造纸厂能带来意识的经济效益,但它违规排污,对村民健康影响太大,得不偿失。
在造纸厂打工能赚钱,一点儿污染算不了什么。
造纸厂虽然效益还不错,但安装一套治污设备还是太贵了,不合算。
探究与分享
小组讨论:你怎么看待这件事,谈谈理由。
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小组讨论: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村民王婶的话是正确的。造纸厂厂长和小清父亲的话是错误的。
请谈谈你的理由?
探究与分享
阅读材料(展示下面材料),回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提过“绿色发展”理念,突出绿色惠民、绿色富国、绿色承诺的发展思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份承诺。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我国是如何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的?
建设生态园、太阳能光伏电站,建立国家森林城市群和以湿地公园为主体的绿色生态水系,建设防护林基地等。
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阅读感悟
阅读教材P86-P87的内容,回答:绿色发展理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作为一名消费者,你打算如何行动?
变化:生活趋向环保低碳,注意节俭,避免浪费,争取重复利用,我们的生活更健康等。
怎么做:作为一名消费者,我们要做到绿色消费,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等。
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阅读感悟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9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的指导意见》,设定了资源消耗上限,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强化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指标约束,将各类经济社会活动限定在红线管控范围以内。
设定资源消耗上限,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强化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指标约束,其目的是什么?
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努力维护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阅读感悟
课堂总结
本课时我们学习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及要求,知道了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应有的行动以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建设美丽中国,青年在行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时内容理论性很强,很多新名词、新措施,理解难度大,教学设计尽量降低难度,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但是操作起来有点困难,课堂气氛沉闷。今后需要选取更多适合的案例,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