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地理教案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二)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世界中求发展。(二)教学难点在世界中求发展三、教学方法小组活动法、读图观察法、联系对比法等。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段时间,我们班分成四个社会调查小组,按协商选择的办法分别对我们家乡的自然、人文、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详细的社会调查,经过对调查材料的整理,写成了较好的社会调查报告。现在请一位同学向全班汇报一下调查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一下家乡的区域发展有什么优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 板书: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讲授新课]1.区域差异很大读图:引导学生边观察中国地图边回忆所学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区域吗 它们有什么差异或特点呢 (请男女同学轮流回答,区域特点把握不准的,教师激励评价后加以点拨补充)教师讲解:从地图上,从同学们的回忆中可知,我国国土辽阔,东西南北中各方的地区(或区域)差异很大,可以说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由此可见,我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差异很大。(教师在适当位置上及时板书)2.区域发展不同过渡:不同地区或区域的特点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读图9.1)引导学生了解东北平原粮食生产情况。东北平原面积广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较低,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提问:从图9.1上可以看出东北平原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呢 可以想象出东北平原的土壤、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面积广大,是我国最大的平原。此外,东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著称,人口密度较低。这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平原的一大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条件,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提问:看过东北平原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的例子,我们来看看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 (轮流请男同学说不利的地理条件,女同学说有利的地理条件,教师简练地为学生板书)过渡:大家在找出我们家乡发展经济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的基础上,想一想应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我们家乡的经济呢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大家刚才在找出有利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时都提到我们地区的人口问题,不利方面认为人口多,人均资源少,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劳动力充足。针对这一矛盾,有同学提出在本区发展需要较多劳动力发展简单的加工工业,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可创造更多的产值,可见,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也就是最大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提问: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与我们自己家乡的发展情况相同吗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正是由于两个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条件不同,因此区域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道路也不尽相同。可见,区域发展不同(教师在适当位置及时板书),也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过渡:怎样才能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 仅仅依靠本区域的有利条件就能促进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吗 (学生,不能)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与其他区域合作)教师:回答得有道理!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区域合作.(教师及时板书)板书:3.区域合作教师讲解:发挥了我们的优势,是否就可以发展好了 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没有地方需要,如果我们加工的产品没有地方销售,优势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区域的交流、合作,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北煤南运、南水北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目前我国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可以说都是区域合作的结果(教师及时板书c区域合作),离开区域间的合作,任何一项国家重点工程,都是难以实施、难以完成的。 “三北”防护林全长7000多千米,宽400~1700千米,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2%。查资料:在学生读图的基础上,查有关“三北防护林”的情况。介绍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总面积406.9×104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2.4%,规划造林3.508×104公顷,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它的作用在于使森林覆盖率平均从1975年的5%提高到14%左右,三北地区实现农田林网化,大部分牧场也有了林网、防护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沙地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宜林荒山荒地将被绿化,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基本上得到控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巨大。教师小结: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不仅可以优势互补,使各区域得到共同发展,还有助于解决区域的环境问题,进一步促进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三北”防护林是我国区域合作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典范。过渡:出示“世界地图”(挂图)。刚才,我们从实例中看到我国的不同区域在经济和环境各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我们的祖国也在各区域的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那么,我们的祖国怎样才能在世界这个更大的区域中求得发展,大显身手呢 板书:在世界中发展读 9.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 图、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中国历经15轮谈判终于在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为什么中国经过千辛万苦一定要加入WTO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首先,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从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加入WTO,融人世界,发展本国优势,对外开放,可促进祖国的发展;其次,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加入WTO,加强与世界其他区域的合作,是发展的途径;(引导学生读图9.2)第三,加入WTO,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促进世界的和平、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是时代赋予我国这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重大责任。[课堂小结]两年来,我们走过世界,走遍中国,明天将带着我们所学到的地理知识、使用地图本领、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的道理走向未来的生活。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素质教育目标:1、 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2、 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能够在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3、 初步了解他们的自然地理差异。4、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5、 通过学习这一节,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疆域辽阔、区域差异显著的国情特征,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及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能够在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教学难点:1、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 理解四大区域的划分的主导因素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获得新知的学习方法。2.引导学生要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链、知识网,形成知识体系。 3、通过对南方独特地理环境下,人类生产生活与环境相适应的教学,再次让学生感受到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之美。 4通过对本区山河的赞美与人类生产生活的歌颂,让学生感受北方的壮美与南方的秀美各有特色。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 新课引入:请同学谈论外出见闻,引导出对不同区域差异的认识。2、 新课讲授:一、不同的地理区域学生读图5.1,然后归纳出划分四大区域的根据。学生回答: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将我国划分成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学生读图5.2,回答活动1中的问题。学生回答:根据图中的等高线的高度,可以判断出,该地区是山地,适宜做林区。 根据图中的水稻图例和小麦图例,判断出该地是平原地形,适宜做农耕区。学生读图5.3,回答活动2中的问题。 二、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学生读图5.4,读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名称。学生回答:按着三级行政区划,分为三级。师:今天,我们来了解我国的北方地区。同学们能说出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吗 学生齐答:北方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宁夏的东南部和江苏、安徽两省北部。学生读图5.5、5.6、5.7、5.8与5.4图对比,然后完成活动练习。学生回答:图5.4,与图5.5、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季风。学生回答:图5.4,与图5.6、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学生回答:图5.4,与图5.7、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降水。学生回答:图5.4,与图5.8、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和地势。教师小结:秦淮一线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因为它与0度的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巩固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填充图册P1—P2的练习题。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理解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3、培养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4、通过填表,培养学生进行区域特征比较的能力。【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获得新知的学习方法。2.引导学生要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链、知识网,形成知识体系。3.引导学生要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联系,认识人地关系的整体性。4.引导学生要善于与学过的北方地区进行比较,认识区域的差异。【重点、难点】 1.使学生了解南方、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自然差异。 2.使学生掌握南方、北方地区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人文差异。【教学课时】 1课时。【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阅读彩图5.9、5.10、5.11、然后带领学生回顾旧知识,完成课后练习,认识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阅读彩图5.12、5.13,使学生了解北方、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并不断启发学生分析区域内的特征和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区域特征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教学步骤】启发学生思考。 师:观察阅读彩图5.9,同学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吗 生:分析、讨论、回答课后练习。要求学生懂得不同的自然条件,导致了不同的地域景观。 要求学生识记北方、南方地区的气候、河流、地形等与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关系。 学生阅读教材,然后以组为单位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 结论:所以,我们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协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环境、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我们北方与北方人的食、住、行等生活状况以及传统的体育项目。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总结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1.食——面食为主;大米为主。 2.住——房屋建筑都注意防寒、保温;房屋建筑注意通风散热,以南北朝向为主,瓦房屋面较陡。 3.行——多用骡马作役畜,在旱地骑乘、拉车;船为农村重要运输工具。 4.体育项目——溜冰;游泳、龙舟竞赛。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理解我国西北地区从东部向西部的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3、 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4、青藏高原的自然景观“高”和“寒”是本区的主要自然待征,是引起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主导因素、抓住了“高”和“寒”对地理各要素的影响,也就抓住了各自然景观形成的根本原因。5、青藏地区农牧业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高寒环境对农牧业生产的有利的影响。6、根据青藏高原农牧业的特点,培养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掌握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2、青藏高原的自然景观“高”和“寒”是本区的主要自然待征[教学方法] 讲述法、谈话法,注意与前两个地区的比较、分析。教学过程学生读中国地理区域图。 【复习提问】请同学在投影片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读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读图】P5的5.5图、5.7图 学生回答课后的活动练习题。 【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学生读图:5.14,然后回答:1、塔里木盆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周围的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3、 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补充材料:(“雅丹”是维吾尔语,意为“具有陡壁的土堆丘”,也叫“风蚀林”、“沙石林”,是一种奇特的风蚀地貌。距今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每到夏秋季节,当大风来袭,呜呜风声在此处如鬼哭狼嚎,让人毛骨悚然。故名曰:“魔鬼城”。 1亿年前“魔鬼城”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后经两次地壳变动,湖泊变为一片广阔的沙漠,遍布着沉积岩和变质岩。千百万年的风雨洗礼造就了深浅不一的沟沟壑壑,裸露的岩层被风雨雕琢成各种奇异的形态。这座神奇的“城市”位于新疆克拉玛依市乌尔河区东南5公里处,方圆约187平方公里,地面海拔350米左右。独特的雅丹地貌使这片地区被称为“乌尔河风城”。)【回答】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降水变化规律是:本区降水从东部向西逐渐减少。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小结】通过学习这一节,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气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发达。通过“干旱”这一主导因素,逐层分析区内其他因素、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二、高寒的青藏地区首先我们来欣赏《青藏高原》这首歌曲。(播放录音)聆听了来自青藏高原动听的声音,目睹了青藏高原迷人的景色,你们想进一步了解该区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吗 那么哪位同学先来谈谈你所了解的青藏高原有什么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 [学生读图5.17],回答课后活动练习。 [教师]我们来比较一下拉萨和上海的太阳能状况。地名 北纬 海拔(米) 日照时数(小时)拉萨 31°17′ 3643 3005上海 31°12′ 5 2036[教师]从这个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学生活动[教师]拉萨因晴日多,阳光灿烂,有“日光城”美誉。三、以牧业为主的农业(一、)西北地区1、本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是发展农业的很大的制约因素。所以,当地农业对水源的依赖性很大。一般在有河水、高山融雪、地下水灌溉的平原地区,农业比较发达,称之为“灌溉农业”。2.主要分布地区【读图】请同学在图中找出四个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内蒙古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甘肃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农业。(二、)青藏地区[学生.读图5.17、回答],雪山连绵,冰川广布。被称为世界第三级。[教师]那么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有利于什么的形成? [学生]河流[教师]所以本区是我国许多大河的源头。(读图5.20)如: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等。本区还有我国最大的湖泊——?[学生]青海湖。[教师]刚刚我们了解了青藏地区的地形特点。接下来我们来了解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 [学生]学生活动。(1.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 4000米 以上,被誉为“世界屋脊”。2.估算一下,青藏高原比同纬度东部平原约低 22 度。) [教师]那么谁能说出青藏地区有什么典型的气候特点?[学生]“高寒”气候[教师]这儿的气候之所以寒冷,主要在于它的“高”,由“高”而生“寒”。同学们可以看看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出示图片)找出我国夏季最冷的地方——[学生]青藏高原[教师]本区虽然是夏季最冷,却不是冬季最冷的地方,同学们还记得冬季最冷的地方在哪吗? [过渡]本区的气候重要特点就是“高寒”气候。所以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下形成本区特殊的农牧业---高寒农业。[学生]学生自学P77高原农牧业两个自然节后回答问题(1.本区的主要畜种是?2.本区适于种植哪些农作物?)[教师]为什么这些牲畜能在“高寒”这样的特殊高原环境下生存下来?[学生]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皮厚毛长,可以御寒。(出示牦牛小知识)[教师]哪位同学来说说本区适于种植哪些主要农作物?[学生]青稞、小麦和豌豆[教师]那么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学生]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和青海省东部的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